兰州“布病事件”近日持续引起关注,目前已有3000多人确认阳性;在陕西,最近发现了很多“布病”病例。新冠肺炎和非典等同于乙类传染病的布鲁氏菌病是什么?如何预防?
昨日,兰州通报了兽研所布病事件的最新进展。截至2020年9月14日,共检测21847人,初步筛选阳性4646人,甘肃省疾控中心审核确认阳性3245人。事实上,去年11月,兰州布病事件开始发酵,筛查后确定了181名抗体阳性人员(2019年12月25日数据)。
这一事件在近一年后再次发酵,引起了多方的关注,迅速登上热搜。那么,什么是布病引起了多方的关注呢?
认识布病
布病(Brucellosis)由布鲁氏菌组成(Brucella)布鲁氏菌病,又称地中海放松热、马耳他热、波浪热(undulant fever)、波状热是动物传播最广泛的人畜共患病之一。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布病列为必须通报的传染病之一,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
来自英国病理学家和微生物学家戴维的布鲁氏菌·布鲁斯(David Bruce)纪念他发现的名字。这种细菌是革兰阴性多形球状杆菌,生长在细胞中,对光、热、酸和常用化学消毒剂非常敏感。阳光照射10~20 分钟、60℃下10~20 含氯石灰(漂白粉)澄清液等几分钟即可杀死。
布鲁杆菌在外界环境的生活能力较强,在4 ℃奶油可存活6周,冷冻奶制品30天,新鲜奶酪50~1000 天,它可以在干燥的土壤、皮毛和乳制品中生存数周到数月,在水中生存5个月 天至4个月。
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布鲁氏菌分为羊种布鲁氏菌(3型)、牛种布鲁氏菌(9型)、猪种布鲁氏菌(5型)、犬种布鲁氏菌(1型)、绵羊种布鲁氏菌(1型)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1型)6种和20种生物型。
羊种布鲁氏菌是临床上引起人体感染的主要原因,其致病性也是最强的,和沙林鼠种菌对人体无致病性。
上图中的红色是布鲁氏菌
发现布病史
布鲁氏菌在牲畜中传播了很长时间,但直到19世纪中叶才被发现。
1853年,俄罗斯、英国和法国在克里米亚爆发战争,以争夺小亚细亚半岛的控制权。布病在这场战争中爆发,导致当时英国军医杰弗里·艾伦·马斯顿(Jeffery Allen Marston)当时人们称之为马耳他热(Malta fever)。
战后,杰弗里在1861年记录了相关病例,但由于当时缺乏了解,对该病的研究并不深入。
1886年,同样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的军医大卫·布鲁斯(David Bruce)马耳他发烧委员会领导(Malta Fever Commission)研究并将引起疾病的微生物识别为球菌,称为Micrococcus melitensis(后来更名为Brucella melitensis)。
1897年,丹麦兽医伯恩哈德·邦(Bernhard Bang)一种芽孢杆菌分离,导致奶牛自然流产,被命名为“邦氏病”。当时人知道这种芽孢杆菌与马耳他热病原体有关。
地米斯托克利,马耳他科学家和考古学家,1905年6月·扎米特(Themistocles Zammit)未经高温消毒的羊奶是马耳他热的主要原因。
美国细菌学家爱丽丝在20世纪·C·埃文斯(Alice C. Evans)经研究确认“邦氏病”细菌和导致马耳他热的细菌是一样的,是球形芽孢杆菌。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了几种变体细菌。1989年,神经科医生在沙特阿拉伯发现了最新的发现“神经布鲁氏菌病”,这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