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征方腊:历史上真有宋江征方腊?
在《水浒传》的描述下,宋江受招安后去征方腊了。那么历史上的宋江也是这样吗?历史上的宋江到底有没有征方腊呢?
《宋史·侯蒙传》云:宋江寇京东,蒙上书曰:“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当时确实有大臣主张让宋江征讨方腊,至于这一构想最终有没有实现则不详。
而许多宋代史籍,则确实留下了宋江参与征讨方腊的记载。如南宋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引《中兴姓氏奸邪录》载:“宣和二年,方腊反睦州,陷温、台、婺、处、杭、秀等州,东南震动。以(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兴宗、宋江等
军二十余万往讨之。” 他的《三朝北盟会编》又引《林泉野记》载:“腊败走,入清溪洞,光世遣谍察知其要险难易,与杨可世遣宋江并进,擒其伪将相,送阙下。”
又如,南宋李埴的《皇宋十朝纲要》载:“六月己亥,姚平仲破贼金像等三十余洞。辛丑,辛兴宗与宋江破贼上苑洞,姚平仲破贼石峡口。贼将吕师囊弃石城遁走,擒其伪太宰吕助等。”
又如,南宋杨仲良《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载:“刘镇将中军,杨可世将后军,王涣统领马公直并裨将赵明、赵许、宋江,既次洞后,而门岭崖壁峭拔,险径危侧,贼数万据之。刘镇等率劲兵从间道掩击,夺门岭,斩贼六百余级。”
根据这些记载,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宋江不只参加了征讨方腊,而且在最后的战斗中,直捣洞穴,擒获其将相,立下了大功。
但许多后世学者都对这些记载提出了异议。
清末俞樾在《小浮梅闲话》中提出:“宋江降后,无使讨方腊事……擒方腊者韩世忠也。”《宋史·韩世忠传》载:“世忠穷追至睦州青溪峒,贼深据岩屋为三窟,诸将继至,莫知所入。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里,捣其穴,格杀数十人,擒腊以出。”史料记载出现矛盾了,这两个总有一个是一个非,而相较而言,韩世忠擒方腊更为可信。
《宋史·童贯传》载:宣和三年二月,“贯、稹前锋至清河堰,水陆并进,腊复焚官舍、府库、民居,乃宵遁。诸将刘延庆、王禀、王涣、杨惟忠、辛兴宗相继至,尽复所失城。四月,生擒腊及妻邵、子毫、二太子伪相方肥等五十二人于梓桐石穴中,杀贼七万”。 这里没有提到宋江的名字。
宋江接受招安是宣和三年二月,擒方腊是宣和三年四月,中间只有两个月时间,时间上似乎不太可能。 南宋王偁《东都事略》卷十一《徽宗纪》载:“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陷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夏四月庚寅,童贯以其将辛兴宗与方腊战于青溪,擒之。五月丙申,宋江就擒。”如果宋江二月接受招安,随后又参与征讨方腊,怎么五月又会被擒呢?
1939年出土的华阳范圭书撰的《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可存)公墓志铭》也载:“宣和初元,王师伐夏,公有斩获绩,升壑门宣赞舍人。方腊之叛,用第四将从军。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将兵。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方腊就擒是宣和三年四月,“捕草寇宋江,不逾月”,应该就是五月了。与王偁《东都事略》所载,正好吻合。 看来宋江五月被擒是可信的。
但也有人反驳。首先,二月招安,四月参与追剿方腊的决战,也不是不可能。 其次,折可存其人,不见于任何史籍,他的墓志铭出自其女婿范圭之手,洪迈《容斋随笔》有云:“碑志之作,本孝子慈孙欲以称扬其父祖之功德,播之当时,而垂之后世。”墓志铭牵强附会的溢美之词,不应作为论史的依据。
那么,为什么出现“五月丙申,宋江就擒”的记载呢?有人推论,宋江二月接受招安后,参与了四月讨平方腊的战斗,但也可能因为封赏不公,再次起事,然后,才有五月又被平定之说。这种推论,也算得合情合理。 问题是李埴《皇宋十朝纲要》云:宣和三年六月“辛丑,辛兴宗与宋江破贼上苑洞”,宋江六月又在攻打方腊的余部了,这明显就解释不通。于是有人认为有两个宋江。日本颇负盛名的东洋史学家宫崎市定就在《宫崎市定说水浒》中提出,梁山泊的宋江和征方腊的宋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身为众寇之首的宋江一开始便是盗贼,而朝廷大将宋江一开始便是官军”。因此,“五月就擒的宋江乃草寇宋江,而四月到六月平定方腊起义的却是大将宋江”。这样,在时间周转上就没有矛盾,所有的资料都可以落实了。 但我认为没有那么巧合的事,历史真如小说如此戏剧?更有可能的是有两个叫宋江的强盗,一个宋江被招安并参加了镇压方腊的行动,另一个宋江则很有可能是假借宋江之名的一个农民起义领袖,假借名气大的人做乱,这种事数不胜数。
但事实真的就是如此吗?也不一定。由于年代久远,史料不仅缺乏,而且来源驳杂而又互相抵牾,大多数专家还是认为以存疑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