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他是北洋政府的第一任外交总长,却被迫签署了中日《民四条约》(二十一条),他深谙外交之道,却因国力羸弱而在巴黎和会上受尽欺辱,他放下了政治定居欧洲,却让中国的命运占去了四分之三的心(陆征祥语)。如此跌宕一生,令人感叹。他便是陆征祥。
陆征祥生于广东,父母是虔诚的基督徒,因为这个原因,陆征祥对于西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陆征祥的父亲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科举的道路,而是教他一些西方思想。因此他学习的第一本书并不是儒家的“四书五经”,而是一本《新约福音》。不久,陆征祥的父亲把他送到了上海官办的新式学校:广方言馆。陆征祥在那里学习外语,并接受一些外交方面的培训。在陆征祥二十一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从广方言馆毕业,并被推荐进入北京的同文馆深造,一年后被总理衙门选中留洋,为大清帝国驻俄使馆的四等秘书兼译员。
才刚刚二十岁出头,陆征祥已经开始接触外交事物。在这个时期,陆征祥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当时的驻俄公使许景澄,作为陆征祥的老师,许教他办理外交事务,在许的指导下,陆征祥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外交家。
中华民国成立,内阁总理唐绍仪组阁,认为外交总长非陆征祥莫属。一来,陆征祥长期在国外,自己的履历没有任何国内政治派系的干预。二来,陆征祥深谙外交之道。但是陆征祥一开始是拒绝的,认为自己的能力还不足以胜任外交总长的职务。但是,由于袁世凯的大力邀请,陆征祥终是同意了,也就立刻从俄国赶回了中国。回国后,陆征祥请当时著名的翻译家林琴南写下“不要忘记马关”六个大字悬挂在自己的办公室内,用以明志。
随后,内阁总理唐绍仪因为与袁世凯的矛盾而下台,陆征祥短暂的担任过内阁总理的职务,但很快也因国内问题下台。之后,陆征祥做过总统府的高级顾问,随即又再次接任了外交总长一职。而这次,却把陆征祥推向了深渊。
1915年,欧洲各个帝国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于中国的侵略。日本见此情景,便产生了独霸中国的野心,于是日本人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见到此条约大为骇然,立即让当时的内阁总理孙宝琦来处理此事。孙宝琦自知这是个烫手山芋,因此便把这件事情交给了陆征祥。万般无奈之下,陆征祥只得坐上了日本人的谈判桌。
弱国无外交,这是在当时“适者生存”的国际社会中的准则。陆征祥深感于此,便采用拖延的战术与日本人周旋。争取条约中的每一条每一个字都要仔细的进行研究。同时,陆征祥还把条约的内容有意的透露出去,希望以中国的舆论和英美国家的反对来抗衡日本人的强权。但是,舆论终究是没有枪炮管用,在日本人以“最后通牒”的形式照会中国政府后,袁世凯政府也只能签订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虽然,陆征祥凭借着谈判,划去了条约中侵略中国最严重的几条,但是《民四条约》的签订也是非常的耻辱。而且陆征祥也知道,一旦在这个条约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那将是遗臭万年。只可惜时局如此,陆征祥一人之力,不能挽大厦将倾。签订条约之后,陆征祥沮丧的对袁世凯说:“从此我陆征祥千秋万代被人唾骂!”
《民四条约》的签订让陆征祥抱憾终身,在签订之后,陆征祥便想到了如何去解除这个条约对于中国的限制。那就是参加一战结束后的和会。不仅是陆征祥,当时许多的中国人都看到了这个和会是一个机遇,一个让中国完成“土地之完全,主权之恢复,经济之自由”的机遇。因此,中国的政治家在之后的几年里积极的谋划加入这个和会。对德宣战之前主要谋划如何加入和会,对德宣战之后主要谋划如何争取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