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看《浣花洗剑录》,被其中的紫衣侯所深深吸引,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一身紫衣那也是帅呆了。直到最近研究古代历史才知道,原来紫衣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穿着的。为什么紫衣侯可以穿紫衣,他真的是一位侯爷吗?
紫色在自然界本就稀有,在古代更是提取不易。中国古代的紫色染料大都由紫草的根部染制而成。但是这个紫色可不是你想染就能染上的,寻常百姓穿的棉、麻、帛根本就不会上紫色。富人穿的丝质衣服勉强能染上,但是想染成深紫色那也是相当费力的。丝质衣服可根本不是给百姓穿的,当然也穿不起。
中国古代的颜色体系分为正色和间色,正色有五种,分别是白、青、黑、赤、黄。间色则是由正色混合而成,一般指绀(红青色)、红(浅红色)、缥(淡青色)、紫、流黄(褐黄色)这五种。那个时代的紫色是一种什么颜色呢?《春秋释例》有言:“火畏于水,以赤入于黑,故北方间色紫也。”也有一说是青色和赤色混合成了紫色。有关紫的运用,当首见于《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意指邪不能压正,贱不能凌贵。可见在孔子时代,正色为贵,间色为贱,紫色通常处于卑下的地位。而此时说“紫夺朱”也已说明当时人的色彩观念发生了变化。
据《韩非子·外储说上》记载:“齐桓公好衣紫,国人皆好服之,致五素不得一紫。”《史记·苏秦列传》所收录的“苏代遗燕王书”也说:“齐紫,败素也,而价十倍。”一时之间,在齐国紫色成为人们特别喜爱的颜色,紫色服饰市价昂贵。
秦汉两朝,均采用“皇帝佩黄赤绶,诸侯王佩赤绶,诸国贵人、相国佩绿绶,将军佩紫绶”的佩绶制度。而在东汉末年刘熙所作《释名》的记载中:“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瑕疵,以惑人者也。”紫色在秦汉两朝的地位依旧不高,但亦可看出它在间色中的排列地位,某种程度上也为它升为贵色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期,可能由于社会非常不稳定,官员的服饰比较自由,比较混乱。此时服色制度并不严格,但仍以佩绶的颜色来区分等级。其主要的颜色依次为朱、紫、青、绿。对比两汉看出紫色超越了绿色,但仍低于朱色。
紫色最终超越红色,成为一色(黄色)之下,万色之上名副其实的贵色是在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及至大业元年,隋炀帝:“始令五品以上,通著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绯绿,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黄。”(《旧唐书·舆服志》)这种官品服色制度在唐代确定并完备。
“贞观四年又制,三品已上服紫,五品已下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以青。”后又因怕“深青乱紫”(古代用蓝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红光,故怕与紫色相混),故又在上元元年八月下令: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旧唐书·舆服志》)
至此从春秋战国开始的朱紫之争终于尘埃落定。其后各代一直沿用品色服制度,只是到北宋元丰元年,去青不用,一直到元皆用紫、绯、绿作官品服色,紫色位于上品。更有趣的是,在唐代头巾(幞头巾)也多用紫:“开元已来,文官士伍多以紫皂官絁为头巾、平头巾子,相效为雅制。”(《旧唐书·舆服志》)这在以前正史中是不多见的。可看出唐代的用色不再定势化。
到了明代,紫色再次被禁止。文武百官公服“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并禁令“官吏衣服、帐幔,不许用玄、黄、紫三色……违者罪及染造之人。”
紫色的被冷落,皆因了孔子的“恶紫之夺朱”的感慨,又恰好皇帝朱姓,明朝为火德,种种的巧合使紫色凤凰变麻雀,恰似人的戏剧人生。幸好没有灭迹,紫色仍可作配色,仍许“民间妇人礼服惟紫絁,不用金绣,袍衫禁止紫、绿、桃红及诸浅淡颜色,不许用大红、鸦青、黄色。”(《明史·舆服志》)清代官员服色则沿用明代制度。
而我们所说的《浣花洗剑录》讲述的更是明朝的事,所以说紫衣侯应该是一位真正的侯爷,要不然就是严重的违礼。“恶紫之夺朱”那可不是闹着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