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怎么死的?蒋介石为何要杀杨虎城?
西北山高水又长,男儿岂能老故乡。
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1917年,24岁的杨虎城将军写下了这首诗,文笔青涩却不失豪情,纵览将军的一生,浓厚的革命精神有别于当时的割据诸侯,功过与否,爱国将军的称呼,杨虎城无愧。
绿林刀客,投身护国
1908年,杨虎城的父亲杨怀福被清政府绞杀于西安,当时年仅十四岁的杨虎城借了一辆独轮手推车,披星戴月一步步地步行200里将父亲的遗体推回蒲城县老家,这个堪比三千里寻母记的心酸故事,塑造了杨虎城性格中的那种执拗。
家破人亡的杨虎城选择了当兵,之后袁世凯上台,他退伍回乡。打抱不平杀了乡里的恶霸,便落草为寇,聚众拉起一直百余人的队伍,成为当时西北赫赫有名的刀客。
1915年是杨虎城人生的转折点,与其他拉山头的“山大王”不同,杨虎城深感乱世当为国为民。当云南的蔡锷举起护国的大旗,杨虎城率先在陕西响应,帮助护国军阻击袁军,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杨虎城成长为了一个以革命为己任的军人。为国为民也成了他一生的行为准则,更深一点说,这种立场,决定了他最后的命运。
再度护法,保留革命
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举起护法大旗,杨虎城在陕西再度响应,北洋政府为了瓦解西北杨虎城,出重兵围剿陕西。杨虎城血战20多天后终于战败,西退凤翔。为保存革命火种,他带军跋涉一千数百里,击败围追堵截的各路敌军,孙中山对于这种革命精神深表感动,亲自为杨虎城办理了入党手续。
在那个年代,像奉系张作霖这些“山大王”,在远离北洋政府的区域,只要打出投靠北洋政府的旗帜,就可以立马升官发财,还能在地方扩充自己的势力成为地地道道的军阀,然而杨虎城却坚决不与北洋政府为伍,屡屡支持远在南方的革命政权,可见其眼光之远。为国为民,才是杨虎城心中想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