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庄周梦蝶”的实际含义
在《庄子》中有一则“庄周梦蝶”的故事,生动有趣。人们都是站在哲学观点上去分析,我认为庄子不是在讲哲学道理,而是像老子肯定他的“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的希望和理想早晚会实现。
因为“庄周梦蝶”的故事是“齐物论”的最后一章,是庄子在“齐物论”的思想总结,要想分析清楚梦蝶的原因必须了解“齐物论”的主要思想内容。“齐物论”主要讲的是当时社会舆论出现一边倒的不正常现象,在第二章中他讲出了产生这种一边倒的现象的原因: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交魂,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日以心斗。
【“间”是“閒”的别体字。《说文》:“閒:隟也,从门,从月。徐锴曰:夫门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间隟也。”因为门缝中见日光与见月光是一样的,所以‘间’就成了‘閒’的别体字。《说文》:“闲:门遮也,从门中有木。”用木板把门缝遮起来使之看不见月光。】大知识分子讲话没有缝隙可钻,小知识分子讲话漏洞百出;大知识分子讲话使人感到身心温暖,小知识分子出言废话连篇。与大知识分子在一起,睡则灵魂相交,醒则身形开朗,与他接近则能和谐相处,两人之心日日都能相应。【说文:詹:多言也。搆:相合也。“斗”这个字是容量词‘石斗升’的斗,一斗十升。现在算是‘閗’字的简化字,而閗是‘鬬’的简体字,斗争、战斗的斗应是“鬥”。说文:“鬥:两士相对,兵杖在后,像鬥之形。”“鬬:遇也,从鬥。”本文之斗应为“鬬”是相遇的意思。】
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括,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莫使复阳也。
【《说文》:“缦:缯无纹也。”是白色的帛,纯洁之意。“窖:地藏也,从穴。”在此意为深藏的知识。“密:山如堂者。堂:殿也。”庄重之意。】思想纯洁的人,深藏知识的人,举止庄重的人。他们对待自己的错误小恐时惴惴不安,大恐时头脑一片空白不知如何是好。他们讲话的出发点是为了矫正错误,目的是为了分清是非;【“括:应是“栝(guā)”字的传讹。说文:“栝:灶木也”。‘机栝’:用火烤木材以正其曲。】他们挽留这种心情就像发过盟誓,为了坚守最后的胜利,他们对待错误就像秋风扫落叶和冬天的凛冽寒风一样毫不留情地把它抹杀掉。现在这种与人为善的话已日渐消亡,这种做法就是要把善言都统统溺死,永远也不能让它还阳。【“这种做法”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只有君王。】
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以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说文:“慹(zhè),惶恐也。”菌,古人指木耳。】人们正常的喜怒哀乐,都变成了忧虑、叹息、惶恐,这种状态是在强制打压下出现的;【“姚佚启态”很不好理解,我是在说文中分析出来的。说文在解释‘姚’字时有这麽一句话:“姚,或为‘姚娆’也,史篇中写为‘姚易’也。”姚易的‘易’与‘佚’同声应是再次错用,所以‘姚佚’应为‘姚娆’。而‘娆’字说文解:“娆,或曰‘扰’,戏弄也。”然而戏弄并非是取乐,‘戏’字在说文中解是:“戏:三军之偏也,又曰兵也。”那么‘戏弄’就有强制的含义。】乐声出于虚孔,湿热的环境能生出木耳,这种空虚而湿热的环境日夜在你身边,就不知道还会萌发出什么新的东西来。算了吧,算了吧,已经是这样了,其结果的生成也是有原因的。
是与非的产生原因,庄子在第三节一开始是这样说的: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说文:“成,就也。就,就高也。”“成心”即是向上的心,我的理解就是要向古人学习和继承优良的传统。】人都是抱着一颗向上的心跟随保持优良传统的人做为自己的老师的,有谁能没有老师呢?(人的第一位老师就是母亲)很少人能知道自己必定会取代老一辈继承祖宗的优良传统,愚蠢的人也是有的。没有学习优良传统的向上之心就会脱离传统另搞一套从而出现了是与非的不同观点,因此就出现了今日的“适越而昔至”把今天刚刚到南越愣说是昨天就到了,这是把本来没有的事硬说成有。把本来没有的愣说成有的现象,就是神仙大禹在世也不知该怎么办,我一个人能有什么办法呢!
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庄子认为: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古人,对事物的认知是有所全面的,但不是每个人都全面。有的人认为事物还未开始就已经存在了,很全面了,没有了,不可能再增加了。有的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有了,而开始并没有给他们划分类别。【说文:“封:封土地,各守其土。”各有各的地盘范围。】有人认为,已经给各种事物划分类别了,但还没有给他们区分谁是谁非。彰显是非,是对道(即真理)的一种损害;之所以要损害真理的人,是想尽早地成就他自己的某种偏爱。
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
为了成就自己的偏爱就专好一门特技,以显示和别人不一样;这种爱好,是为了表明他比别人能耐大。然而别人并非是你说是啥样就是啥样,所以他必须坚持自己的观点来隐藏自己的急切之心。【说文:“纶:青丝绶也。”以青丝作为韍維遮蔽自己。“终:絿丝也。絿:急也。”】而他们的后代又做出很多文章来遮蔽老一辈的急切心情,他们如此的做法最终是不可能成功的。(我认为是在讲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掩过饰非。)
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
因此以炫耀那些迷惑人的理论,圣人(应是指孔子)所以愿意艰难地去干这种事。【说文:“滑:利也,利者义之和也。”“疑:惑也。惑:乱也。”“图:难意也。”】
庄子认为是与非的不同观点是相互依存的:
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非出于是,是亦因非的存在而存在,是与非是同时出现的一对双胞胎。【说文:“方,倂舟也。”方生即是双生。】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周,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
所以圣人主张是非并存不要分出轻重,让他们各走各的路。
大道(真理)是不分轻重的,大辩论家不会抢先发言,爱的过分就会产生暴力,大廉之人不占一口便宜,【说文:“嗛(qiǎn):口有所衔也。”】大勇之人勇而不会过分【说文:“忮(zhì):很也,从心。”】。道明显了就不是道,用语言为自己辩护达不到目的,仁爱之心再长久照顾的也不可能完全周到,过分清廉别人不会相信,勇敢过分就不能成功。这五种现象你想做到周全就会走向另一个方面。
庄子的这些话是在告知统治者,对于不同的意见压制的不要过分。庄子认为是与非的辩论是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来证明的:
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
把是非用语言表达出来使之相互影响,如果相互都不能影响,合到一起放着等待时间来证明哪一方正确,【说文:“倪:俾也。俾:益也。”倪,有满足的意思。】时间一长就会引发出新的观点,所以需要很多很多年才会有正确的结果。
庄子希望他的观点能早日实现内心不免着急坐卧不安。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如此表现?庄子说:
“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也!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我坐卧不安因为有所等待的缘故,我希望所等待的能够实现!我等的是一些蛇皮、蝉翼之类没人关心的东西!我不愿意知道最后的结果,也不愿意知道最后没有结果。
所以他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蝴蝶是美丽的,自由自在的飞行正适合他的心志,这时早就忘记了白天受到压抑的心情!
然而庄子认为梦正好是相反的: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所以庄子最后说:“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因为梦是相反的,所以梦中的蝴蝶早晚会变为现实。也就是说庄子期望的言论自由一定会实现,不能说他是“中国梦”而是“庄子梦”。
篇二 : 庄周梦蝶的寓意是什么?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所提出的一个的哲学命题,最著名的莫过于李商隐《锦瑟》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庄周梦蝶的寓意是什么吧!
庄周梦蝶的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周梦蝶的译文
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庄周梦蝶的寓意
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虽然故事极其短小,但由于其渗透了庄子诗化哲学的精义,成为了庄子诗化哲学的代表。也由于它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人生哲学思考,引发后世众多文人骚客的共鸣,成为了他们经常吟咏的题目。
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庄子在用一个最简单的寓言来说明一个人类最沉重的疑问,即生死问题。
篇三 : 浅析“庄周梦蝶”中的“蝶”意象【摘要】在《庄子》这部著作中有许多寓言故事,在这些寓言故事中涌现出一系列文学意象。“庄周梦蝶”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寓言。而其中“梦”和“蝶”的意象是众多意象中被后世文人引用最多的意象,也是文学史上最为经典的意象。本文就其中“蝶”的意象作一个简要分析。
【关键词】《庄子》 庄周梦蝶 文学意象
意象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和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中国传统抒情文学的重要范畴。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体,是艺术家对物象从感性到理性进行概括集中,提炼升华的具体过程。意象以有限的形式负载着无限的意义内涵和丰厚的文化内容。《庄子》中的“蝶”意象就是这样一个言与意的统一体。
一、“蝶”意象的形成
“蝴,原本作‘胡’,《玉篇·虫部》:‘蝶,胡蝶。’《字汇·字汇补》:‘蝴……蝴蜂蝴蝶,古惟单胡字,后人加虫。’《正字通》:‘今蝴蝶本作胡,俗加虫作蝴。’”蝶最初是作为一种生物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而后随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入,蝶慢慢进入文学的视野。在中国文化中,蝶不仅是自然之物,更多的是作为自由自在的象征翩翩飞舞在人们的心灵世界。
蝶作为自由象征的源头最早是出现在《庄子·齐物论》中,“这也是蝴蝶首次出现在中国文人的文化视野里”,之后被众多文人所引用,成为经典意象,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庄周梦蝶”在《庄子·齐物论》篇提到:“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主要是说,庄周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翩然起舞的蝴蝶,沉浸在这悠游飞扬的惬意之中,而浑然不知庄周为何物。结果醒来后发现自己仍然是庄周,而梦中的蝶却已经不知去向。于是庄周发出一个天问:到底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庄周与蝴蝶是有分别的,但在梦中却无法区分,这就是大道物化的作用啊!
《庄子》中的“蝶”意蕴无穷,它承载着庄子的思想在文学史上遨游,历代文人对其理解和解读更加丰富了它的意蕴。
在庄子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文人们往往引用“庄周梦蝶”的故事来抒发他们人生如梦、变化无常、时光易逝的惆怅与感叹。“在六朝至唐宋的诗文中,庄周梦蝶的内涵由哲理性演变为情感性”。“唐宋之后,庄周梦蝶典故在戏曲和小说中被俗化,已经与庄子的哲学思索本身,与汉魏唐宋诗词化用梦蝶表达的惆怅或恬淡等人生感悟大异其趣,更多地表现了市民道德意思和社会庸俗的一面。”到了近现代,由于新诗的兴起,蝴蝶在作品中或作为诗境中自然景观的要素或作为文化原型代表源远流长的爱情、亲情和人情的精神等,在个性的诗人笔下,构成新诗中色彩斑斓的诗篇。
二、“蝶”意象在《庄子》中的重要意义
“蝶”意象在《庄子》中有何意义呢?在庄子生活的时代,社会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诸侯战争,臣弑君之事层出不穷,道义被赤裸裸的的暴力所代替。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庄子不能直言其物,因为直叙衷肠是没有人能够被理解和在意的,他不得不用梦的形式来曲折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庄子在社会中不被理解,与当时的社会沟通产生了障碍,不得不去寻找一种心理平衡。而他所寻找的这种平衡,正是[]蝶这个意象可以表达的东西。“在荣格看来,一种象征,无论是出现在梦中还是出现在白昼生活中,都同时具有双重重要意义。一方面,他表现和再现了一种受到挫折的本能冲动渴望得到满足的愿望;另一方面,它也是原始本能能量引导到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中去。”而“蝶”意象正是庄子思想的象征。
“蝶”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它象征着自由、美丽及快乐。这一意象符合庄子的情趣,当庄子在梦中聚精会神地观照这一孤立绝缘的蝴蝶,并用情趣贯洽其中时,就产生了这样一种能表现他内在生命情趣的形象直觉——蝶的意象。此蝴蝶已非彼蝴蝶矣,它是一种形象直觉,而非客观物象,是体现了庄子“物化”境界的有意味的形象,更是庄子达到“逍遥游”的审美自由境界的载体。
随着历代学者对庄子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其寓言中意象的研究不断完善。但其中对“蝶”意象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笔者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庄周梦蝶”中的“蝶”意象作进一步探讨。
三、“蝶”意象的内涵
(一)自由逍遥
“蝶”象征着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提到:“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这一句点出庄子的哲学精髓,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世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世,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在这里“蝶”意味着是一种自由逍遥的境界,而庄周是喧嚣人世的代表,庄周渴望摆脱喧嚣的人世步入逍遥之境,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实现,因此只有通过“梦”来达到“蝶”的境界。庄子在《逍遥游》里讨论了两个层次的自由境界:一是列子御风而行,是“有待之游”,即有所凭借的“身游”、“物游”,是相对的、有限的自由。一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是“无待之游”,即无须凭借任何外物的“心游”、“神游”,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自由境界,庄子称之为“游心”、“物化”。显然,庄子所追求的是后者,而“蝶”就是通往这一境界的媒介,同时也是这一境界的象征体。
(二)人生如梦
“蝶”还象征着“人生如梦”,是将人生喻于一片欢欣的美景之中。庄子在蝴蝶梦中以艺术的心情,将人类的存在及其存在的境域予以无限地美化,“蝴蝶梦”在庄子心目中是一个美梦,是他一直以来都在追求的一个梦,但当梦醒之后庄子却是失望的,陷入了迷惘之中。在庄子笔下,人生在世似乎什么也不能确定,所有的见解都是片面的,可以否定的,也许人生恍如一梦,所有的是是非非在大梦混沌中皆可抹平。显然,“蝴蝶梦”中所蕴涵的那种梦觉不分的惶惑很容易让人怀疑人生的真实性与合理性,产生“人生如梦”的意识。 (三)“物化”之原型
此外,庄子之“蝶”还表达“物化”之原型,庄子之“物化”是指人和物之间的对立消除后的交融化合,它意味着庄子对物我彼此的共相的心理性“提炼”、“固化”和形式化完成,这种在特定条件下以特有形式出现的意象就是具有先天性特点的原型的再现。由于人必须断绝感官与外界的接触,闭目塞听之后方能入梦,因此对于逐物的世人而言,则应摆脱物色,去除内心的物欲、私欲, 让异化、奴化的精神如蛹之破茧而出,化为轻盈翩飞的蝴蝶,真正领悟到超拔、浩瀚的自由开阔的“物化”境界。而万事万物又皆处于迁流变化之中,彼可为此,此又可为彼,庄周可以转变为蝴蝶,蝴蝶亦可以转变为庄周,周蝶虽有别,但可以互相转化。这正是万物迁流变化的道理,即“此之谓物化”。
以上是前人对“蝶”意象研究的观点,下面笔者就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蝶”意象进行进一步探究。
(四)道通为一
“蝶”意象蕴含着庄子“道通为一”的哲理。在“庄周梦蝶”中,庄周化蝶、蝶周不分的荒诞之象,正隐喻着那和谐统一、混沌不分的自然本真。
庄子在对待“分”和“异”的问题中提出: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大小、寿夭等是经验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差异,但在庄子看来,这种差异并不构成事物之间绝对的界限。从外在的形态和生命的延续上看,泰山与秋毫、殇子与彭祖无疑相去甚远,而相对于具有本原、根据意义的存在的形态而言,其差异又具有相对性。
“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的疑问,实际上是庄子对万事万物发展变化,作“道通为一”的思索。庄、蝶混沌不分而“又有分”的意象,可谓象征性地表现了这种“道通为一”的哲思。“蝴蝶与?”、“周与?”这是在问之中包含着“万物为一”的哲理,而“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则隐喻着每种人、事、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而这种个性和特性又不是僵死不变的。“周与蝴蝶必有分矣”表面看似乎是讲“分”,但其深意是在“变”和“通”。事物的性质皆非固定不变,“是”与“非”,都不是绝对的,万物正由“变”而“通”而“为一”。庄周梦为蝴蝶,正是以生动神奇之变,诗意地表现了这种“物化”。
庄子以“蝶”喻“道通为一”的哲思,实际上是启示人们,站在“道”的高度,以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则世间的一切人为设定的所谓判断标准及是是非非都是毫无意义的。“周与蝶必有分”这种“分”就是变化,但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变化最终是“通”而“为一”的。因此,庄子借“蝶”启示世人应开阔视野,打破僵化闭塞、偏执一端,以豁达和包容的态度去面对充满变数的人生,才有可能进入“蝶”所喻示的逍遥自由之境界。
(五)万物齐平
“蝶”意象还蕴含着万物齐平、万物平等的道家思想。笔者在翻阅前人资料时发现,老子所开创的道家思想在庄子“蝶”意象中有所体现。
《老子·二十五章》中写道: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此老子提出泛爱万物的主张。而庄子则把泛爱万物的思想表述得更为清楚,《庄子·马蹄》篇提到: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在这短短的文字中,庄子反复致意,在最理想的社会中,人与包括鸟兽、草木在内的天地万物是互不伤害、和平共处的。
在庄子的“庄周梦蝶”中,庄周觉醒后之所以分不清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是因为庄子本能地把庄周和蝴蝶划分为一类,平等地对待,然后置于梦中。本能地反映了庄子在看待万事万物时所持有的观点。
就局促的生活经验和有限的理性眼光而言,“庄周”和“蝶”是不同的两种生物。而庄子在“蝴蝶梦”中以“梦”为平台,使得“庄周”与“蝶”有了平等对话和自由转化的可能,在庄子的潜意思里,“庄周”与“蝶”是平等的,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而这个条件就是“梦”。通过这个“梦”,“庄周”在梦中幻化为“蝶”逍遥地遨游,而在梦觉后产生“周”、“蝶”不分的疑惑,也就充分说明万事万物在最初都是平等的,在这种基础上也就有了“物化”的可能,因此“蝶”还寄寓着“万物齐平、万物平等”的道家思想。
四、“蝶”意象的文化传承
“庄周梦蝶”中的蝴蝶意象,穿越千古,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蝶”或作为一个美丽意象,或作为一个动人典故,被广泛运用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
战国之后,有个别诗赋对“庄周梦蝶”的化用与庄子的自然哲学思索和养身处世思想还有近似或关联,后世的诗文中,“庄周梦蝶”意象基本上是用于情感的表达,并且含义逐渐固定,大部分情况下表达哀愁、惆怅情绪,少数是放达、飘逸情怀。
第一,文人们往往借助庄周梦蝶的故事抒发人生如幻、变化无常、时光易逝、富贵不可求的惆怅与感叹。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中写道:“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故如此,营营何所求?”由“庄周梦蝶”感叹世事难料,变化莫测。
第二,“蝴蝶梦”还常寄托着文人才子们对故国、故土、故人的思念之情。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报,身陷异国他乡的庾信就借蝴蝶抒发了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他在《拟咏怀》中写道:“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这里作者把蝴蝶梦与初月、旧秋等一系列意象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秋日月夜怀乡图,渗透着作者对故国故土的思念之情,使人黯然泪下。
第三,“蝶”还寄寓着文人们恬淡的生活。一部分诗人或隐居山林,或身在田园,过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生活,劳作之余手捧《南华》,与庄蝶共舞,尽情陶醉于大自然中。在他们笔下,蝴蝶梦抒写着诗人们闲适恬淡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唐人钱起在《衡门春夜》写道:“不厌晴林下,微风度葛巾。宁唯北窗月,自为上皇人。丛筱轻新署,孤花占晚春。寄言庄叟蝶,与尔得天真。”诗人与清风、明月同在,无忧无虑得就像庄周梦中之蝶,率性天真。
历代歌咏“蝶”的诗文源源不断,并在咏唱中延续着、扩大着“蝶”意象的文化意义,从中可见“庄周梦蝶”的思想艺术永恒魅力,亦可见一种文化传承的强大生命力,还可见“蝶”之诗意之美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重要审美意识,“蝶”之意象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经典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