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著《中庸》以正中庸之道,明中庸之德

2022-09-12 23:53:26 作者:別忘記我
导读:孔子著《中庸》以正中庸之道,明中庸之德,孔子著《中庸》以正中庸之道,明中庸之德大哉中庸之德!圣人所重也。中庸之源也久矣,岂孔子言之,而子思述之而已乎!上古之经,则有尧授舜&l...
国学正道 中庸之道的智慧,与孔子有关,成功人士都在用这种智慧

孔子著《中庸》以正中庸之道,明中庸之德

大哉中庸之德!圣人所重也。中庸之源也久矣,岂孔子言之,而子思述之而已乎!上古之经,则有尧授舜“允执厥中”之诫,舜则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授禹,孔子上承尧舜文武周公之道统,而中庸,尤所重言也。夫中庸,至简也,尧以四言概之,知舜能以心明也;舜传禹,增十二言,以禹之能以力行也。心者,道之体;行者,道之用也。彼之所言,乃圣君相传之心法,臣民所不知也。而子思当战国之乱,惧圣学之失传,正道之不立,述孔子之所言,而成中庸之学术,欲以中庸使上智下愚之人皆知,故其言恳而切,其意深而远,其文较尧舜为繁。

管理的根本是要 消除炎症

子思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夫人之性,受之于天也,性如不受僵之野马,易流于放荡狂悖愚痴,故须以心统率之,使之得正,所谓得性情之正,而可立教成德也。所谓中和者,言人之性情;所谓中庸者,言之人德行。先有中和之性情,方能立中庸之德行。中和为体,中庸为用,体用不二,圣人可成。

圣人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时而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亦分君子小人乎?夫中庸者,天下至美之德,至正之法也,此圣智之法,光明之德,而小人乱之,其言行近似中庸,而实欺世盗名,以道徇私,如紫夺朱,郑声乱雅,而敢肆无忌惮,以行其恶也,此圣人所深恶之“乡愿”,庄子所斥之窃国大盗也。孔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庄子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此所谓“圣人”者,乃貌似中庸而实为奸恶之乡愿也,其为恶也隐,其所行也似德,故其为祸也尤巨。孔子诛绝之,庄子痛斥之,而世人多受其惑,反以为圣德,甚矣,众生之多迷也!故子思著《中庸》,以正中庸之道,以明中庸之德也。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而愚者不及也。”此谓智者知其道,而不知止于至善,过之,则矫枉过正,而流为偏执也;愚者不知其道,而何能及之乎?其心迷惑也。夫中庸之道,矫枉而不过正,无可无不可,不过无不及,体用不二,圣王合一,五常皆具。何谓五常,仁义礼智信也,仁而不义,则不知避恶;义而不仁,则不知爱人;仁而不智,则失于愚鲁;智而不仁,则失于巧诈;仁而不礼,则失于疏阔;礼而不仁,则失于矫揉;仁而不信,则失于反复;信而不仁,则失于残忍。五常,各相关联,譬如五官互相感应。五官皆具,而成人;五常皆具,而成圣贤。世人各偏于一隅,而圣贤能兼其德也。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无处不在,人日用之,身日近之,愚者不知,故以为远;智者知之,而过之悖道,则远道矣。夫道须因人而立,未有远人而能立道者也。若夫佛氏,飘然出世,此谓远人而独善其身,何能立道乎?儒者无所谓出世入世,出则成己,入则成人,出则独善其身,入则兼济天下,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有道则仕,无道则隐”,此乃内圣外王之道合一也,岂若佛氏之偏于内圣,而废外王乎?彼之道,善己之道,非吾儒中庸之道也。

子思着重言诚,夫诚者,德之基也,诚而德真,不诚而为善,则伪善也。儒者贵诚而贱伪,若夫伪善而求名者,非儒也,伪儒也,乱吾儒之真,害吾儒之名,莫甚于伪儒也!“诚者自成也”,此言人自成,而能成人;自胜,而能胜人。自成谓诚,自胜曰强。成己而不成人者,私也;成己而成人者,公也。成己者,所以成人也;成人者,亦所以成己也。公私兼顾,内外合一,而德大,德大而中庸可至也。

“故至诚无息”,言中庸之德博厚、高明、悠久,可比天地。“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广大者,宏观也,观其大略,无所不及;精微者,微观也,观其深几,无所不入。能广大而不能精微,则知之而不能入;能精微而不能广大,则入之而不能出。而中庸能执两端而平衡之,无所偏也。高明者,德之发也;中庸者,德之本也,发而固本也。大有大之患,小有小之弊,高有高之危,低有低之险,中庸能大能小,若龙之能升能隐;中庸能高能低,若圣人之能明能哲。所谓明者,能利人也;能哲者,知保身也。杀身而成仁,仁者也,而非圣也;不杀身而成仁,圣也,人己皆无害,斯乃中庸之德也。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言圣人博大包容,能天人合一,人我不二也。不相害,则物盛也;不相悖,则道大也。物盛而时中,道大而能中,中庸者,其能弥纶天地万物之道,而不离者也!如此,何所倚哉!何所倚哉!至哉中庸之道,仰之莫测其高,俯之莫极其深,万变不离其宗,万学不离其本,惟圣人能体之也。

中庸之道,是 和稀泥 吗 用通俗的方式说清什么是 中庸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