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新女性:吴敬琏母亲邓季惺
全家福。前排左为邓季惺,后排中为吴敬琏。
1933年1月,一场特殊的婚礼在北京南河沿的欧美同学会礼堂举行:每一位参加婚礼的来宾都拿到一张粉红色的卡片,卡片上是新郎新娘——陈铭德、邓季惺联合署名的协议。
协议写明:新娘不随夫姓;她的三个孩子仍然姓吴;两人婚后实行夫妻分别财产制,双方共同负担家庭生活费用。
来宾们猜测,这份充满了向世俗挑战、意识前卫的“婚前协议”,定是由新娘邓季惺提议并出自她之手。婚后的邓季惺也不愿意被称为“陈太太”,于是了解她的朋友都一直称她为“邓先生”。
回首那个年代,邓季惺是凭借不懈努力与超强能力进入职业领域,进而争取独立的经济地位与女性尊严的代表性人物。
民国新女子
邓季惺,原名邓友兰,1907年出生于四川。邓家算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产阶级:她的祖父邓徽绩1891年到日本买了一个洋火厂到中国,建立了四川第一家近代工厂——“森昌泰”火柴厂;她的父亲邓孝然曾创办过煤矿、织布、造纸等实业,还当过中国银行成都支行行长。
邓季惺所具有的强烈女性意识,与其母亲吴婉不无关系。吴婉早年肄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后来在重庆创办了第一所女子学堂。
她婚后一连生育了9个孩子,因此丧失了外出工作的机会。为此,她一生都对丈夫心存怨气。在吴婉看来,女子要想摆脱受压迫的命运,就必须有知识,有独立的财产权,这在当时无疑是非常前卫的理论。
也正是这位母亲,趁丈夫出川之机,让女儿离开家乡、投考重庆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当时,卢作孚、恽代英、张闻天、肖楚女都曾在重庆二女师教过书,他们宣扬的民主进步理论,给邓季惺带来了一生的影响。
早在20年代,四川一些受新思潮影响的一批青年人,纷纷离开故乡到比较开放的沿海城市求学,这群人当中就有16岁的邓季惺。
在上海中国公学读预科时,邓季惺与正在复旦大学新闻系读书的吴竹似相识,两年后,两人结婚。虽然很早就走入婚姻生活,并因为生育中断了她在上海的学业,但是好强的邓季惺并没有中断自己的学习生活。产后她考入了南京女子法政学校,选择法律为自己的专业。
不幸的是,婚后第4年,吴竹似得了肺结核。邓季惺带着三个孩子,陪着丈夫一起到北京养病。邓季惺利用在北平的机会,进入朝阳大学继续自己的学业。创办于1912年的朝阳大学在当时被誉为“中国最优秀之法律院校”。
1931年7月,吴竹似在北平去世。24岁的邓季惺带着三个孩子,最大的不到5岁,最小的吴敬琏才一岁多。
她一方面独自拉扯着三个孩子,一方面继续在朝阳大学学习。按照旧习,出殡的时候,几个孩子应该披麻戴孝在出殡的路上一步一磕头。可是邓季惺却说:“死者已矣,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活下去。长明(注:幼子吴敬琏因为体弱,过继给一位工人做干儿子,并取名长明,也是‘长命’的意思)年幼体弱,这样做肯定是要把他弄出病来。”
邓季惺身上所具有的不同寻常的勇气和胆识,吸引了另一个人的注意,他便是陈铭德。毕业于北京政法大学的陈铭德也是四川人。他与吴竹似在中央通讯社工作时结为好友,吴竹似去世后,他多次来探望邓季惺和几个年幼的孩子。
因为不满备受束缚的官方通讯社,1929年9月9日,陈铭德、吴竹似与刘正华这三个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创办了《新民报》。
《新民报》创办之初,仅发行2000份,而且其中很多还是赠送的,每月广告收入不足200元,名副其实的“惨淡经营”。但胸怀大志的陈铭德并不沮丧。
1931年8月,陈铭德与自己的妻子范瑶宾离婚。一年多以后,陈铭德与邓季惺结为连理。对于他俩的联姻,新闻界也传为佳话,戏称“刘备得到了个女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