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文:唐代女性信仰佛教的原因
摘要:在男尊女卑的宗法封建社会里,妇女为了缓解心理上和身体上所受的痛苦,在佛教流行的大趋势下,纷纷投身于佛教信仰,寻找精神或心灵上的寄托,她们或出家为尼或在家修行,以自己的行动来示自己的虔诚之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唐代佛教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将具体从唐代妇女信仰佛教的原因、方式和对唐代女性信仰佛教的评价三个方面来分析。
宗教作为一种独创的文化现象,其形成、传播和发展都与区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i]]佛教于两汉之际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的传播发展和统治者基于政治需要的推崇,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佛教文化。在唐代,社会经济繁荣程度和思想开放程度都达到了顶峰,佛教作为文化意识在唐代风靡一时,深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大多女性对佛教的笃信程度和同时代的男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种种原因,上到贵族妇女,下到平常女子便投身到崇佛的队伍中,用着各式各样的方式崇奉佛教,是唐代佛教繁荣的又一个推力。
一、唐代妇女信仰佛教的原因
(一)唐代佛教的传播
一般来说,一个地方佛学氛围是否浓厚,经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当地佛寺数量的多少。唐代前期佛教最发达的是唐朝的都城长安,仅在天宝年间佛寺就有91所[[ii]],高僧数量也是极多且不少对唐代佛教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洛阳是仅次于长安的第二大佛教中心。除了河渭分布带、邗沟——江南运河沿线分布带、四川盆地西部分布带、太原盆地分布带和汉水下游分布带5个分布区佛教也特别发达,河东道、河南道、剑南道、岭南道等10个道佛寺也较为发达,在前期佛教已传播甚远。在唐代后期,经过安史之乱,北方的经济破坏严重,发达区域大量萎缩,而南方在不断的壮大,吸收了大量北方移民,其中就包括不少的僧人。前期佛教发达的区域邗沟—江南运河沿线分布带,已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佛教也进一步兴盛,除它以外,江赣分布区、澧沅资三水下游及湘水中下游分布区、京兆与凤翔地区和汉水下游分布带佛教也很发达。佛教的僧人之多,译作丰富,传播甚广,使百姓对于佛教顶礼膜拜,奉法也争先恐后,占有人口大约半数的女性亦在列。
(二) 唐代佛教信徒
作为僧尼生活居住、传播佛法的地方,坐禅和念经的主要场所;提供给百姓烧香拜佛、祈求佛祖庇佑的地方,唐朝可谓佛寺林立。唐太宗时有寺3716所;高宗时4000余所;玄宗时5358所,仅仅尼寺就有2122所。佛教如此盛行,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佛教中那些区别于儒家思想的人人不分贵贱的教义,以及观世音菩萨能化解人世间的磨难和灾祸等等说教,对广大渴望平等、要求解放的女性产生了深深的吸引力,于是她们便投身到佛教信仰的队伍中。除出家修行的女尼外,一部分为在家焚香祈祷、不茹荤血的优婆夷[1],大部分的是世俗中的普通家庭妇女,她们由于现实原因不能遁入空门,只能在家按照世俗化的佛教方式进行。这其中包括了显贵无比的皇室女性,衣食丰足的仕宦家庭妇女等上层女性,还有平常人家的普通女性。其虔诚信仰的表现如:唐睿宗的王贤妃(芳媚)“摄心谛观,归於愿力”[[iii]];又如唐太宗之女临川公主的生母韦贵妃逝世时,她号哭顿足,悲伤过度,损瘠逾礼,“自後,年别手写报恩经一部,自画佛像一铺;每登忌月,辄断熏辛。”[[iv]]再如石侍郎之妻马二娘的墓志铭载“夫人幼而贞婉,长而仁孝;专心释教,始终如一”[[v]]等等。覆盖面十分广泛,惜下层民众贫困,妇女死后没有足够的财力来为其立碑刻铭。
(三) 佛教信仰的原因
唐代女性由于地位的束缚所能接受到的教育远不如男子,因此少有她们富有禅学义理的诗文流传于世,但是许多男子崇佛的态度比之她们要逊色很多,她们是唐代佛教信徒中的新力量,是各种佛教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僖宗皇帝即位,将佛骨送还法门寺时,“京城耄耋士女争为送别”[2]。
不管她们痴迷于佛教是出于何种目的和原因,但都离不开现实生活这一因素。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