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文:雍正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及效果探析(雍正论文3000字)

2022-09-12 23:54:11 作者:专属的偏见
导读:历史论文:雍正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及效果探析,历史论文:雍正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及效果探析摘 要: 雍正皇帝是一位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在位13年,励精图治、孜孜以求,干出了一番令...
千古骂名永远缠身 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冤人

历史论文:雍正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及效果探析

摘 要: 雍正皇帝是一位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在位13年,励精图治、孜孜以求,干出了一番令人瞩目的事业,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他为加强封建君主专制集权,采取了设立军机处、定密折制、打击朋党、兴文字狱等措施,使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我国学界对于雍正皇帝的这些措施贬甚于褒,立身于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之下去研究,笔者认为雍正皇帝采取的措施是比较进步的,在封建制度之下采取这些集权措施,使得封建君主专制达到极限,封建国家的行政机构运行更加高效、准确。此文从雍正皇帝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的一系列措施中入手,分析雍正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背景及成效,理解雍正皇帝对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乾隆晚年为何为其8叔胤禩平反 原因很多人都想不到

雍正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至少在一部分人的印象里,是一个篡位者,屠戮功臣、施行特务统治的残忍的暴君。[1] 这几乎是“千人一面”的认识。其实,雍正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勤政之君,他敢于革除旧弊,办事雷厉风行,是清朝中期盛世局面的有力推进者,是促进清朝历史发展的政治家。目前,学界对雍正皇帝的评价褒贬不一。此文主要论述雍正皇帝当政时期,对封建君主制的一系列加强措施,了解他的这些作为,能使我们理解雍正对于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的出现所作出的贡献,也能更好的去评价雍正的历史地位。

一、雍正皇帝加强集权的背景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业,但是在这些伟大功业之后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康熙皇帝所主“治天下之道,以宽为本”[①],他推崇古人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说教,以不生事为贵。这种思想在他晚年时尤为突出,遇有官员犯事,能宽则宽,能免则免,在他的思想中,已经没有“严”处的想法,康熙皇帝想要博得一代贤君的美名。这就导致其宽严失调,把政治引向宽而无束的方向,使得钱粮亏空千百万,各级官员风气转坏,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雍正皇帝从其父亲康熙皇帝手中接过的是这样一个“烂摊子”,边疆的危机未能完全消除,权力核心也弊病百出。雍正皇帝本人志向远大,刚毅果敢,面对诸多问题,他决心要一扫“数百年颓风”[②],振“群工萎靡之气”[③]。应该说,雍正皇帝大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一则经过顺治、康熙八十多年的治理,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已经趋于稳定,这为雍正帝加强集权创造了条件;再则满洲贵族日益腐化,维护清朝统治的作用下降,甚至成为加强皇帝集权的阻碍。[2]想要收拾好这种局面,加强集权的步伐刻不容缓。

二、雍正皇帝加强集权的措施

      为了解决诸多问题,雍正皇帝主要采取了:设立军机处,加强皇帝的集权,进一步削弱内阁及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确立密折制度,使皇帝对帝国各个地方及各级官员的情况了如指掌;打击朋党,分解官僚集团的合力,确保皇帝对官员的管制;大兴文字狱,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

(一)军机处的设立

军机处全称为处理军机事务处,顾名思义,是为军机而设。雍正年间,西北蒙古准噶尔部反叛清政府,对于西北部这一隐患,《清实录·世宗宪皇帝实录》中记载,世宗亦尝谓:“准噶尔世济凶顽,心怀叵测,将来必为蒙古之巨患,遗国家之隐忧。是用发兵,声罪致讨,上承先志,玉靖边陲,师出有名,事非得已。两路军机,朕筹算者久矣。其军需一应事宜,交与怡亲王、大学土张廷玉、蒋廷锡密为办理。”所以,从雍正皇帝当时对准噶尔部的态度中不难看出,西北用兵势在必行;同时,战事一起,国事军事纷至沓来,必然会加重雍正皇帝及辅政大臣的工作量,超出平日的政务量,加之往返军报频繁,内阁办公地点在太和门外,距内廷较远,于保守军事机密和皇帝亲授机宜均为不便。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高效、机密、迅速的办事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军机处应运而生。“军机处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的特点是处理政务迅速而机密,但本身没有独立性”。[3]对于军机处的设立时间。史料档案记载模糊,且官修与私人记录各执一词。清中期的学者赵翼正是身处那个时代,他在《军机处题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先是雍正七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④]并认为军机处“无公署,大小无专官”[⑤]。“始设”二字可以看出赵翼的态度是认同军机处是应西北战事而设的临时机构。台湾学者庄吉发先生认为:“世宗设立军需房的原因是为了用兵西北而密办军需。”[⑥]从军机处创制的时间和职权上来分析,军机处的设立似乎是带有很强的临时性。但正是由于军机处的高效、快捷、机密性,使得雍正皇帝的平准大计得以实现,为其以后巩固西北边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军机处的设立仅仅是为了西北用兵之需吗?雍正皇帝此举另有深意。

中国皇帝,大凡集权专断、寻求乾纲独断者,一般都是权力欲望和个人能力比较强,精力旺盛、勤于政事者,雍正帝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治理朝政,从早到晚,很少停息。白天会见大臣,决议政事,晚上披览奏章,常常至深夜才休息。他不辞辛劳,要求朝臣们多上奏折。对于作为“朝廷耳目”的科道官员,也要他们每日一人上一份密折,轮流具奏,一折言一事,即使有时无事可说,在奏折内也必须讲明缘故。雍正皇帝看奏折特别仔细,折子上的错别字及重复之处,他都检视出来。他亲笔撰写的朱批谕旨,多则上千上万言,“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4]奈何雍正皇帝如此勤政,寻求“乾纲独断”,但是仍有一掣肘,那就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制虽承袭于明,但是清代又是以满洲贵族集团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因而也有以保护满洲贵族集团利益为最高原则的特殊之处。清初,满族政权的决策机构是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其办事机构为内三院(内秘书院、内国史院、内弘文院)。后来,在顺治、康熙两帝初年都设有辅政大臣。这样,议政王大臣、内三院以及辅政大臣,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分享了皇帝的一部分权力。这种满族贵族专制的形式是氏族军事民主制的残留,不仅与欲独揽大权的皇帝相抵触,也违背了封建君主制的专制性。八旗贵族势力的发展,严重地阻碍着皇帝独揽大权,同时也使中央政令不能贯彻执行,这对于整个清王朝来说,是一种腐蚀剂,如果任其膨胀,势必重蹈大明王朝灭亡的覆辙。康熙皇帝在位时已设南书房分割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雍正皇帝即位后,权力的斗争不仅反映在满洲贵族集团的八旗诸王之中,还在皇帝骨肉兄弟的宗室诸王之间也激烈地进行着。雍正皇帝的诸位兄弟中也有揽权者,想要实现“乾纲独断”,就必须彻底拔除这些掣肘。

面对诸多弊病,雍正皇帝采取务实之道,不仅是务实的处理,更是做到“与群情利弊事理得失无不周知”。[5]事必躬亲,在其登基之后,雍正皇帝对于大小事务无不如此。对于繁杂政事的处理,这样的工作量是非常繁重的。雍正皇帝在处理政事之时,一点一滴的集中皇权,同时也感到有些力不从心,需要有一个高效、准确、忠诚的中枢辅政机构,来帮助其处理政事,进行决策,并且不会架空皇权。在这种情况下,军机处就应运而生。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雍正从大学士、尚书、侍郎的满汉官员中指定充任,人数不限。军机处的设立,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也使内阁形同虚设。军机大臣虽具有一定的权力,但主要是秉承皇帝的意旨办事,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决议权和内阁的票拟权,这些权力统归皇帝所有,这就使得皇权得到空前的加强。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