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潘凤:潘凤真的是被华雄杀死的?
武功高强且当地侠者的潘凤,要真跟华雄单挑上了,还不知道是谁KO谁。
在进入主题之前,我想说几句实在话,以吐我心中的郁闷与不快。
在查阅潘凤的个人资料前,我觉得这个“人”只是一个三国配角,就算翻案了,可写之处应该没有多少,无非是肯定一下他的能力表彰一下他的战功。可在自己百度百科这个“人”后,我才猛地发现,三国时代里的那个无双上将潘凤,已然被后人打造成“神”,而且热度竟有超过武圣关羽名将张辽的趋势!太不可思议了,那感觉就像是屌丝逆袭成高富帅,外来民工一夜成老板。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只因有的童鞋说潘凤其实就是后来的司马懿,还说的有理有据哦。
版本一:在汜水关之战和华雄单挑时候诈死,后来潜隐到河内司马家,并且和司马家二公子司马仲达是拜把子兄弟,后来司马仲达被仇家刺杀而死,重义气的潘凤为纪念这个拜把子兄弟,就以司马懿的名义继续生活在河内,而后面则和史书所记载并无不同,仕曹操,对诸葛,征辽东,诛曹爽……
版本二:有一个专门给别人相面名叫方文山的方士见到潘凤后,乃惊呼:“此人命格无双,当一统天下。”那是谁最后统一了三国?司马炎!可是潘凤和司马炎的年龄差距太大,只好再把他的年龄往上移,移到司马炎的爷爷辈那儿,即司马懿,因此说明了潘凤就是司马懿……
更有甚者,居然说在汜水关之战时候,只因潘凤骑了袁绍送的病马,不得以和华雄同归于尽,然后被接着出阵的关羽捡了便宜,割华雄之首回营,曹操为其斟满的酒尚温,故关公有“温酒斩华雄”的美誉。
现在再回想起那些文段,我的心中就忍不住冒出了一个大大的字——日!真是刷新了我对潘凤这个人的三观,这究竟是在为潘凤的历史地位翻案,还是明着写文在损潘凤?太荒唐了,根本就是睁眼说瞎话,敢情现在吹牛都不用打草稿了。先不说潘凤和司马懿的年龄和双方的身形差多少,单单是司马防会不会认这个忽然冒出的“儿子”都是一大问题。再者就是那个相面方士所说的话,此人命格无双,命,是指命运,格,是指性格,无双,则指独一无二。我忍不住想问,这世间究竟是哪两个人的命运和性格是一样的?这一句“此人命格无双”,根本就是算命师拿来敷衍人用的,算命时对每个人都可以这样说。
后面那句“当一统天下”更是可笑,这里的“当”字,是应该、应当的意思,并不是绝对、肯定的意思,这句话的正解“应该”是:大概、也许、可能一统天下,是带有怀疑,不确定的语气!是以自我为主所做的观点。所以这一整句话,完全就是方文山用来敷衍人的。
打个比方,敢情有算命师说我命格无双,当为国家主席。难不成日后我就是主席了?就算日后我没当成主席,那个算命师大可反驳:“我只是说你大概会成为国家主席,并没有说你一定会成为国家主席啊,怎么能怪我呢?”所以,“当一统江山”这句话也可以对其他人说,反正看你对字面理解得如何。
只能说,这些网文实在是歪曲、矮化了潘凤这个三国人物,如果黄泉之下的潘凤要是知道了,没准会被再气死一次,他若能透过历史烟云穿越到现在,说不定还会拿起法律武器去控告那些损害他声誉、破坏他形象的人。
好了,实在话说完了,咱即刻进入主题,就让我还原出一个真实的潘凤出来,为其鸣冤:
历史上真实的潘凤是怎样的?
潘凤本是罗贯中所著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名男性人物,登场于小说第五回。冀州牧韩馥部下的上将,手中一把长柄开山大斧耍得蛮顺溜的(擅使大斧)。当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他奉韩馥之命在汜水关前挑战董卓部下大将华雄,却不敌被斩,就此裹尸于沙场。
【原文】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
从这段话中完全可以看出,三国演义里的潘凤,纯碎就是一个跑龙套打酱油的角色,实在是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而如今的潘凤则因为种种原因,以“无双上将”的身份成为新文学形象,从而在网络上广泛流传。“上将潘凤”也成为三国人物中备受瞩目的人物形象之一,并从配角一举跃升为主角,在众多现代书籍里出现率猛涨,历史地位飙升之迅速,简直跟坐了直升飞机一样。
然而,这些只是误导,或者说网文恶搞,真实的潘凤并不是这样,更勿说是凤凰降世,最后修炼成凤仙受后人供奉等等……这是《三国演义》,也不是《封神演义》, 更不是前来串场的《西游记》,虽然潘凤这个人身上的确是有几分传奇色彩,但还未传奇到《西游记》里的那一等境界,他只是一个人,并不是一个神。
潘凤,字无双,也有说是字守德。青州泰安人(今山东泰安人),高九尺(约合现代人的一米九),精壮魁梧,使得一百八十斤开山大斧。自幼熟读诗书,畅晓兵法,有经天纬地之才,包藏宇宙之志。每自比于姜尚、张良,许邵评价为“乱世之能臣,治世之英雄”。
首先要说的是,这一段潘凤的个人介绍,前半段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后半段真实存在,却是从其他三国人物那里抄袭过来的,甚至还做了修改。只要对三国人物有所了解的读者一眼即可看出来,我就不一一累赘了。
三国时代的潘凤,只能用一句话解释——“不知何许人也”。
看似滑稽的一句话说明了这是一个生平不明的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黑户口,出生地、出生日期、父母皆未注明,再通俗一点,跟现在小说穿越文里的主角差不多是一类人。但有一点是清楚的,这个人,武艺特别了得,是一个擅使开山斧的武林高手,身长九尺(实际情况应该要矮一些),还精壮魁梧,不仅力气大就连胃口也大得吓人,就是不知志向如何。
有了这些被史料证实的信息,我们可以一点点推理出,真实的潘凤究竟为何人。
其实潘凤比较冤枉的,在小说中他是被华雄在几回合内就斩杀的,人们常说艺不精不要显,否则就是自作孽。潘凤难道就是这样一个武艺不精、没几回合下来就被斩杀的人吗?
当然不是!也绝对不是!
要分析这个人物,需要从他的童年开始说起了。他属于社会最底层人员,生活没有任何保障,也没人管。要么跟着难民到处流浪,天当被地当床,毕竟睡在哪里不都是睡在夜里?或是在洛(雒)阳城外一间冬凉夏暖、四面通风、采光良好的破庙里度过。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行乞,也就是讨饭啦。
不同于我们现代世界里只取不施的乞丐,东汉时期的乞丐不单单只有乞求,也有施舍的意思,这两个字眼有些特别,作为一个乞丐,究竟有什么是可以施舍出去的呢?我一直都没能想明白。
那潘凤为何会成为一个乞丐呢?只因他也是一个孤儿,童年实在没有幸福可言,从小就饱受别人的歧视、唾骂,以及那种看见他就躲得远远的行动和眼神,使得他心中有着深厚的自卑感。多年的颠沛流离和可以感受到的世态炎凉,已经让他懂得:凡事都要靠自己,自己不拼,没人会帮你。
更何况还是在昏君在世宦官当权的黑暗年代,人人只求自保,谁有闲功夫去搭理别人?
东汉的灭亡之路是从两个极品皇帝——汉桓帝和汉灵帝开始的。汉桓帝刘志在位期间,好事没干几件,工作基本都是在梦游,但坏事却做了一火车——宠信宦官、搞政治运动打击士人(即著名的“党锢之祸”),穷奢极欲。五毒俱全,搞得民怨沸腾,真的很极品,根本就是昏君。
在他驾崩后(167年),又一位比他更混蛋、更极品的皇帝闪亮登场了,他就是汉灵帝刘宏。所有的极品皇帝都是相似的,汉桓帝干果的那些破事儿,比如娱乐、斗争、搞政治活动,他基本都干过,而且因为他干得更荒唐、更无耻、更流氓,所以他的名气也更大,可谓是极品中的极品,千年一遇的昏君!
而且汉末以后的年份是比较诡异的,除了皇帝是极品宦官爱折腾外,老天爷也爱时不时出来凑热闹,什么地震、水灾、旱灾、蝗灾、瘟疫、冰雹……怕什么,来什么,品种齐全、花样繁多,数都数不过来。比如史书记载豫州灾后的情况是“饥民死者四五”,而冀州的情况只比豫州多两个字——尤甚。
尤甚,尤甚,真是要命,天灾加人祸,双重打击打击一块儿上,谁受得了。
所以说,潘凤的童年是在一种非常特殊的环境下度过的,岂是一个惨字了得?
和世家子弟相比,作为一个乞丐的潘凤,教育也很成问题,他没有受到系统的儒家教导,更勿说自小捧着圣贤书长大,完全可以说他就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他曾经很想读书,成为一个风度翩翩脱口成章并且受世人礼敬的文人,可是潘凤是付不起学费的,他没有李密牛角挂书那样的情操,自然也没有杨素那样的大官来赏识他。
当世家子弟在舒适的家中学习孔孟之道、圣人之言的时候,小潘凤正在凄风冷雨的大街上徘徊,在破庙的角落里缩着身子。并没有人告诉他要怎么做才能摆脱饥饿和贫寒,更没有人告诉他未来会如何,对于当时的潘凤来说,一切只为了生存,只为了能好好地活下去,仁慈、谦让、善良,还有恭敬,这些都不能填饱肚子。
事实证明,心理不阳光的人就不要去读书了,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一个人的心理不阳光,读越多的书对这个世界的危害就越大。还是做一个简单的武人最好,至少日后的潘凤走得就是这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