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规模使用B-29型远程轰炸机对日本本土进行空袭
太平洋战争后期,随着对马里亚纳群岛的占领,美国开始大规模使用B-29型远程轰炸机对日本本土进行了空袭。在对日本岸上的重要目标进行轰炸的同时,美国还封锁海上交通线,阻止原材料及粮食输入日本,这不仅可以削弱日本的工业生产,还能使日本国内的军民陷入饥饿,这一系列作战被形象地称为“饥饿作战(Operation Starvation)”。
而进行“饥饿作战”的主要手段,便是空中布设水雷。该作战从1945年3月27日开始,到同年8月15日为止。美军从提尼安岛航空基地起飞了1150架次的B-29轰炸机,布设了超过12000枚的水雷,对日本的战时经济,进行了致命的打击。
对此,美国海军战史写道:“通过这种布雷作战,使得日本周边的海上交通陷入了完全的麻痹状态,断绝了其原材料及粮食输入,将日本逼到了失败的境地。这场战争如果再延续一到两年,必将造成日本本土七千万人中的一成,也就是七百万人因饥饿而死。而且,这些从事布雷的飞机数量,不过是攻击日本总机数的百分之六而已。”
正在布雷的B-29轰炸机
作战行动的设想:如何一击毙命
1945年3月下旬,随着盟军发动冲绳战役,从东南亚到日本本土的日本南方海上通道被迫关闭。日本只剩下连接大连等华北港口、罗津等朝鲜半岛港口的海上交通线及日本国内航线。当时日本80%油料、88%铁矿、90%煤炭、20%粮食依赖进口。
日本国内航运占据总航运量的75%,重工业地带使用的煤炭大约占了一半。同时,日本每年从中国及朝鲜运进150万吨粮食和原材料,大部分是经过关门海峡送到神户,再运到大阪的工业地带的。
此前,盟军主要是通过潜艇和飞机来打击日本海上交通线的,尤其是美国海军的潜艇取得了极大的战果。但是,日本海军残存的部队主力集结在吴港,其他舰艇则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的各个港口,包括三艘战列舰,多艘航空母舰和巡洋舰,而且日本已经展开一系列的海上护卫行动,要进一步实施潜艇破交有所困难。于是,美国海军设想通过布雷,进一步对日本的海上交通线实施打击。
然而,由于美国海军航空兵无法实施远程布雷任务,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在1944年7月向陆军航空队求助。经过协商,这一行动由美国陆军航空第二十航空军的B-29轰炸机来实行,这也是军事史上规模空前的攻势布雷作战行动。
作战的展开:步步为营,扼住敌人的咽喉
从1944年11月起,美国就开始对第二十航空军麾下的第21轰炸机集群第313轰炸联队进行布雷训练。这个联队的司令是约翰•H•戴维斯准将,共拥有第6、9、504、505、509五个轰炸大队,是第二十航空军中实力最强的联队。同年12月,美国海军派遣水雷专家到达提尼安岛,着手建造储备水雷的弹药库,到1945年2月20日已经储备了1500枚水雷。
这些水雷中可以说凝聚了当时的尖端技术,美国研制出一种即便不直接接触便能通过传感器起爆的感应式水雷。其起爆方式有根据磁性的M4和M11,具有磁性、音响和水压互换方式的M9,兼具磁性和水压两种方式的A6等型号。实际布设时,都是将各种水雷混合使用。而用于水深27米为止的有一千磅级的Mk.26和Mk.36型水雷,而水深46米为止可以使用的,则是两千磅级的Mk.25型。
对日本进行的陆海军协同布雷作战一共分成几个阶段,其中1945年3月27日到5月2日可以称作第一阶段。3月27日夜间,B-29首先投下了大约1350枚磁性水雷,对此日军被迫宣布关门海峡停航两天并实施扫雷。美军在30日夜间,再度投下450枚水雷。此后直到4月12日,一共出动246架次的飞机,布设的水雷数量为2030枚。
这一阶段主要的布雷目标集中在关门海峡、吴港、佐世保等军港以及广岛湾。此时日本主力舰大部分无法行动,而企图出击的以“大和”号战列舰为中心的作战部队,在从濑户内海驶离丰后水道不久便遭到美国舰载机的猛烈空袭,最后以“大和”等舰被击沉而告结束。在限制日本海军舰艇行动的同时,第一阶段的布雷也对日本海上交通造成了相当的打击。仅仅到4月6日为止,便有超过8艘计500总吨级的船只触雷沉没。到5月2日则达到19艘沉没,39艘损伤。
饥饿作战的第二阶段为5月3日—12日。这个阶段的作战行动是为了封锁本州南部沿岸的航路,因此,除了在关门海峡继续布雷以外,还在东京、名古屋、神户、大阪等各大港口以及濑户内海的主要航道布下水雷。在此阶段,一共布设了1422枚水雷,大约一半是水压型水雷,这种水雷日本海军无法清除,因此发挥了极大的威力。
这样,关门海峡使大型船舶的通航完全失去了可能,即便是小型船舶也无法保障安全。这些小型船舶在穿越关门海峡时,有三分之一会触雷沉没,关门海峡每天的交通量在3月为40艘左右,到了5月底则猛降为2到4艘!因此,大阪、神户等港口受到了直接的影响,因为从这些港口出发的船只必须通过关门海峡。这样,运往濑户内海各港的海上货物,只能先运到九州或本州的西北部。
紧接着,在5月13日到6月6日,可以说是饥饿作战的第三阶段。为了进一步打击日军航线,美军在关门海峡继续布雷的同时,又在本州西北以及北部九州各大港口布设新的雷区。这个阶段进行了15次布雷,动用了1313枚水雷,其中有为数不多的新型低频音响水雷,这种水雷在也是日本海军无法清除的。这样,日本船只的损害加剧,5月因水雷而沉没的商船多达66艘,总吨位为11万吨,超过了潜艇和飞机的战果。受损的船舶也有31艘,计10.6万吨。因此,原本可以躲过关门海峡而卸货的九州以及本州西北部各大港口的损害也急遽上升。
6月7日到7月8日,可以算作饥饿作战的第四阶段。期间,从冲绳飞来的海军PB4Y-2型飞机也参加了行动。陆军B-29布设了3542枚,海军机则布设了186枚。与前三个阶段相比,这一期间布设的水雷总数已经倍增,布雷海域除了先前所提之外,还对新泻、伏木等日本海沿岸的港湾投下了水雷。而神户、大阪等重要港口外遭到了反复布雷,几乎化作了死亡之海。
不过,日本还是企图利用面向日本海的朝鲜半岛东部的主要港口。为了将日本连接大陆的海上交通线彻底切断,从7月9日开始,饥饿行动的第五阶段打响了,总共使用了3746枚水雷。此时硫磺岛上的机场已被美军占领,盟军飞机的作战半径更宽阔了。因此,美军除了对舞鹤、新泻等日本海沿岸的主要港口展开布雷,朝鲜半岛上的釜山、清津等港口也加入了布雷区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朝鲜半岛上粮食的主要集散港口罗津港外集中布下了420枚水雷。
这样,整个日本列岛便完全封锁起来了。宝贵的粮食和原材料的运输陷入停顿状态。
Mk.36型空投水雷
日军的对策:最终只有投降
对日本而言,当务之急就是如何防止B-29的空中布雷行动。从这一行动刚刚开始,日军就调动了佐伯海军航空队的一部分兵力,对B-29进行拦截,日本陆军也在小月飞机场配备了防空战斗机,而后还从大阪调来了高射炮部队。但是这一切对于夜间执行的布雷任务而言都没有多大意义。
到了5月21日,日本陆海军技术运用委员会设置了水雷专业部门,研究如何清扫新型水雷,比如针对磁性水雷,制成了二式和五式磁性扫雷具;针对音响水雷,则采用了发音弹,算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过,对于低频音响水雷和水压式水雷,则始终无法寻得对策。
日本主要的扫雷舰艇的船体是钢制的,无法从事对磁性水雷的扫雷作业,于是不得不紧急采用木制的猎潜艇和巡逻艇来扫雷。
在组织方面,日本海军匆忙在下关组建了第七舰队,加强对海峡的监视,集中探照灯、高射炮及雷达等设施,不过收效甚微。
在整个行动中,仅仅B-29就出动了1529架次,投下了12135乃至12239个水雷,在战争期间共有30万吨日本商船沉没,40万吨的船只受损,而美军仅损失了15架飞机,其损耗率不足1%!而这些飞机只是担任空袭日本本土的第21轰炸集群出动架次的5.7%,可谓是一场性价比非常高的作战行动。
1945年8月15日,日本终于宣布投降,就其原因,相当一部分人归结为“屈原”或“苏武”,也就是屈从于原子弹和苏联动武这两点,但是,仅仅依靠出击总数6%左右的轰炸机的布雷攻势也是不可轻视的。
日本扫雷技术何以保持领先地位
与其他作战手段不一样,大量布设的水雷到了战后,依然对日本周围的航线造成严重威胁。日本投降后,因饥饿作战而布设的水雷残存6600个左右。直到1950年,包括从事扫雷作业的船只在内,共有118艘触雷,其中55艘沉没。
这样,原海军省改组的“第二复员省”联合海上保安厅开始在美军的协助下实施战后扫雷业务,总共投入了360艘舰船,大约19000人。除了这些水雷,他们还需要撤除原来日军防御用的大约55000枚锚雷。
然而,这项扫雷作业极其艰苦,到1952年为止,共有78人殉职,200多人负伤。直到1972年,还有7%的海域没有经过扫雷处理。进入21世纪,日本周边的海域海大约以平均每年4枚的速度,有水雷被处理。最近一次,便是2010年5月29日在神户港疏浚作业之际发现的。到2006年,日本方面宣布完成扫雷的海域达到了99%。
对于日本这样一个依靠海运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布雷封锁作战是非常致命的打击手段,此举几乎使得日本的战时经济陷入死地。也正是由于蒙受过这般沉重的打击,并于战后不久便投入周边水雷的清除,确保航道畅通,目前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扫雷技术也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