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什么被骂“汉奸卖国贼”
核心提示:1896年,清朝“自强”无门,跌入深渊;无奈而战,战而不胜,最后只能“议和”,这场四十年的大结局,全社会要负责任。把全部责任都推由李鸿章来承担,骂他是“汉奸”、“卖国贼”、“投降派”,别人都没有份,卸掉了自己的责任,这种评价,确实是太过分了。
一、 访美归来的浩叹
在清末政坛上,湘、淮军出身的政客们都是出名地不服输,都有一股“屡败屡战”的劲头,这是在和“太平天国”死缠烂打中练就的。曾国藩反复讲,再困难的时候也要“挺”住。李鸿章在1896年重温了这说法,称之为老师的“挺经”。当年,湘军已经几次濒临绝境,被打到水里,又爬上了岸,最后还反败为胜。所以甲午战败,《马关条约》把中国赔得精光,李鸿章还是没有灰心。李鸿章已经没有内力可恃,全靠他的外交手段了。英、美、法、德、俄诸列强中,合纵连横,他最想依靠的是美国。1896年是中美关系的重要年份,这一年,由于李鸿章的访美,美国举国谈论中国。李鸿章在历次清朝访美官员中级别最高,《纽约时报》连篇累牍报道中国事务,改变一贯奉行的“孤立主义”外交,重视中国,积极介入中国事务。以前,美国人认为美洲已经够大了,不必去管外国的事。至于更加遥远的中国,只有在喝早茶时,才会想那是一个种茶叶的国度。李鸿章的访问,掀起舆论。19世纪中美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要归功于李鸿章的成功访美。
“甲午战争”后,用中美关系牵制中日、中英、中俄等关系,是一项比较可行的方案。美国的对华政策,对中国最为有利。当时的日本、俄国、德国、法国,甚至英国,都或明或暗地提出了分割中国领土的要求,只有美国强烈反对领土占领。李鸿章访美后,美国的对华外交政策酝酿成熟。1899年9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正式向德、俄、日、英、意、法等国,发出了“门户开放”照会,要求各国“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为世界各国捍卫与整个中华帝国平等公正地通商的原则而寻求一种解决方法”。
1896年8月28日,李鸿章乘坐的“圣路易号”邮轮抵达纽约港,港中百多艘船舰汽笛长鸣。上岸后,大街上人流如堵,《纽约时报》说,有50万纽约客在第五大道和中央公园等处,夹道欢迎和观看李鸿章乘坐的四轮马车。李鸿章是出名的“要面子”人物,在纽约的高楼大厦和鲜花人群中穿行,内心的得意或许暂时盖过了去年的沮丧。
中美关系是李鸿章的一张大牌,拿到手后,自然得意。从一个细节,可以看到他对1896年美国之行的美好记忆。晚年李鸿章经常炫耀他的那根手杖。写《庚子西狩丛谈》的吴永,是曾国藩的孙女婿,1896年在贤良寺伺候李鸿章左右。他看到从美国回来的李鸿章,在家中“常自持一手杖,顷刻不释,或饮食作字,则置之座侧,爱护如至宝”。这根拐杖很名贵,上面有一颗“大愈拇指”的巨钻,周围镶有一连串的小钻石,“晶光璀璨,闪闪耀人目。通体装饰,皆极美丽精致……值十数万金”。手杖是美国前总统格兰特退休的时候,国会为表彰在“南北战争”中的功绩,赠送给他的纪念礼物。1879年5月23日,总统环球旅行,在天津会晤李鸿章,李鸿章很不礼貌地拿来反复把玩,无意归还。当时格兰特表示说:国会礼物,不便随意赠人。然而,当1896年8月31日,李鸿章在纽约拜谒格兰特陵墓的时候,总统遗孀朱丽叶却将此手杖作为国礼,赠送给了他。此后,李鸿章逢人便说:还是美国人够朋友。
“自由贸易”还没有成为清末人的共识。即使甲午惨败,北京的保守势力还在抵制国际社会,还是以为可以拒敌以千里之外。李鸿章的外交努力,又一次成为他的罪名。回北京后受到各种攻击。时隔两月余,1896年11月19日,《纽约时报》发布了一条消息:李鸿章可能会辞职!报道说:“自从清国北洋大臣李鸿章出洋访问回国后,一直受到清廷冷遇,而他自己也已对此深表厌恶。因此,他已经打定主意,决定向皇帝陛下请辞,退休去过安静的生活。”
李鸿章被打入冷宫,感觉到了“冷遇”。10月20日回到北京,不知什么原因,李鸿章出城到圆明园废墟“禁苑”转了一圈。24日,马上有人揭发,以“李鸿章擅入圆明园游览”的罪名,交礼部评议。30日,交上来的动议是革去职位,西太后手下留情,“旨改为罚俸一年,不准抵销”。这样不客气地对待刚刚周游各国,搞定外交乱局的“洋务”功臣,目的是要杀他在洋人面前的威风,同时也平息北京对他的“卖国”指责。
在官场油滑了一辈子的李鸿章,赋闲在北京贤良寺住所,门庭冷落,不胜寂寞。眼见“中兴”大业无可挽回,他这才叹出了心头抑郁了三十多年的长气,愤懑地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 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曾经发动自己的幕僚们造势吹捧,树立里程碑,说自己的“洋务新政”是清朝的“同光中兴”。三十年间,从国外进口了洋枪洋炮;搞起了军械工厂、织布局、广方言馆、同文馆;新设总理衙门,练出了北洋、南洋水师,像是建立了一套新式事业。结果甲午海战,一日而败,“中兴之师”被证明是一只“纸老虎”,李鸿章再也不能粉饰下去,只能承认自己是个“裱糊匠”,大清朝不过是“东贴西补”的“一间破屋”。本来想启动最新的外交成果,请美国调停、贷款、兴业,再次“振兴中华”的方案,又不能实现。都说是湘、淮军人“屡败屡战”,最能打烂仗,李鸿章碰到最后的钉子,彻底灰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