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高智商杀人案例(图)

2022-09-14 14:45:26 作者:花落相思尽
导读:全世界高智商杀人案例(图),全世界高智商杀人案例:高智商连环杀人犯排行榜他们的猎物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人说“宁愿被雷劈中两次,也不愿意被连环杀人犯...

全世界高智商杀人案例:高智商连环杀人犯排行榜

他们的猎物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人说“宁愿被雷劈中两次,也不愿意被连环杀人犯谋杀”;他们的大脑结构也许与谋杀有紧密的联系;他们成为某些人的伴侣甚至偶像;他们可能就住在你的隔壁……

泰德·邦迪

泰德·邦迪

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定义,连环杀人犯是至少杀过3个人的罪犯,但黑帮和恐怖分子不属于此列。据逃生者说,他们或者想融入普通人的圈子以便消除他们的疑心,或者聪明、魅力出众并有好人缘。然而他们并不是出于金钱或政治的动机。杀人本身就是目的。

泰德·邦迪(Ted Bundy)是连环杀人犯的最好例子。他的犯罪显示了连环杀人犯的诸多典型特征,甚至成为衡量罪犯是否是连环杀人犯的标准尺度。

1974年1月4日午夜。邦迪潜入华盛顿大学18岁的学生琼妮·伦兹的卧室,趁她熟睡之际用撬棍猛击她的头部。在接下来的半年多里,他跟踪并杀害了华盛顿州7名以上的女大学生。杀人过后,他还能很好地融入社会。这种貌似正常的状态,被称为,一副“精神健全的面具”。

由于本身是一名大学毕业生,还参加过当地的竞选工作,因此这种角色的对比转换非常引人关注。庭审时,他成了媒体的宠儿。邦迪在法庭上的表现让法官折服:“这与佛罗里达州法律第78204条不符,我宣布我不认罪。”法庭判决他的一级谋杀罪名成立,1989年,在等待执行死刑十年之后,一把电椅终结了邦迪的生命。

邦迪就是联邦调查局所说的高智商杀人犯。在接近被害人之前,他会仔细研究她们几星期,包括查看她们的公寓或汽车,研究她们的背景,这样他就能更好地接近她们。冷静缜密的计算能力,是连环杀人犯的典型特点。此外,他们是精神变态者,不理会别人的痛苦感受,不为自己的犯罪自责,对面临的惩罚毫无反应,没有负罪感,在他们的心理构成中没有内疚。连环杀人犯通常被判定神智清醒,适合进行庭审。

哈罗德·希普曼

被称为“致命医生” 的哈罗德·希普曼(Harold Shipman),自1975年起的20年间,于英格兰北部的一个小镇杀害了200多名病人。他给老年人注射过量吗啡,然后伪造病历,使病人看上去像是健康不佳自然死亡。他的疯狂谋杀终结于1998年,当时他想伪造一份被害人的遗嘱,以窃取她的50万美元。2004年1月,他在狱中上吊自杀。

面对智商和精神超常的对手,如何才能抓住连环杀人犯?答案是像他们一样思考。


艾琳·沃诺斯 电影《女魔头》主角

是什么造就了恶魔?环境因素还是天注定?犯罪心理学家在分析连环杀人犯时所关心的社会学因素,主要是他们童年时期受的虐待。

一项联邦调查局对36名性侵害者及连环杀人犯的研究,提供了关于他们童年的统计数据:他们中有74%受过心理虐待,42%受过身体虐待,43%受过性虐待,超过一半人的父母有精神病史或犯罪记录。大脑内部的成像图显示,暴力罪犯前额叶皮层的脑细胞数量比正常人少11%。

 
连环杀人搭档保罗·伯纳多和卡拉·霍穆尔卡

也许,我们可以依靠精确的大脑成像,来“预测”潜在的暴力侵犯者。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在人们的孩提时代,以八成的把握预测出,这个孩子长大之后会不会变成一个暴力罪犯。社会该如何对待那些“有可能”的孩子?把他们处理掉,还是不让他们出生?这听上去像科幻小说,但也是个道德禁区。

追捕凶犯一般由案发当地警察局处理,然而连环杀人犯往往流动作案,一个罪犯的多个犯罪现场之间也许相隔几百公里。当代技术能帮助执法者寻找美国全境内未落网凶犯之间的联系。国家级数据库联邦调查局的“暴力犯罪分析计量系统”可以专门寻找看似毫无关联的凶杀案之间的相似点,通过研究暴力犯罪的行为特点,包括实施攻击用的设备、工具,被害人遇到嫌犯的地点,被害人最后出现的地点,发现尸体的位置等。

然而执法者并不总是要依靠科学技术来抓捕罪犯。凶犯犯案越多,他们被抓捕到的概率也就越高,被称为“贪多必失”:“他们舒舒服服地作案,总觉得警察是傻子,实际因为他们的作案方式千篇一律,早被警察盯上。”


“先知撒母尔之子”大卫·伯科威茨

有时破案的线索就像交通违章一样普通。“先知撒母尔之子”大卫·伯科威茨(David Berkowitz)在70年代震惊了纽约。他杀了6个人,却因为一张停车罚单落网;

最狡猾的连环杀人犯泰德·邦迪,也是因为眼尖的巡警发现了他偷来实施犯罪的甲克虫汽车;杀死25个人的“弯刀杀手”胡安·科罗纳原本可以逍遥法外,但他却把有自己签名的收据,留在了被害人的墓地;

英国杀手丹尼斯·尼尔森将被捕归咎于自己乱倒垃圾。他杀害了12名青年男子后肢解了他们,然后想用抽水马桶将部分内脏冲走,结果堵塞了整幢楼的下水道;


丹尼斯·雷德

捆虐杀人犯丹尼斯·雷德的被捕更是让人啼笑皆非。从1974年到1991年,雷德在堪萨斯州的威奇托杀害了至少10个人,被害人被他捆绑、折磨并杀害。当媒体似乎对他失去兴趣时,他写了许多信给电视台,提供了关于他身份的线索。他提供的线索实在太多,警方终于在2005年揭开了谜团。

约翰·韦恩·盖西

多数人会憎恶连环杀人犯及其罪行,但有些人却被他们吸引,甚至爱上了他们。专家认为,一些人喜欢连环杀人犯,是因为觉得他们很厉害。有些人希望成为他们忏悔的对象,还有些人则希望他们能带给自己对暴虐父亲的回忆。

维罗妮卡·康普顿因为需要写一个关于女性连环杀人犯的剧本,去监狱采访“山腰扼杀者”肯尼思·比安基。见面后,康普顿爱上了后者。两人沟通的结果是康普顿同意做一次类似案件,让当局以为真正的罪犯依然在逃,然后把比安基释放。


艾琳·沃诺斯小时候

她们为什么爱上杀人犯?

曾经为撰写《爱上杀人犯的女人们》一书采访过数十名妇女的调查报道记者希拉·埃森博格(Sheila Isenberg)表示:“这些女人与杀人犯之间的恋情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她们的需要。”看上去匪夷所思,但这些就是与连环杀人犯坠入情网的主要理由:

1. 拯救幻想:这些人(大多数是女性,但不限定于女性)相信自己有改变像连环杀人犯那样残忍的人的能力;

2. 母性:很多女人说,她们在那些连环杀手身上看到了小男孩似的感觉,并强烈感觉自己有抚育和保护那个小男孩的需要;

3. 戏剧感的需要:在连环杀人犯身上所发生的真实判决,以及其间突然发生的事件等,对于有些女人来说有种强烈的戏剧吸引力;

4. 受虐狂:有些人在罪犯身上会感受到更大的性吸引力;

5. 重获旧时回忆:一些曾经受到虐待、忽视或失去父亲的人把罪犯看做可以填补这种感受的角色;

6. 各式幻想:一些人生活在自己制造的各式暴力幻想之中,而杀人犯是唯一可以实施这些幻想的人;

7. 自卑感:一些女人由于自卑而认为自己无法找到男性伴侣,并认为监狱中的男犯十分孤独,和他们交往会更容易;

8. 受关注感:当她们开始和杀人犯交往时,人们会议论纷纷,媒体也会开始关注她们;

9. 崇高感:她们从无名小卒变成社会焦点;

10. 展现勇气的机会:和所爱的人一起“对抗世界”;

11. “美女与野兽”情结:她们喜欢靠近可能伤害到自己的危险,不过总有一线希望;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