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前有清官说,日本要求发兵打日本 19世纪下半叶,清廷洋

2022-09-15 21:30:51 作者:草莓欧尼
导读:甲午战争因朝鲜而起 清朝政府怎么对朝鲜如此看重呢?,原标题:甲午战前有清官说,日本要求发兵打日本 19世纪下半叶,清廷洋务派人士在军事经济领域实施了许多现代化措施,期待着中国&ldquo...
聚焦战列舰 日本大和号沉没终结大舰巨炮时代 图

原标题:甲午战前有清官说,日本要求发兵打日本

19世纪下半叶,清廷洋务派人士在军事经济领域实施了许多现代化措施,期待着中国“先睡后醒”,但甲午战争的失败表明,当时的中国离真正的改革还很远。请先谈谈中国“睡狮”和“先睡后醒”的情况。

甲午战争参战清军达63万 败在大清内部高度糜烂

姜鸣:我们知道,“睡狮”提法来自拿破仑。1793年,英国国王派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急于打开与中国贸易的大门,但乾隆皇帝拒绝了他们的要求。1816年,英王再次派阿美士德来华商谈贸易。当他到达天津口外时,嘉庆皇帝告诉当地官员,“要求开通商口岸,严辞驳斥,宴遣返,不得入京。”后来,由于跪拜礼仪,他与中国纠缠了很长时间。不受欢迎的阿美士德不得不走上归途。

在回国的路上,阿美士德经过圣赫勒拿岛,拜访了滑铁卢惨败后被监禁的拿破仑。他讲述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认为只有战争才能让中国明白打开国门对双方都有好处。拿破仑评论道:“与这个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帝国作战,是世界上最大的傻事。”他说:“一开始你可能会成功,你会抓住他们的船,摧毁他们的军事和商业设施,但你也会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力量。他们会思考;他们会建造船只,用火炮装备自己。他们会邀请炮手从法国、美国甚至伦敦建造舰队,打败你。”阿美士德反驳道:“表面上强大的中国背后是泥足巨人,非常软弱。”拿破仑指出,中国并不软弱,它只是一只睡觉的狮子。“狮子睡着了,连苍蝇都敢落在脸上哭。一旦中国醒来,世界就会震动它。”

70年后,1887年,刚刚辞去驻英公使职,回国担任总理衙门大臣的曾纪泽,在香港《德臣西字报》上发表了《中国先睡后醒论》,表明中国努力工作、谋求国家和平的正义立场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曾纪泽也使用了睡眠的概念。他说国家和人没什么区别,人有年轻人,也有一息待尽。欧洲人认为中国最终会衰落,但事实上,中国只是像人一样睡觉,而不是垂死。“沿着道光末年,沉睡在中国,开始了解自己的境地,真的很危险,不当复存自己巩固的心。”签订《南京条约》后,五口通商,“略己唤醒中国于安乐好梦之中,然究未能使之全醒。尚须庚申请圆明园的焦点和眉毛,俄罗斯侵略伊犁,法国吞下东京(越南),知道欧洲人靠近其他地方,极其危险”。

曾纪泽指出,1860年后,李鸿章整顿了中国军事,日益改善。如今,如果其他国家有战争,中国将不会有庚申之祸。他认为:“中国可以顺应它的颠沛,逐渐恢复它的活力,比如帆船的航海,把风损坏的东西从船面上扔掉,修复桅杆舵,把杀风当成好风,乘之稳渡。”这样的国家,不能称之为将亡之国。

曾纪泽还担任海军事务大臣。当他出使英国时,他主持订购“致远”、“靖远”巡洋舰。他对中国新海军的振兴寄予厚望。曾纪泽死于1890年。他没想到北洋海军会在甲午战争中被摧毁,中国的睡狮还没有真正醒来。

甲午战争因朝鲜而起。甲午之前,琉球、越南、缅甸等藩属相继丧失,清政府也消失了。你怎么能如此重视朝鲜?

姜明:这是因为朝鲜在历史上一直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因为朝鲜紧邻满起的满洲。清政府其他藩属国家可以放弃,但朝鲜不能退让。李鸿章很早就看到朝鲜半岛将成为列强争夺是非的地方。当时在朝鲜的竞争主要有五股力量:一是想夺取朝鲜领土的日本,二是想在远东扩张的沙俄,三是阻止俄军南下的英国,四是主张“门户开放”美国,第五,力保朝鲜藩属地位和东北稳定的中国。李鸿章主张朝鲜对各国平等开放,同时也做好了军事准备。从北洋水师到北洋海军,其主要军事行动都与朝鲜的局势有关。为了应对朝鲜的内乱和日本势力的渗透,1882年、1884年和1894年,中国三次出兵干预,前两次恢复朝鲜秩序,第三次失败。

日本自己也面临着列强的威胁。为什么它对东亚近邻如此侵略?

姜明:当中国面临西方列强入侵和亡国灭种的生存危机时,隔海相望的日本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两国对西方的反应几乎同步。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日本西方,“脱亚入欧”、政治改革列为国策,通过明治维新,消除藩封割据,完成了中央集权和君主立宪政体。以朝鲜为跳板,以海外扩张,踏上中国大陆,再以征服世界为具体步骤。

幕后,日本思想家吉田松阴提出“得失互偿”在与欧美和好的同时,熙熙攘攘的保国策略主张,将失去欧美人,取而于邻国。吉田的这张是由他主办的“松下村塾”,影响弟子。伊藤博文、木户孝允、山县有朋、井上馨等许多明治维新的重要政治家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成为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最高国策。

在日本,吞并朝鲜的战略应该非常明确,这与清政府非常强烈,对吧?

姜鸣:日本很早就在作战争准备。甲午战争是日本挑起的。善于抓住机遇对外扩张,实现其国家战略,是日本的特点。

就地缘政治而言,日本应该向外发展,解决朝鲜、琉球和台湾的问题,无论是北上亚洲大陆还是南下海洋。有鉴于此,1869年新成立的外务省主要向日本政府提出并批准,以解决朝鲜问题“日清交涉先行”的方针。1871年9月13日,中日政府代表在天津签署了《修订条例》和《通商章程》,并于1873年4月30日在天津交换了批准书。通过签署这一条约,日本首次在亚太地区与中国取得平等地位,并为与朝鲜的关系开放创造了条件。

此时,日本国内“征韩论”盛行,1873年达到高潮。当时主持日本政府的西乡隆盛,是一个坚定的征韩派。1876年2月,日本强迫与朝鲜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打开朝鲜大门,迈出了登上大陆的第一步。与此同时,清朝和朝鲜属关系也被否定,东亚开始被打破“华夷秩序”。1882年又借口“壬午兵变”,与朝鲜签署了《济物浦条约》,获得了对朝鲜的驻军权,并首次向亚洲大陆扩。“甲申政变”失败后,日本于1885年与中国签署了《天津会议专条》,为今后出兵朝鲜提供了依据。

在“征韩论”日本盛行“征台论”它也很繁荣,与吞并琉球的战略有关。1874年,日本派兵入侵台湾害琉球船民为借口,派兵入侵台湾岛,并在北京与清政府协商。中日签署《北京专条》,中国政府为日本从台湾撤军支付50万2白银,并称琉球船民为“日本国属民”。入侵台湾是明治政府成立后第一次为中国用兵。它不仅践踏了中日修订的规定,也为日本吞并琉球创造了条件。1875年,日本决定废除琉球对中国的朝贡关系。1879年,决定废琉球藩,改为冲绳县,琉球国灭亡。

20世纪80年代,日本思想家福泽诏吉提出了名字“脱亚入欧论”。伴随着明治初期“富国强兵”日本在与欧美列强修订政策的同时,从南向北向亚太地区扩张的对外政策相对明确。而这样的政策,矛头最终指向中国。1887年,参谋本部第一局长小川再次提出征讨清国方略:“自明治维新以来,我们经常研究进取战略,先讨论台湾,干涉朝鲜,惩罚琉球,决心与清朝作战。这个国家应该继续实施。”这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国策的最佳表述。

日本的扩张意识令人印象深刻。记得山县有朋也提出了“主权线”和“利益线”的概念。

姜鸣:1889年12月,日本根据“明治宪法”山县有朋内阁的组成。1890年3月,山县在对外政策意见书中提出“利益线”在防御日本固有领土领域的主张“主权线”此外,还必须保卫“利益线”,并指出日本“利益线的焦点”中国、琉球、越南、缅甸也与朝鲜有关。山县有朋在日本第一届国会上发表了政策演讲,公开了他“维护国家独立,扩大国势”对外主张:“建立国家独立自卫有两种方式:一是保护主权线,二是保护利益线。所谓主权线,乃为国之疆域。所谓利益线,是与主权线安全密切相关的区域。如果主权线和利益线得不到保障,国家将不会出国。方今于列国之间,欲维持一国之独立,独守主权线已不足,非保护利益线不可。”以大陆政策为主体的亚太政策标志着近代日本国策,基本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即甲午战争之前。

当时中国是否意识到日本的挑战?

中国政治家很早就看到了日本崛起对中国生存的威胁。日本将成为中国在民族生存竞争中最重要的假想敌。1874年底,李鸿章指出:“泰西虽强,但仍在7万里外,日本则近在户开,伺候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为了防重视海防,组建北洋海军,以防日本侵略。他说:“所以今天寻创水师不遗余力,大多是为了控制日本。”

1876年1月24日,人们经常引用李鸿章与日本使臣森的礼貌对话。李问:你觉得中西学怎么样?森答:西方学的很有用,中国学的只有三分可取,其余七分还是一样的,没用。日本西学有七分吗?森答:还没有五分。李问:你连衣冠都变了,怎么说没有五分?森答:这是外表,其实在技能上还没有学会。我们国家上下俱乐部都很好学,只学现成的器艺,不像一个从自己心中想出方法的西国人。李鸿章沉思道:久久之就会有。

但是很少引用他们以后的对话。森说:在我看来,和约没用。李反驳道:两国和好全靠条约,怎么能没用呢?森说:和约只是为了商事可以照办,至于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遵守条约。李说。此是谬论!万国公法所不允许依法违约。森说:万国公法也可以不用。李说:叛约背公法,万国不容。他还指着桌上的酒杯打比方说:“和”是和气,“约”是约束人的心,如果酒杯被包围,酒就不会溢出。森答:和气无孔不入,有缝就去。杯子怎么能阻挡?

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日本政治家相信丛林法则,他们已经看透了国际法。

你刚才指出,清政府建设海军的主要目的是对付日本,但面对日本的战略压力,我们似乎看不到清政府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准备?

姜明:还有一些准备。从1874年到1894年,中日军事对抗或冲突共四次:1874年日本以琉球船民被台湾土著居民杀害出兵台湾为借口,清政府以支付50万白银换取日本退役;1879年,日本废琉球国改造冲绳县。虽然清政府多次谈判,但最终还是走了。这两起事件促使清政府重视海防,愤怒地建设海军,使中国在中日海军发展竞赛中超越日本。在1882年朝鲜“壬午事变”在中国,由于中国海军迅速朝鲜摄政王大院君抓到保定,非常强势,遏制了日本干预的尝试;1884年朝鲜“甲申政变”,清军再次入朝,使日本趁机入侵朝鲜和中国的企图无法实现。此外,北洋海军的主力舰只还在1886、1891、1892年三次访问日本,向日本展示中国铁甲舰的威力。

在“壬午事变”中国比日本强得多。但是日本单独与朝鲜谈判,提出“暴民”日本侨民死伤,要求朝鲜赔偿。朝鲜政府承诺赔偿,并承诺保护日本侨民,允许日本驻军朝鲜。张佩伦坚决反对朝日谈判。他说为什么日本人要求这么多?我们干脆派兵去日本。但李鸿章拒绝打仗,他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甲申政变”指朝鲜1884年12月发生的流血政变。以金玉均为首的开化党人暗杀守旧派大臣,占领王宫,主张改革内政,脱离中国独立。袁世凯率驻朝清军镇压政变,但日本以日本公使受到攻击为借口,大使馆被焚烧,与朝中谈判。最后,伊藤博文来中国谈判,签署了《天津条例》,确定中日均从朝鲜撤军;未来,如果朝鲜有什么问题,两国或一国想派遣军队,他们应该先了解对方,一旦达到目的,他们应该立即撤军。李鸿章认为双方按照合同退役有利于全局,但没想到这个条约为甲午战争爆发埋下了祸根。

当时,清政府刚刚经历了十多年的内战,镇压了国内太平天国起义,以及平息西北回族起义和驱逐阿古伯势力入侵新疆的战争。总的来说,国力下降,缺乏再次战争的能量和力量。日本吞并琉球的时候,琉球国王派使节向华求救。李鸿章表示同情,但私下表示不可能为琉球的几个岛屿和日本人开战。此时,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但一个在上升,另一个在下降。在过去的20年里,差距逐渐扩大,两国的局势最终改变。

他是东北头号汉奸,曾买飞机送日本,效忠日本51年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