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是怎么骂李鸿章的?

2022-09-15 21:33:22 作者:有1种感情叫做厌世〃
导读:世人是怎样骂李鸿章的 李鸿章为什么被骂“汉奸卖国贼”,世人是怎么骂李鸿章的? 为什么李鸿章被骂?“汉奸卖国贼” 核心提示:1896年,清朝“自强”无门,跌入深渊;无奈而战...
李鸿章的长孙被军统暗杀后送去医院,却得到医生的指责 不救汉奸

世人是怎么骂李鸿章的? 为什么李鸿章被骂?“汉奸卖国贼”

核心提示:1896年,清朝“自强”无门,跌入深渊;无奈而战,战而不胜,最后只能“议和”,全社会对这40年的大结局负责。李鸿章承担了所有责任,骂他是“汉奸”、“卖国贼”、“投降派”,别人没有份,卸下责任,这种评价,真的太过分了。

一、 从访美归来的浩叹

七十五岁的李鸿章舌战慈禧太后,再也不骂他是汉奸了

清末政坛上,湘淮军出身的政客都以不服输而闻名,都有一股“屡败屡战”这就是和“太平天国”死缠烂打烂打。曾国藩反复说,再困难,也要“挺”住。1896年,李鸿章重温了这一说法,称之为老师“挺经”。那一年,湘军已多次濒临绝境,被打到水里,再次爬上岸,最终反败为胜。所以甲午战败,《马关条约》把中国赔光了,李鸿章还是没有灰心。李鸿章已经没有内力可恃,全靠他的外交手段了。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中,他最想依靠美国。1896年是中美关系的重要一年。今年,由于李鸿章访问美国,美国论中国。李鸿章是历届清朝访美官员中水平最高的,《纽约时报》多次报道中国事务,改变了他一贯追求的“孤立主义”外交,重视中国,积极干预中国事务。过去,美国人认为美洲已经足够大了,不用担心外国。至于更加遥远的中国,只有在喝早茶时,才会想那是一个种茶叶的国度。访问李鸿章,引起舆论。由于李鸿章访美的成功,19世纪中美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

“甲午战争”之后,用中美关系遏制中日关系、中英关系、中俄关系是一个可行的计划。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对中国最有利。当时,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甚至英国都要求明暗分割中国领土,只有美国强烈反对占领。访美后,美国对华外交政策酝酿成熟。1899年9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正式向德国、俄罗斯、日本、英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发布“门户开放”照会,要求各国“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性……寻求解决方案来捍卫世界各国,平等公正地与整个中华帝国通商”。

1896年8月28日,李鸿章乘坐“圣路易号”邮轮抵达纽约港,香港100多艘船的汽笛长鸣。上岸后,街上人流如堵。《纽约时报》表示,第五大道和中央公园有50万纽约游客,欢迎观看李鸿章乘坐的四轮马车。以李鸿章而闻名“要面子”人物,穿过纽约的高楼大厦和鲜花,内心的骄傲可能暂时超过了去年的沮丧。

中美关系是李鸿章的大牌,拿到后自然得意。从一个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1896年美国之行的美好回忆。晚年,李鸿章经常炫耀他的手杖。吴896年,曾国藩的孙女婿吴西狩丛谈》,1896年在贤良寺伺候李鸿章左右。他看见李鸿章从美国回来,在家里“经常自持一手杖,瞬间放不下,或者用饮食写字,然后把它放在座位的一边,像婴儿一样照顾它”。这个拐杖很贵,上面有一个“大愈拇指”巨钻,周围镶嵌着一系列小钻石,“晶光灿烂,闪耀人眼。整体装饰极其美观精致……值十数万金”。当美国前总统格兰特退休时,国会在表彰他“南北战争”给他的纪念礼物。1879年5月23日,总统环游天津会见李鸿章,李鸿章不礼貌地反复玩耍,无意归还。格兰特说:国会礼物,不方便随意赠送。然而,当李鸿章于1896年8月31日在纽约参观格兰特陵墓时,总统遗孀朱丽叶把这根手杖作为国家礼物送给了他。此后,李鸿章逢人便说:还是美国人够朋友。

“自由贸易”还没有成为清末人的共识。即使甲午惨败,北京的保守势力仍在抵制国际社会,他们仍然认为他们可以在千里之外拒绝敌人。李鸿章的外交努力再次成为他的罪名。回北京后遭到各种攻击。1896年11月19日,时隔两个多月,《纽约时报》发布消息:李鸿章可能会辞职!报道说:“自从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出国访问回国后,他一直被清廷冷遇,他自己也深感厌恶。因此,他决定向皇帝陛下请辞,退休过安静的生活。”

李鸿章被打进冷宫,感觉到了“冷遇”。10月20日回北京,不知何故,李鸿章出城到圆明园废墟“禁苑”转了一圈。24日,有人立即揭发,以便“李鸿章擅长参观圆明园”交礼部审议的罪名。30日,交出的动议是革去职位,西太后手下留情,“改为罚款一年,不得抵销”。如此不礼貌地对待刚刚周游世界的国家,搞定外交乱局“洋务”英雄的目的是杀死他在外国人面前的威望,平息北京对他的看法“卖国”指责。

李鸿章在官场滑了一辈子,在北京贤良寺住处闲着,门庭冷落,不胜寂寞。眼见“中兴”大业无法挽回,他叹了口气,抑郁了30多年,愤怒地说:“我做了一辈子的事情,训练,海军,都是纸老虎,真的可以放手,但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暴露,还可以敷衍一段时间。就像房, 装裱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了净室。也就是说,有一点风雨,打成几个洞,可以随时修复,也可以犹豫处理,是必要的手撕裂,没有准备什么样的修复材料,什么样的改造方法,自然真相暴露,失控,但装饰工怎么能负责呢?”

曾经动员自己的工作人员吹捧,树立里程碑,说自己“洋务新政”是清朝的“同光中兴”。在过去的30年里,外国枪支和外国枪支从国外进口;建立了军械厂、编织布局、广方言馆和同文馆;新总理衙门培养了北洋和南洋水手,就像建立了新的事业一样。结果甲午海战一天败,“中兴之师”被证明是一个“纸老虎”,李鸿章再也不能粉饰了,只能承认自己是个人“裱糊匠”,清朝只是“东贴西补”的“一间破屋”。本来想启动最新的外交成果,请美国再次调解、贷款、兴业“振兴中华”无法实现的方案。据说是湘淮军人“屡败屡战”,最糟糕的战斗,李鸿章遇到了最后的钉子,彻底灰心丧气。

二、 贤良寺的反思

李鸿章不是一个诚实的人,但他在暮年的叹息是真实的。李鸿章不是一个知识渊博、会思考的人,但他在北京贤良寺闲着,却思考了“同光中兴”失败的原因。几十年来,他没有时间思考战争和外交。难得的空闲,跌宕的经历,加上他依然灵便的头脑,他的回忆与思考本来应该对正确认识中国之命运大有禆益,非常可惜的是,他还是那副“思拙于行”他的气质太深,无法穿透他的时代。他还是把所有的怨恨都发泄在翁同福领导下“清流党”头上,个人恩怨框住了他的思想。

政治斗争总是包含很多个人恩怨。甲午年,李主和,翁主战,翁李矛盾不可开交。据说战前李鸿章和村里的寿太郎谈判,谈判用一百万两银子赔偿 “东事”(中日朝鲜争端)。因翁同和的“帝党”“主战”而放弃,结果导致战后赔偿2.2万元。“主和”李鸿章感叹道:“不花小钱,花大钱,我也不能。”“和”、“战”两派的个人恩怨确实存在,历史研究不能忽视个人恩怨。我们不把它们作为审视历史的终结,而是承认它们是事件的开始。

《纽约时报》说李鸿章要“请辞”报道有点不确定。在贤良寺,李鸿章绝不辞去总理衙门的职务,他要和老对手翁同福一起消费。有一天,袁世凯来找翁同福,请李鸿章辞职,李鸿章大骂:“告诉他,叫他休想…… 我一息还存,绝不无故告退。请开缺决不奏。”李与翁的矛盾,往复几十年,积极怨恨。被困在家里的李鸿章“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归因于翁同福为首“清流党”的“言官”、“词臣”们。他对身边的人说:“言官制度,最足坏事。故前明之亡,即言官之亡。”李鸿章的意思是,翰林院这些动口不动手的人“言官”只唱高调,不切实际。

翁同和李鸿章有几十年的个人恩怨。有一本《清代野记》坐观老人“翁李之隙”,说苏州人和李鸿章特别合不来,说者自有掌故。那是1863年,淮军征服苏州,在拆毁李秀成忠王府一座赞美太平天国的牌坊时,发现翁同和、潘祖荫、彭蕴章等人的题名。李鸿章命令追查苏州京官通匪案。尽管事后知道这是苏州乡绅冒名,但他已经对这些有权势的苏州京官产生了怨恨。翁李矛盾起源于此。

翁同和其他人在这一层恩怨中不喜欢李鸿章。李鸿章虽然霸气,但实际上并不在乎和苏州人交朋友。他位在野的苏州朋友在他的事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甚至超过了他的老师曾国藩对他的影响。苏州人是冯桂芬,当时躲避太平天国战争,帮助李鸿章与租界洋人建立联系。冯桂芬是20世纪60年代上海唯一的“进士”和“翰林”头衔的人是地位最高的士大夫。李鸿章带领淮军到上海后,与冯桂芬“共事最久,知之最深”。李鸿章在《提议海防折》中的名言说,中国正在经历“几千年没有变化”,正是冯桂芬对校泰庐抗议的看法。各种李鸿章“洋务”,也是他的主张。冯桂芬1874年去世后,李鸿章曾上疏,要求在苏州建立祠堂纪念。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虽是进士出身,可是驾驭三军,杀人无数,官做得再大,难掩有一股“痞子气”。翁同和是常熟人,属苏州,状元出身,一门显赫,温文尔雅,深文周纳隐藏着玄机。翁常熟不喜欢李合肥,个人气质不同很重要。李鸿章怎么样?“痞”,举个例子。那一年,同治皇帝办丧事,满人中堂灵桂的舆夫把轿子停在大堂里。李鸿章的舆夫不服,说:“我们中堂停舆处,谁敢停?”对方说:“我家亦中堂,且满中堂位在尔中堂上。”这边又说:“非我中堂,尔中堂还有今天吗?”言下指清朝全靠李鸿章的维持,否则满洲人早就结束了。人们很快就把争端提升到了“满汉相争”的高度。仆人动粗,李鸿章也不文雅,双方要打起来,李鸿章的话很好“痞子腔”:“让他,让他,不要惹癫狗乱咬人,不要玩。”“癫狗” 是谁?满洲大人!他怎么敢?

合肥李的“痞子腔”,是他自己透露的。就在1896年的贤良寺,吴勇记录了他经常对客人说的一句老话,几乎承认他的外交手段是与外国人混淆。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一场战斗“痞子腔”。曾国藩当年处理“天津教案”,20名闹事者被斩首,20名被杀的外国领事、传教士教士和商人的生命,并派当事人向法国道歉。朝廷内外一片批评,大骂“卖国”,北洋鼎沸,连他在湖广会馆的牌匾都被砸了。清廷不得不调他下南洋。李鸿章北上,接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负责外交。在交接之日,师徒之间的对话非常精彩,可以作为李鸿章平生个性和外交思想的证明:曾国藩:“少荃,你现在到这里,是外交第一要务的关键。我今国势削弱,外人方协以谋我。小错误,即危害大局。你和外国人谈判的想法是什么?”

李鸿章:“为此,门生特来求教。”

曾国藩:“当然,你来这里一定要有想法,先跟我说。”

李鸿章:“门生没有任何想法。我想,和外国人谈判,不管怎样,我只和他打痞子腔。(‘痞子腔’盖皖中土语,即油腔滑调)。”

曾国藩用五指抚须,久久不语,慢慢地说:“呵,痞子腔,痞子腔,我不懂如何打法,你试打与我听听?”

李鸿章急忙换口:“学生胡说八道,错了,向老师请教。”

曾国藩抚须不已,久久才说:“在我看来,还是用一个‘诚’字。诚能动物,我觉得外国人也有同样的人情。圣人言‘忠信可行于蛮貃’,没有错。我现在既没有真正的力量,尽你如何虚强造作,他看得很清楚,都没用。不如老老实实,推诚相见,和他讲道理,虽然不能占便宜,也不会吃亏。无论如何,我的信用身份总是站得住的。脚踏实地,虚跌不会太远,想来比‘痞子腔’总是靠得住一点。”

李鸿章口口声声说:“我要传他(曾国藩)衣钵。”说他不会像左宗棠那样叛出师门,另立山头。事实上,李鸿章和曾国藩完全是两种德性,两种脾气。例如,对于图像“汉奸”、“卖国贼”曾国藩符合这样的骂名“诚” 字,恐惧,难以忍受。“天津教案”后来,曾国藩被骂,“外羞清议,内疚神明”,郁郁寡欢了一年多,死了。相反,李鸿章顶了30多年“卖国贼”骂名,依然走自己的路,无情地活着。曾国藩曾说过他的用人方式,说用人要防范“二气”,一是湖南人“土气”,另一种江浙人“官气”。李鸿章既不是人“土气”,也不是“官气”,合肥人是他“痞子气”。

历史表现为个人恩怨,但不能归结为个人恩怨。李鸿章的敷衍粉饰在于他经常“同光中兴”失败归因于朝廷中央政敌滥施恩怨。他们在各地举行了湘淮军督“洋务运动”艰难曲折都归因于朝内保守势力的阻挠,这是曾、李一派人物的常见说法,也是他们集团内部的共识。曾国藩曾有过《复李中堂》,其中说:“宋朝以来,君子善于诋毁和局,轻言战争,至今清议并未改变。知识分子虽然知战不可靠,却不敢一意主和。”书中提到的“君子”,指朝中都察院“清议”皇使大夫们,“主战”翁同福是派首领。他们总是催促说,“练兵”湘淮新军应该上阵几十年。“试枪”了。湘淮军将领保守实力,不愿开战。对此,李鸿章说得很清楚,中央这样做,是针对李鸿章尾大不掉的权力。为了约束湘淮军的军权,中央政府不时约束。李鸿章在《韬书》中,李鸿章暗叹苦襟地说:“都中群议,无能谋及远大,但内外重为患,欲收将帅疆吏之权。”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