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报纸之父,中国第一报人(中国新闻报纸图片)

2022-09-15 21:41:41 作者:十里无你
导读:中国第一报人王韬简介 第一个登上牛津讲坛的中国人,王韬,(1828~1897)《循环日报》创始人,江苏苏州人,思想家,中国人独立掌管的第一份报纸。 年轻的孙中山不安地站在王涛身边,看着他崇拜...
王健林瘦了,万达也 轻 了

王韬,(1828~1897)《循环日报》创始人,江苏苏州人,思想家,中国人独立掌管的第一份报纸。

年轻的孙中山不安地站在王涛身边,看着他崇拜已久的报纸。当他得知王涛愿意为他转让近1000字的变法动议《李鸿章书》并亲自润色时,他终于吐了一口气。

登上牛津讲坛的中国第一人,却被李鸿章通缉,流亡西方22年

刚弃医从政,略显青涩的王韬首次在报纸上提出“变法”在这个概念上,十几岁的康有为还在广东南海老家读书,梁启超刚出生,离1898年的戊戌变法还有20多年的时间。

当时,这个江苏人被公认为“洋务人才”、著名的变法者和政论家早已在国内外闻名。

他与传教士一起翻译了十多年的科学书籍,在中国现代科学启蒙史上创造了几个第一名:《西方天学源流》,这是中国第一本系统展示光学理论的科普书籍。

他也是第一个登上牛津大学论坛的中国人。演讲的主题是“中英通商”和“孔子之道”。据记载,“是时候,所有的听众都鼓掌,同声称赞”。他的手书成了西方人的收藏珍品。英国人背诵中国古诗时,称他的背诵就像“金石和声,风云变色”。

在英国旅行了两年多,1870年,在外国人眼里“华夏第一学者”回到香港后,他没有把自己埋在书堆里学习,而是和朋友们一起筹集资金购买了一套英国印刷设备,创办了第一份由中国人独立编辑出版的大型中文报纸《循环日报》。

当时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沉迷于科举,报人只是为了一种生意。——如果不是落魄到不得已的田野,没有一个高尚的文人愿意谋生。而且早期的中文报纸都是西方投资的,大部分内容简单,新闻匮乏,真正能批评当下弊端的文章很少。

在《循环日报》担任总主笔的十余年间,在租住的一间背靠山麓的小屋里,王韬写下了近千篇政论文章,借助报纸这一载体,开创了中国报人“文人论政”的传统。

他写了一篇关于英国火车、电报局、洒水车和城市居民使用的自来水、天然气等公共设施的文章。他提倡中国学习西方,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

时文八股,以文取士的科举制度,也成了他鞭打的对象。他挖苦中国儒生呻吟的文章只是“狗吠驴鸣,何足言文”,嘲笑科举只是“用无用的东西取无用的人”。

后期,他开始强烈批评中国的政治制度。他甚至称中国官场为“最脏的地方”,是一个“孔方哥调解,阿堵物居间”的“利世界”。

他描述了英国国会下议院的会议场景,议员们在议院自由表达“大政重务”叫它“君民共主”,甚至“冒着天下之大不恭”,要求中国统治者向西方统治者学习,放下身体。

在王韬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下,这一份“别人不敢说”报纸的发行量曾在中国排名第一“凡有华人驻足处”,都有报销处。报纸从时人眼中谈资、消遣品,“变身”王涛也被称为通报信息、报告时事、吸收新知识的重要途径“中国新闻报纸之父”,“中国第一报人”。

但是这个报人已经快50岁了,膝下还是没有孩子。朋友劝他以后生孩子,他却激动地回答:“为什么人们必须代代相传!如果我能把我写的文章留给后人,让500年后我的名字还挂在读者的嘴里,那就比一碗面食好多了。”

1867年,在欧洲漫游的王涛在伦敦郊区看到了首届世博会的展厅。他在报纸上留下了中国人对世博会难得的记载:“台观亭榭,园囿池沼,花卉草木,鸟兽禽虫,无不必备……”

这似乎是命运的暗合。当世博会即将在上海举行时,人们记得王涛和他的话。现在,我们可以不时地在报纸上看到这个名字,但他对新闻和报纸的理解在今天并不过时。

在谈到现代报馆的功能时,报人说:“直陈时事,无所忌讳,举其利弊,但欲当局者选择。”(林天宏)

登上牛津讲坛的中国第一人,却被李鸿章通缉,流亡西方22年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