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李世民为什么要杀功臣?(文明与征服刘邦李世民)

2022-09-15 21:42:11 作者:软肋
导读:刘邦与李世民为什么要诛杀功臣?刘邦杀了哪些功臣?,刘邦和李世民为什么要杀功臣?刘邦杀了什么功臣? 很久以前,一句话开始在市场上流传:汉高祖刘邦之所以杀英雄,是因为他只是村委会治保...
刘邦和朱元璋功成后为什么一定要大杀功臣 李世民为何不杀

刘邦和李世民为什么要杀功臣?刘邦杀了什么功臣?

很久以前,一句话开始在市场上流传:汉高祖刘邦之所以杀英雄,是因为他只是村委会治保主任(亭长)。这份工作,地位低,工资低,偶尔回家帮忙种田,太一般了。即位后,由于害怕失去权力,回归贫贱生活,他变得患得患失,怀疑功臣,渐渐地,韩信、彭越人头落地。相反,李世民是唐国公的二儿子,出身贵族。因为起点高,登基后对功臣也比较宽容。房玄龄、秦叔宝、尉迟敬德是什么?……每个人都能有好的结局。

君臣关系 李世民没有像刘邦那样诛杀开国功臣,有这几个原因

这有道理吗?当然,这是合理的,更不用说刘邦和李世民了。对任何人来说,父母、家庭和早年的经历都会对未来的行为产生影响。但皇帝的出身并不是杀功臣的主要原因。据说刘邦喜欢杀英雄,但最后有很多英雄。张亮、小何、陈平、曹参都很生气;据说李世民很少杀英雄,他也不是不杀英雄。侯君集、张亮、李、刘兰都被唐太宗杀害了。由此可见,两位皇帝并不要消灭功臣群体,杀不杀,是有标准的,套用一句名言:“生存或毁灭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个标准是什么?让我们分析一下刘邦杀人的英雄。

名为功臣,实为盟友

老刘杀了哪些英雄?数来数去,主要有五个:楚王韩信、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韩王信、燕王臧茶。事实上,与其说他们是英雄,不如说他们是刘邦的盟友。因为韩信和其他人有自己的军队和领土,表面上看,当他们看到刘邦时,他们都喊道“陛下”,其实各打各算,就像几个独立王国。

汉四年。韩信平定齐国,威望大增,实力雄厚,派使者见刘邦,要求立自己为假齐王。当时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急需救援。没想到兔子韩信不想派兵勤王,趁人之危要爵位。刘邦很生气。张亮和陈平很冷静。他们知道汉军处于劣势,不能得罪韩信。如果双方交恶,韩信和项羽会怎么办?于是劝刘邦同意韩信的要求。刘邦不愧是杰出的政治家,脑子转的飞快,立马对使者说:“大丈夫!什么假齐王啊!要当真齐王!”你看,不仅满足了韩信的需求,还加码了。正是因为韩信有军队和领土,他才敢向汉王提出这一点“过分”他们都要感谢天恩,比如樊迅和周勃。

老刘印象深刻。项羽率部东归,刘邦听从张良、陈平的建议,毁约开战,并派人去找韩信、彭越,大家商量一起围攻项羽。可是等汉军赶到固陵,韩信、彭越并没有出兵,随后刘邦和项羽打了一仗,惨败,不得不处于守势。明明说好开黑,队友怎么挂机?最重要的原因:刘邦没有给好处,人们懒得来。因此,在张良的规划下,刘邦同意:事成后,陈以东到大海,归韩信;隋阳到谷城,归彭越。得到汉王的许诺,韩信、彭越率兵赶来。没有诸侯王的帮助,单靠刘邦的力量就很难消灭项羽。

关键原因

总之,韩信、英布等人,个个久经沙场、骁勇善战,手中有地盘、有军队,最重要的是,他们并不诚心诚意地服从中央。有一天利益冲突,他们肯定会起兵造反。对刘邦来说,这些土皇帝是汉家的潜在威胁,就像火药桶一样,有一天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反秦战争三年,楚汉战争四年,中原户口锐减,经济衰退。皇帝旅行时,找不到颜色相同的马;百官出门,只能坐牛车。秦朝有2万人口,西汉初年只有5000人,高祖仍称之为“繁荣”;除长城外,匈奴人虎视眈眈,白登山一役,三十万汉军被围了几天,几乎全军覆没。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汉朝再也经不起战争的折腾了,手中有兵权的异性诸侯王,必须努力清除。汉六年来,刘邦伪游云梦,准备对韩信开始,韩信猜到了皇帝的意图,想谋反,又自认无罪,去见刘邦。韩信一见面就被抓。他是无罪的,但他的才华、领土、军队,让刘邦害怕。后来韩信不甘心,阴谋造反,被朝廷处死。

七个异性诸侯王,六个倒霉异性诸侯,六个倒霉。剩下的长沙王实力弱,地处蛮荒,连倒霉的资格都没有。因此,一个英雄是否被杀主要取决于他对皇权的威胁。这个人是否会伤害皇帝的利益,可能性有多大?像陈平这样的人几乎没有威胁。刘邦不仅不杀他,还委以重任;像小何这样,有点威胁。刘邦最多会怀疑,不会真正伤害杀手。皇帝的皇帝的老乡,一直深受信任,但在他死前,刘邦不得不杀死这位英雄,因为有人做了一个小报告:樊迅计划杀死齐夫人和赵王刘如意。这种行为与刘邦的利益相冲突,他不能坐视爱妾,爱子死于非命。“陈平,你去做樊!”陈平宦海多年,政治意识极高,皇帝快死了。樊霆和吕后有亲戚关系。如果我杀了他,吕后能放过我吗?肯定没好果子吃啊!最好把囚车押回来,让皇帝亲自处理。刘邦在到达长安之前就去世了,樊迅自然被吕后释放。

年龄,王子,出身

老人的身体,年轻的王子,也促使刘邦根除“功臣”的原因。秦始皇和刘邦,似乎是两个时代的人,其实只差三岁。由于秦始皇的存在,刘邦大器晚成,那些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事,都发生在50岁以后。五六十岁,两千多年前,绝对是高寿。如果刘邦突然死亡,那是合理的,不算早逝。一旦高祖去世,仁厚的王子怎么能驾驭彭越和英布呢?刘邦曾经有过换王子的想法,刘盈心慈手软,子不类父,赵王刘如意更乃父之风。因此,尽量解决刘邦生前能解决的问题,不要留给储君。

出身问题也有一些影响。汉高祖一生,起点很低,终点很高,两者差别很大。为夺取江山,他一生九死。他更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因为创业难,反击难。因此,对手握重权的英雄更加怀疑,对刘家的宗室和皇室高度信任。刘邦没有搞中央集权,而是立了批同姓诸侯王。希望皇帝有危难时,亲戚们能出兵帮忙。

朱元璋牛娃的朱元璋也这么认为,把王子封为藩王,守卫一方。只是这样的措施是不明智的。藩王和皇帝原本是一家人,理论上有继承权。此外,如果他们掌握军队,他们很可能会像异性诸侯王一样威胁朝廷。开国皇帝在位时,表现不明显,等到二三代,矛盾日益激化。七国之乱,靖难之战,因削藩而起,祸根却埋在刘邦、朱元璋时期。他们相信外人,想利用皇室为王朝增加保险,但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唐朝真的不杀功臣吗?

首先要明确的是,李世民杀功臣和唐朝杀功臣是有区别的。李世民的功臣和他自己只是唐朝开国功臣的一部分。和李建成、李元吉一样,他们其实也是功臣,也为李渊入主关中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情况与西汉初年大不相同,刘邦夺天下,主要靠韩信、彭越、萧何等人,王子几乎没有功劳。唐代,李建成和李世民功勋卓著,甚至形成了以他们为首的势力集团。如果秦王没有带兵,做出了战功,他就没有力量挑战王子。武德九年玄武门的变化一般被理解为皇室内部的自相残杀。事实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可以被视为英雄与最高统治者之间的权力斗争。英雄李世民威胁到李渊和李建成的权力。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他们调走了秦王府的将军,准备开始。李世民不愿意退出政治舞台,冒着发动政变的风险。他杀的不仅是王朝的王子,也是唐朝的英雄。

李世民即位后,也杀了侯君集、张亮、李君羡等功臣,为什么要杀他们?只有一个原因。他们参与谋反或涉嫌谋反,严重威胁李世民的权力。无论哪个朝代,谋反都是杀头重罪。例如,侯君集征服了吐谷浑和高昌,玄武门的变化也参与了规划,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获得预期的政治地位。相反,他因纵兵劫掠被捕下狱。对朝廷不满的他,和太子李承乾走在了一起,两人阴谋叛乱,事泄被捕,李世民本不想杀他,群臣们不同意,只好处以极刑。张亮是干儿子,被怀疑谋反,证据不足。太宗处死了李君羡,被皇史起诉谋结妖人。

为什么李世民相对宽容?

与韩信、彭越相比,侯君集、刘兰等人名气较小,在李世民征战世界的过程中,他们的作用也不如房玄龄等人,容易被忽视。像李靖、尉迟敬德这样的英雄,李世民没有杀他们的打算。这些人不是异性王子。他们没有自己的领土和军队。他们能否动员兵马取决于皇帝的命令,因此不会造成很大威胁。功臣们也知道李世民的心思,大多比较克制,不会霸气,贪权。方玄龄多次要求辞去总理职务,李靖与皇帝讨论,常常保持沉默;尉迟敬德晚年求仙问,吃云母粉,逍遥快乐,李孝恭待人谦逊,没有傲慢。功臣们如此自觉,皇帝还有什么不放心呢?

至于年龄,唐太宗并不存在。刘邦属于晚年得志,李世民属于少年英雄,他十八岁起兵,二十七岁登基称帝,可以说年少有为。贞观后期,英雄要么老了,要么死了,还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只有少数人,如长孙无极、程咬金、李积、许敬宗。他们大多是忠诚的,李志有能力控制他们。后来,长孙无忌曾经给高宗带来麻烦,但由于没有兵权,他自杀了。程咬金奉命征求西突厥,因事免官,李积、许敬宗位极人臣,生荣死哀。功臣们活不过李世民,李治也绝不是软弱之君,皇帝完全可以任命功臣,无需杀戮。但是一旦与皇权发生巨大冲突,不管你是不是英雄,一般都要落地。

唐太宗为何没杀功臣,四个因素决定了他与刘邦 朱元璋不同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