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惠州居住了940天,足迹遍布惠州市,汤泉和罗浮山,并(苏东坡在惠州写的诗词)

2022-09-15 21:44:29 作者:半岛荼靡花
导读:长留诗境在南洲 -- 苏东坡在惠州,苏东坡在惠州居住了940天,足迹遍布惠州市,汤泉和罗浮山,并先后住在合江楼、嘉佑寺、白鹤峰。多年来,许多文人怀着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
蜂花粉的传说 美丽是 吃 出来的

苏东坡在惠州居住了940天,足迹遍布惠州市,汤泉和罗浮山,并先后住在合江楼、嘉佑寺、白鹤峰。多年来,许多文人怀着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和怀念,在这些东坡的胜利中留下了流行的对联。

道众纪念罗浮山东坡亭

苏东坡 人生最高智慧在爱,最大成功是乐 白居易 诗文 惠州

宋绍圣元年(1094),苏东坡被贬为宁远军节副使,惠州安置。农历十月初二,苏东坡第一次抵达惠州。

苏东坡没有上任,先游罗浮。在惠州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写了近30首赞咏罗浮山的诗,在弘扬罗浮文化方面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就。清道光年间(1821-1850),为了纪念苏东坡,罗浮山道在冲虚观侧建了一个东坡亭,亭柱上有一对石对联:

丹灶药池留胜;

鸟声花影得仙机。

横梁上,乾隆年(1793)冬题上写着惠阳人储世隆“花香静处寒月”匾额。这句话很有文采,可以作回文句读为“月天寒地静香花”。梅开月夜,静坐亭,远眺栏目,月白风清,梅花芬芳,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最佳写照。

东坡亭还有三对对联,一对:

鹤来云归未夕;

坡亭有份重游。

其二:

半山词赋千秋诵;

每天品尝300荔枝。

苏东坡在惠州写咏荔枝诗,其中“每天吃300颗荔枝,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句话,这联正化其诗意。

其三:

我在西湖住了很久,晴好雨奇,曾经向春堤吟柳色;

公连渡东海,珠崖儋耳,怎么会有梅花?

这个联盟是清代光绪年间进士徐琪的话题。上联引用苏东坡“水光闪闪的眼睛很好,山色空蒙的雨也很奇怪”西湖名句之咏;下联为苏东坡寓惠后被贬海南而愤怒,“珠崖儋耳”更是蛮荒之地,为什么罗浮山有万树梅花?

在合江楼住了近三年13个月

合江楼位于惠州东北部,因东江与西枝江在楼旁合流而得名。清朝是广东六大著名建筑之一。苏东坡寓惠近三年,在合江楼前后住了一年又一个月,历代文人墨客写了很多对联。比较著名的是清同治九年(1870)惠州知府刘写的对联:这是东坡的老房子,应该有北斗的文光;与西湖并列美丽,在南洲留下诗意。

苏东坡寓惠期间,不仅在合江楼上写下了许多诗文,还对振兴惠州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因而作者在上联中借咏合江楼而颂苏东坡,赞其文采照人,影响深远。下联称,由于苏东坡住在这里,惠州西湖和杭州西湖一样,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同时也使这里的文化繁荣起来。此联巧嵌“东西南北”四字,文字的意义与内容的真挚赞美相得益彰。

十三年清嘉庆 (1808)归善(今惠阳)县知县刘士芬曾集苏东坡诗为合江楼题联:乌云间红日;明月是微风。

曾在白鹤峰买地建房,拟安度晚年

“买了白鹤峰,规定终老计……我的生本无待,俯仰这个世界。”苏东坡本已在惠州白鹤峰买地建房,准备在惠州安度晚年,常作岭南人。但朝廷还是不满意,把他贬到了海南岛的儋州。后人去白鹤峰挂东坡故居,不禁感触良多。所以清代东坡祠有很多意境很好的对联,其中惠州才子江明鹤写的对联是清代同治时期最流行的:

明月浩无边,安排铁板铜琶,我也唱江东;

春风睡得很好,一路递珠崖儋耳,谁更怜孤鹤南飞?

惠州当时是一个荒凉的地方,儋耳远离千里。“谁更怜孤鹤南飞?”它写下了惠州许多人对苏东坡的遗憾和同情。原木刻已消失,现存在于西湖孤山东坡纪念馆门口,1984年由惠州书法家兰广浩集祝枝山草书重刻。

清代王鸣鼎在白鹤峰东坡祠写对联:

与客话坡仙,几经瘴雨蛮烟,依然是明月当头,罗浮对面;

凭栏俯城郭,趁此落花飞絮,岭南春满最难得,江左人来。

这个联盟不仅契合了白鹤峰的风景,也契合了苏东坡的英雄生及其作品的艺术风格。清乾隆50年(公元1785年),惠州知府季承志也为东坡祠写了联盟:

忠于朝端,即雨蛮烟,魂梦依北;

文章出国,想写诗喝酒,留在西湖。

惠州刘知府曾为白鹤峰东坡写联:

小流放在神仙身上,感受到无边无际的生活经历,谁代写当年的帽屐;

大江流日夜,叹英雄滚滚,可留几个亭台楼阁。

清代还有两个匿名联盟:白鹤峰东坡祠

睡五更钟,不送游踪到这里;

胸罗千亩竹,至今直气独存。

二:白鹤归何时,并靠在祠堂里修竹;先生笑了,所以主客应该是诗人。

后人称赞与惠州秀才的友谊

白鹤峰东坡祠和东坡故居早已废弃,清乾隆年间建成的东坡亭也消失了。1960年,惠州市政府在白鹤峰重建了东坡亭,1987年在西湖孤山上修建了东坡纪念馆。惠州诗人黄海娇曾写过两对,其中一对:

德有邻,百代皆仰;

三州功业自然昭然。

“德有邻”、“思无邪”是苏东坡在白鹤峰新居的堂名和斋名。“三州功业”引自苏东坡金山寺自题画像诗:“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其二:

岭海峰青栖白鹤折翼南来;

乘风北去,京畿道雾重失孤鸿。

许多怀念苏东坡的对联也留在惠州西湖的其他景点。如清光绪二十年 博罗知县陈志哲题西湖红棉水榭集句联(公元1894年)

北客几人贬南粤;

西湖遍布东坡。

苏东坡杭州、惠州、扬州颍州、杭州、惠州和扬州都有西湖。他被贬为惠州,主持建设西湖苏堤,建设西新桥,改造西湖,为惠州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他的妾王朝云死后,他也埋在西湖的孤山上。苏东坡似乎注定要到处都是西湖。

清代丰湖书院主讲宋湘写的对联也与此类似:

南岭古人向北斗;

今天东坡住西湖。

惠州知府张联桂、提智方耀建红棉水榭,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并为撰联:

纵观古今,若容判事于斯,愿向东坡先生学习,留下冷泉故事;

寄怀于山水,偶尔披着这条裙子,权借西湖名胜,作片时风月清谈。

上联是指苏东坡任杭州知府经常在西湖冷泉亭判断,下联写苏东坡在惠州西湖的生活。

广东才子宋湘,清嘉庆年间主讲惠州丰湖书院,曾为丰湖书院澄观楼写联:

这里一直比洙沂,试试水色天光,四面春风宜浴;

自那以后,谁更苏翟,认得前峰灯火,千秋名共湖山。

抒情、写景、叙事,如诗如画。

下联“苏翟”指苏东坡与惠州秀才翟逢亨的深厚友谊。“前峰灯火”指的是白鹤峰的灯光,看到前峰的灯光,回忆起苏东坡与翟秀才的友谊,今天已经成为当地人传诵的千古故事。(袁治平)

------ 惠州苏东坡

那是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东坡以“元佑重臣”南方的身份。他从水路乘船南下,长途跋涉,横茶鄱阳湖,逆行赣江,从广东南雄到北江南下,到广州。他原本被贬英州,但在路上,皇帝的法令一次又一次地改变,使他不知所措。苏东坡在致皇上的谢表中写道:“落两职,追一官,承议郎知英州军州事。继续奉告命责授臣宁远军节副使,惠州安置。”这样,惠州就成了苏东坡流放岭外的临时栖息地。

虽然惠州知州詹凡是一个流放者,但他对苏东坡很有礼貌。巧合的是,詹凡和已故的黄州知州徐大受原本是亲密的朋友。也许通过信件交流,他早就从死去的朋友那里了解到了苏东坡。因此,詹凡把苏东坡当作亲戚朋友流放到自己的辖区。他不担心新党权臣的傲慢。首先,他把苏东坡放在三司行政府的合江楼。

合江楼位于东江与西江交汇处,背靠青山,面朝大江,朱栏雕刻,推着窗户俯瞰远处的碧海云天,更不用说楼下流淌的河流了。面对这样的胜利,苏东坡不可避免地写诗,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

海山郁郁葱葱,二江合处朱楼开放。

蓬莱方丈应不远,愿为苏子浮江。

江风凉睡正美,楼上哭鸦呼我起。

我这辈子相违,东流白日西流水。

楼里老人日清新,天上有痴仙人。

三山不归,一杯付给罗浮春。

然而,苏轼知道,作为一个特殊的身份,他不应该长期居住在官方庭院,所以几天后他主动搬到了对江的嘉佑寺。嘉佑寺虽然远不如合江楼宏伟,但环境更加宁静。

每天听着山寺里的暮鼓晨钟,走在寺庙后面的山上,苏轼当时的生活很舒服。山上有一个松风亭,苏轼经常去那里盘旋。

有一次,当东坡走到半山腰时,他感到腿脚酸软。抬头一看,松风亭还在山林的树梢上。他不禁担心:你什么时候能去松风亭?让我们看看他的风亭》(见《东坡志林》卷1):

余尝住在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疲惫不堪,思欲就林止息。仰望亭子,还在木头上,意思是如何得到它。很长一段时间突然说:“这里有什么不能休息的地方!”因为是心若挂钩的鱼,突然得到解脱。如果有人意识到这一点,虽然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思维决定出路!苏东坡的思维一变,烦恼就消失了,身心都解脱了。

是的,所有的目标都是由人们自己设定的,所有的禁忌都是由人们自己设定的。人们之所以焦虑、担忧和悲伤,是因为他们认为目标和禁忌是固定的、僵化的和一尘不变的,所以他们总是自找麻烦。因此,在红尘世界中追求名利的人迫切需要“放下”,需要“歇息”。

苏东坡在惠州把这种人生观发展到了极致。在别人看来,此时的苏东坡已经到了暮年,但他却以犯罪的身份贬低了野蛮人。他不仅回到了无望的地方,还回到了家乡,甚至家人也离散了数千英里。人们怎么能忍受这一切呢?然而,在苏轼看来,上述烦恼并不关心。

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三月,苏轼的姐夫程志才作为广东南路提点刑狱到惠州巡视,在合江楼与东坡相遇。当他得知自己住在佛寺时,他命令惠州地方官员让苏轼搬回合江楼。然而,苏东坡认为住在嘉佑寺和合江楼之间没有区别。他在《嘉佑寺壁》中用轻松的笔调写道:

绍圣元年十月二日,轼始至惠州,寓居嘉佑寺松风亭。杖屦所及,鸡犬皆相识。明年三月,迁于合江之行馆。得江楼廓彻之观察,却失去了幽深婀娜的趣味,没见所欣戚也。岭南岭北,何异?

不仅如此。在惠州这样一个萧条冷漠的小镇,连猪肉都吃不下,但他特别擅长苦中作乐。他特意写信给哥哥苏哲,介绍他发明的一道菜:

惠州市场很少,但还是杀了一只羊,不敢和仕者争买。当屠夫被要求购买脊耳时。骨中也有微肉,熟人热出(不乘热出,则抱水不干),污酒中,占薄盐微焦食。终日挑剔,得铢两于心之间,意非喜之。比如吃蟹螯,几天一吃,感觉很有补充。子由三年食堂烹制,所食所食所食所食所食所食,无齿而不得骨,怎么复知这味?这本书的纸遗之,虽然戏语,但也可以实施。然而,所有的狗都不开心。”

大概意思是:哥哥,我来惠州很穷,每天在街上杀一只羊。我不敢和当地老板争买羊肉。告诉杀羊者给我留点羊蝎子。羊骨之间还是有点肉的,趁热挑出来(不趁热挑,就不好弄干),泡点酒,加点盐,烤到有点焦。一天拿几两块肉,但是我很喜欢。感觉有点挑螃蟹腿,隔几天吃一次,感觉挺补的。兄弟,你吃了三年公款大餐,肉多到咬不到骨头,当然也吃不到这种好吃的味道。所以给你写一封信,告诉你这个秘方,不是为了让你开心,真的很好吃,你想试试吗?但是肉都给了我,惠州等着吃肉骨头的狗有点不开心。

一个发明了“东坡肉”老人乐观豁达,苦中寻乐。他找到了羊脊骨的味道,觉得它的味道像蟹螯一样美。苏东坡手里有一只羊蝎子“清贫乐”甚至“穷人乐”,骨头上连着一点肉,细细摸摸,快感从指缝间渗出。

苏东坡生活态度的精神内涵是什么?是什么给了他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苏东坡兼收并蓄儒、道、佛的思想,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他没有消除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界限。他很清楚合江楼华丽开阔;嘉佑寺环境幽静,自然友好。同样,岭南和岭北也有自己的优势。住在岭南不用开心,住在岭北也不用难过。

据说苏轼到惠州才十天,就知道惠州汤泉就像“沸汤泉”的壮美景观了。此后,汤泉成了东坡常去游览的胜地。游汤泉引发苏轼写下了《和陶〈归田园居〉六首,也让苏轼遇到了一位水北老人,并与之结下了一段“荔枝缘”:

“三月四日,游白水山佛迹岩,沐浴在汤泉,曦发于悬瀑下,浩歌而归,肩舆却行。在水北荔枝浦上与客言不觉。晚天郁郁葱葱,竹阴萧然,荔枝果累累如芡实。有父老年八十五,指以告余说:‘还有可食,公能携酒来游?’意欣然许之……”

从后面的句子中,我们可以知道苏轼不仅如期践行,还描写了老人在水北生活的诗意,赞美了老人荔枝邀请的盛情中凸显的朴素与真诚。

绍圣二年(1095年)4月21日,苏轼初食荔枝,荔枝的美味让他难忘,“荔枝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只有江光柱,河豚鱼近之尔。”苏轼不仅崇拜荔枝,甚至在诗中叹息“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角。”第二年,苏东坡在这里再吃荔枝,写下了千古绝唱《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新。

每天吃300棵荔枝,不辞长成岭南人。

绍圣三年(1096年)年8月,在惠州与苏轼相依为命的红颜知己王朝云去世。虽然他很难过,但他并没有被生活打败。请看他在嘉佑寺写的一首题为《纵笔》的诗,绍圣四年(1097年)2月: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士轻打五更钟。

据说这首诗《纵笔》和上一首《惠州一绝》传到汴京,章敦笑着说:“没想到苏子瞻还这么开心!”立即下令贬低他“天涯海角”被称为儋州。章敦气急败坏,可见他确实在苏轼的诗中尝到了旷达的骄傲。

苏东坡四大得意门生之一的黄庭坚写诗说:“子瞻沦为岭南,时宰欲杀。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子瞻百世士。虽然出处不同,但风味相似。”由此可见,黄庭坚对乃师诗的真谛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惠州,苏东坡的人格和精神升华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他的诗歌也在世界各地流传。有多少高爵在同一时代消失了,但苏东坡总是在历史上闪耀,在人们的心中生动。

惠州几乎每个土生土长的人都是对的“东坡公”在惠州说几句话。要说苏轼对惠州西湖的影响,最有研究的是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惠州市委主席的梁大和先生。梁先生总结了苏轼对惠州西湖的五大影响:

苏轼喜欢参观西湖。东坡到惠不久,就被深邃、曲折、美丽的西湖所倾倒,不但常在白天游览,而且连夜游览,甚至通宵达旦。他说:“夜起登合江楼,或与游客一起游览丰湖(此处即惠州西湖),入栖禅寺,磕罗浮道院,登逍遥堂,抓晓乃归。”即使再次贬低海南,依然念念不忘西湖,曾说:“去岁,与子野游逍遥堂。日欲没有,因并西山磕罗浮道院,至,已二鼓。在西堂睡觉。”

苏轼最早的品题是惠州西湖。东坡于绍圣二年(1095年)9月写了《江月五首》。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凉爽月亮下西湖的美景,也描绘了凉爽月亮下西湖的美景“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因此说:“这是惠湖风景的开始。”

苏轼曾为惠州筑堤桥。为解决西湖两岸的交通往来,东坡建议在西村与西山之间筑堤建桥。他带头“助施犀带”,还动员弟妇史氏捐出“金钱数千次助施”。该项目由栖禅院僧希固主持。“筑进两岸”为堤,再用“坚若铁石”石盐木在堤上建桥,取名西新桥。绍圣三年(1096年)六月,堤桥建成,东坡写诗描述了建设过程,并与人民共同庆祝:“父老喜云集,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西村鸡。”为纪念东坡的功绩,后人命名为苏公堤,简称苏堤。所以才有了西湖八景之一“苏堤玩月”。可以说,苏轼助筑堤桥为西湖增添了不少魅力。

苏轼最早称丰湖为西湖。绍圣二年(1095年)9月,东坡的诗《给昙秀》第一次称丰湖为西湖。南宋以后,人们逐渐把丰湖称为西湖。因此,明代早期编辑《东坡寓惠集》的大学生张璇在《惠州西湖歌》中写道:“东坡公”。

西湖以苏轼而闻名。据《惠州西湖志》记载,历代400多名文化名人与惠州关系密切,其中陈尧佐、留正、文天祥是宰相的政治家,李商隐、杨万里、刘克庄、黄遵宪、丘逢甲等著名文艺家。但是没有人能比得上苏东坡对惠州西湖的影响。清乾隆归善学者黄安澜在《西湖苏迹》一书中说得很好:“以东坡为主题,西湖山水之美越来越盛。”

北宋绍圣元年(一)○九四年),张田任相,再次推行王安石新法。苏轼反对新法“讥讪先朝”的罪名被贬到惠州。今年10月2日,他以宁远军节副使的身份来到南方。原来他以为粤东的惠州是一个荒芜的地方。谁知道呢,下车之初,当他看到山川的风景时,他忍不住大声赞美“海山郁郁葱葱”!因此,消除了政治上的挫折感“不辞长作岭南人”。住了三年,写了190多首诗和几十篇散文序跋。后来因为他写了“报道先生春睡美,道士轻打五更钟”这首诗,传到章田的耳朵里,章认为他的贬贬生活太悠闲了,这又贬到了海南儋县。

---

惠州西湖苏轼

惠州几乎每个土生土长的人都是对的“东坡公”在惠州说几句话。要说苏轼对惠州西湖的影响,最有研究的是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惠州市委主席的梁大和先生。梁先生总结了苏轼对惠州西湖的五大影响:

苏轼喜欢参观西湖。东坡到惠不久,就被深邃、曲折、美丽的西湖所倾倒,不但常在白天游览,而且连夜游览,甚至通宵达旦。他说:“夜起登合江楼,或与游客一起游览丰湖(此处即惠州西湖),入栖禅寺,磕罗浮道院,登逍遥堂,抓晓乃归。”即使再次贬低海南,依然念念不忘西湖,曾说:“去岁,与子野游逍遥堂。日欲没有,因并西山磕罗浮道院,至,已二鼓。在西堂睡觉。”

苏轼最早的品题是惠州西湖。东坡于绍圣二年(1095年)9月写了《江月五首》。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凉爽月亮下西湖的美景,也描绘了凉爽月亮下西湖的美景“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因此说:“这是惠湖风景的开始。”

苏轼曾为惠州筑堤桥。为解决西湖两岸的交通往来,东坡建议在西村与西山之间筑堤建桥。他带头“助施犀带”,还动员弟妇史氏捐赠“金钱数千次助施”。该项目由栖禅院僧希固主持。“筑进两岸”为堤,再用“坚若铁石”石盐木在堤上建桥,取名西新桥。绍圣三年(1096年)六月,堤桥建成,东坡写诗描述了建设过程,并与人民共同庆祝:“父老喜云集,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西村鸡。”为纪念东坡的功绩,后人命名为苏公堤,简称苏堤。所以才有了西湖八景之一“苏堤玩月”。可以说,苏轼助筑堤桥为西湖增添了不少魅力。

苏轼最早称丰湖为西湖。绍圣二年(1095年)9月,东坡的诗《给昙秀》第一次称丰湖为西湖。南宋以后,人们逐渐把丰湖称为西湖。因此,明代早期编辑《东坡寓惠集》的大学生张璇在《惠州西湖歌》中写道:“东坡公”。

西湖以苏轼而闻名。据《惠州西湖志》记载,历代400多名文化名人与惠州关系密切,其中陈尧佐、留正、文天祥是宰相的政治家,李商隐、杨万里、刘克庄、黄遵宪、丘逢甲等著名文艺家。但是没有人能比得上苏东坡对惠州西湖的影响。清乾隆归善学者黄安澜在其所着的《西湖苏迹》一书中说得好:“以东坡为主题,西湖山水之美越来越盛。”

珍贵书画回归东坡纪念馆

东坡纪念馆展示了惠州苏迹的最新三维模型,展示了惠州东坡在惠州的活动和对后代的巨大影响。两个博物馆共收藏了100多件与苏东坡有关的展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惠州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努力,苏轼1095年在惠州的水墨画《墨竹长卷》在海外流传了近一个世纪,终于浮出水面。经过几次曲折,用电脑复制的《墨竹长卷》终于回到了画的诞生地,放在展柜里与观众见面。

苏东坡有许多艺术成就。他的画在北宋画坛引领时尚,被视为“文人画”理论奠基人和优秀实践者。据苏轼在惠州时期的史料记载,他在惠州时期也画了很多水墨画,其中一幅是罗浮山邓守安道士画的水墨画《墨竹长卷》。不幸的是,这些画失去了,在惠州没有留下一幅。据惠州博物馆馆长袁学军介绍,不久前,惠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国外的英文资料中找到了一张照片《墨竹长卷很像苏东坡的作品常相似。经过几次研究,终于证实这部《墨竹长卷》是苏轼在惠州时期的作品。他们用电脑复制了与原画大小相同的2米高0.6米尺寸,并首次在中国完全再现了墨竹长卷。

苏东坡在惠州创作的部分作品也被发现超过10件,复制后首次在博物馆展出。除了《墨竹卷》,德国的原创书法词曲《回来的话》也被放入了东坡纪念馆。

“只有朝云也知道我”

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所说,苏东坡在惠州的生活,王朝云的爱情有关。

钱塘人王朝云字子霞(今浙江杭州)。由于家境清寒,自幼成为歌妓,却有着清新优雅的气质。四年(1071),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次偶然的机会,苏轼在宴会上看到了轻盈曼舞的王朝云,被朝云的气质所感动,娶了她为妾,备加宠爱。苏轼有一首著名的《饮湖初晴后雨》:“水光晴朗,山色空旷雨也奇;想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是合适的。”这首诗明确描写了西湖的美景,但实际上却表达了苏东坡第一次见到王朝云时的感受。苏东坡在杭州待了四年,然后正式迁往密州、徐州、湖州。“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副使。在此期间,朝云一直紧紧跟随,陪伴苏东坡,与他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成为他艰难困苦中最大的精神安慰。苏东坡性情豪爽,没有城府。他经常在诗歌中谈论政治观点,多次因冒犯当代权贵而贬值。在苏东坡的妻妾中,朝云解决了东坡的想法。有一次,苏东坡指着腹部问妾:“谁知道我里面有什么?”一个答道:“文章。”另一个答:“见识。”苏东坡频频摇头。此时朝云笑答:“满肚子都是不合适的。”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朝云和苏轼到惠州时,才三十出头,当时苏东坡已近花甲。看到主人再也没有东山再起的希望,苏轼身边的侍儿姬妾纷纷离去,只有朝云一致,跟着苏东坡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到惠州。苏轼很感动,刚到惠州,就为朝云赋诗:“不像杨枝别乐天,就像通德伴灵元;阿奴络秀不同老,无女维摩总解禅。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婚;丹成逐我三山去,不做巫山云雨仙。”这首诗还有一个序言:“给家里有几个妾,四五年间相继辞职,独朝云随南迁,因读乐天诗,戏作而赠之。”白居易年老体衰时,深受宠爱的美妾范素溜走了,白居易有诗“春随樊子一时归”。朝云和樊素出身舞妓,但气质各异。朝云的坚贞让老苏轼感到安慰。

没想到的是,造化弄人。这样一个体贴的年轻女人,并没有陪伴老苏轼走完人生的道路,而是先于苏轼离开世界的喧嚣。绍圣二年七月五日,朝云突然得了瘟疫,不治身亡。朝云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在咽气前握着苏东坡的手,念着《金刚经》上的敬语:“一切都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应该做如观。”意思是:“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生活就像梦、幻、泡、影、露水、闪电,转眼间永远消失,没必要太在意。”这句话不仅是朝云对禅道的彻悟,也是她临终时对东坡的无尽牵挂。

8月3日,苏东坡按照朝云的愿望,将她安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中。朝云是一个僻静的地方,黄昏时分可以听到松涛和禅寺的钟声。附近寺庙的僧人筹钱在墓上修了个亭子,也就是“六如亭”,纪念朝云。亭柱上刻着苏东坡亲自写的对联:“不合时宜,只有朝云才能认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这对亭联不仅透露出苏东坡对人生坎坷的感叹,也充满了他对一位红颜知己的无限深情。这对联在漫长的岁月里被破坏了。清朝伊秉丝任惠州知府时,现存的朝云墓和六如亭被重建,亭柱石刻对联由陈维书写:“从南海来的时候,经卷药炉,百尺江楼飞柳絮;东坡走后,夜灯仙塔,湖月冷梅花亭。”对联的形象,真实地总结了东坡和朝云当年的降级生活,也反映了朝云墓几千年来给子孙后代带来的寒冷和凄凉的感觉。

为纪念苏轼侍妾王朝云修建的六如亭。亭柱上镌有苏东坡亲自撰写的一副楹联:“不合时宜,只有朝云才能认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苏东坡在惠州被贬的日子

苏轼作为一期间,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纯文人,

但对一个城市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北宋文化巨头苏轼在宋哲宗绍圣时被贬到惠州。虽然仕途绝境,甚至生计都成了问题,但此时的苏轼依然以一如既往的乐观精神,感受惠州的山川,流连鹅城的清风明月,品尝岭南的四季佳果,享受生活的甜蜜与苦涩。

在惠州的四年里,苏轼先后写了160首诗和几十篇散文。他的诗歌歌唱惠州风光,使惠州闻名于世。他在惠州传播文明,推广教育,以至于数百名文人和墨客聚集在一起,大办学院,推广科举,让惠州人才辈出。正如清代著名诗人江逢辰所说:“南海一自坡公,天下不敢小惠州。”又所谓“难工破渡,文明一播”。苏轼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纯文人,对一个城市产生了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苏轼作为一期间,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纯文人,

但对一个城市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北宋文化巨头苏轼在宋哲宗绍圣时被贬到惠州。虽然仕途绝境,甚至生计都成了问题,但此时的苏轼依然以一如既往的乐观精神,感受惠州的山川,流连鹅城的清风明月,品尝岭南的四季佳果,享受生活的甜蜜与苦涩。

在惠州的四年里,苏轼先后写了160首诗和几十篇散文。他的诗歌歌唱惠州风光,使惠州闻名于世。他在惠州传播文明,推广教育,以至于数百名文人和墨客聚集在一起,大办学院,推广科举,让惠州人才辈出。正如清代著名诗人江逢辰所说:“南海一自坡公,天下不敢小惠州。”又所谓“难工破渡,文明一播”。苏轼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纯文人,对一个城市产生了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苏轼贬惠程正辅

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9月,18岁的宋哲宗亲政,开始重新执行父亲宋父神宗主张的新法。权力的重心转移到新法派手中,他们对旧法派展开了严重的迫害。绍圣元年四月(1094),章敦、蔡京等人以苏轼为基础“讥讪先朝”威名,将59岁的苏轼贬为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县)知事。六月,苏轼还在去英州的路上,第二次被贬为宁远军节副使惠州。同年10月2日,苏轼带着妾王朝云和三子苏过,经过半年的长途跋涉到达惠州,直到绍圣四年(1097)4月19日离开,在惠州度过了四年,共940多个日日夜夜。

为什么要把苏轼贬到惠州?先说苏轼的表哥程正辅。程正辅既是苏轼的表弟,也是苏轼的姐夫。苏轼的妹妹八娘从小就饱读诗书,能诗善文。16岁时嫁给表哥程正辅。但八娘嫁给程家后,公婆一直不喜欢她,经常虐待她。第二次,八娘生了一个儿子,病得很重,程家却没有给她治病。父母不得不带她回娘家治疗。病情刚刚好转,公婆却兴师问罪,指责八娘不尽媳妇孝道,抢了她的宝宝,使八娘伤心不已,老病复发,含恨而死。苏轼的父亲宣布与程家断绝关系,两家成为敌人。

绍圣元年,程正辅正在广南东路提出刑法(负责各州的司法、监狱和监督)。当权人希望用程正辅的手除掉政敌苏轼。苏轼第一次来惠州时,确实担心程正辅伺机报复。但想想看,两家已经42年没有通过音信了,这件事似乎该结束了。他请一位同乡给程正辅写信,表达了和解之意。信中还说:最近得到了一个酿酒的好处方,酿出来的酒色香味俱佳。不知道表哥什么时候来,他会提前酿酒接待。程正辅也想借此机会结上一代人留下的恩怨,便来惠州看望苏轼。两人一见如故,冰释了42年的恩怨。

苏东坡利用与程正辅的良好关系,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例如,他看见惠州驻军“多阙营房”,大都“散居市井”,有扰民现象,书程正辅建议他修建300间瓦房作为军营,更好地解决了困扰惠州人的问题。绍圣二年,惠州粮食丰收,米价大幅下跌,政府要钱不要米,农民只有低价卖两倍于往年的粮食才能征税。苏轼了解情况后,给程正辅写了一封长信,指出这无异于敲诈农民。他希望程正辅尽快与相关官员协商,并允许他“任从民便,纳钱纳米”。这个问题很快就成功解决了,惠州和广南东路10多个州的农民受益匪浅。

苏轼生活在惠州

惠州北宋时期,经济文化落后于中原,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苏轼安之若素,以他一如既往的乐观开朗,过着尴尬的生活。在苏轼心目中,清风明月,充满宝藏。也许人们会把这看作文人的浪漫笔触,其实他的现实生活就是这样,这源于东坡骨子里的开朗乐观。“君子坦荡,小人常戚戚。”也许正是因为胸怀宽广,苏轼才能在各种压力和迫害下永远保持乐天派的本色。

苏轼在惠州写了陶渊明诗,呼应了陶渊明的每一首诗。黄庭坚当时在贵州,听到这些事之后,也写了一首诗作回应:“岭南子瞻,时宰欲杀之。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子瞻百世士,出处岁不同,风味相似。”这意味着苏东坡被贬到岭南,但朝鲜的人仍然可能杀死他,而东坡过着清淡的生活,吃惠州的饭,吃陶渊明的诗;从表面上看,虽然苏东坡和陶渊明在时间上有很大的差异,但他们可敬的风格是相似的。黄庭坚作为苏轼的朋友和门生,对苏轼惠州时期创作的陶诗作了最精准的注脚。

东坡曾借用惠州嘉佑寺。有一天,当我走在松风亭附近时,我感到疲惫,想到在树林里休息。但看到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我想:我怎么能到达。后来,我又想了想,突然有了一种经历:“为什么这里不能休息?”顿悟一下子,就像上钩的鱼,突然得到解脱。

绍圣二年秋,朝廷大赦罪臣,但不赦免元佑臣僚,东坡闻讯后绝望北归。此外,对苏轼有加庇护的程正辅被朝廷召回,东坡面临着被驱逐出当时居住的合江楼的困境。他不得不提前计划,为未来做准备。于是在绍圣三年(1096)春天,苏轼在惠州水东白鹤峰买了几亩土地,想死在惠州。有20多个新房,包括“思无邪斋”和“德有邻堂”。苏轼还为自己和邻居打了一口4丈深的井吃水。然而,就在入住仅两个月后,他就被贬到了海南儋州。关于被贬海南,有这样一句话。苏轼在惠州写《纵笔》“报道先生春睡美,道士轻打五更钟”诗,描写自己在春风中的睡眠。当代宰辅张敦看到那两首诗说:“苏东坡过得这么舒服!”于是发出了新的降级令。然而,被贬海外仍然无法打败东坡的乐观精神。当他想结束岛上的生活时,他仍然用诗来总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惠州苏东坡遗迹

今天,惠州还有许多苏轼遗迹。比如苏东坡资助修建的苏堤、东西新桥;有埋在孤山上的苏东坡妾王朝云墓和六如亭;苏东坡居住的合江楼、嘉佑寺遗址;有“为终老计”东坡故居建在白鹤峰等。为了纪念苏东坡,后人建在孤山上“东坡纪念馆”,收集了100多件与苏东坡有关的文物,并建造了一尊高耸的东坡雕像。

以苏堤为重点。苏堤的前身叫“长桥”。由于长桥“屡作屡坏”,给两岸交通带来不便,于是苏轼提出筑堤建桥。“助施犀带”,还动员弟妇史氏捐赠“数千黄金钱”。工程由“栖禅院僧希固”主持,先“筑进两岸”为堤,再用“坚若铁石”石盐木桥命名的石盐木桥。堤桥建成后,东坡写诗描述了建设过程,并与人民共同庆祝:“父老喜云集,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西村鸡”。以后人为纪念苏轼“苏公堤”名之,简称“苏堤”。

关于苏堤,还有一个传说:朝云死后,苏东坡夜夜梦见朝云来侍,还为幼儿喂奶。苏轼看到她总是衣衫尽湿,就问为什么,朝云回答:“夜间渡湖回家。”苏东坡醒来后大为不忍,于是在湖上筑起湖堤,朝云入梦。“苏堤”。堤成之日,当夜就梦见朝云来谢,音容笑貌一如生前。这个传说与事实完全不符。有两个证据:一是绍圣三年(1096)六月落成苏堤,同年七月朝云死亡;第二,朝云只在黄州生了一个儿子,不到一岁就死了。这一传说不仅宣扬了迷信,也贬低了坡公倡议筑堤建桥的意义。

经过1958年的加宽加固工程,现在的苏堤已经从6米扩大到11米。1983年,作为“苏堤”西新桥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得到了修复。桥体由混凝土和花岗岩重建,桥长从30米增加到33.1米,桥栏增加1米高;桥下仍有五个孔,游艇可以自由进出。

惠州的其他景点,即使不是苏轼的遗迹,也大多与苏轼直接间接相关。比如,“留丹点翠”木刻对联中留丹亭“殿阁生凉,呼吸湖光饮山绿;天地有正气,留丹心照汗青”,上联是集东坡诗,描写翠洲的美景;“玉塔微澜”出自东坡“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诗句;“飞鹅览胜”巨大的中飞鹅公园“鹅”这个词也是根据苏东坡的墨水雕刻而成的。

苏轼在惠州期间一直住在惠州市。但是他也曾数次前往汤泉、罗浮山等处访友和游览。苏东坡写在汤泉“汤泉吐焰镜光开,白水飞虹带雨”、“永辞角上的两个弯触洗去了心中的九云梦”等名篇好句。现在九龙潭瀑布右侧的石墙上有苏东坡的诗“心中一洗九云梦”和另一幅“出山不浊”的题刻。至于罗浮山,关于苏东坡的谣言很多,真假难分。但在900年前就已经流行起来了“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新。每天吃300颗荔枝,不辞长作岭南人”经考证,苏轼是苏轼在罗浮山梅花亭写的。后人为纪念苏轼,在冲虚观右侧东坡山房旧址修建了东坡亭。

苏轼在惠州的一些诗歌作品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人初静。看到幽人独来独往,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摘下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

游博罗香积寺

青蛙鱼乡流落两年,朝来喜见麦吐芒。东风摇波舞净绿,初日泫露酣娇黄。汪汪春泥已无膝,山山秋谷初分秧。谁言万里出无友?见此二美喜欲狂。三山屏有僧舍小,一溪雷转松阴凉。水力供臼磨,与相地脉增堤。飞飞雪看面,隐隐叠鼓闻糠。散流一啜云子白,炊裂十字琼肌香。坚九推荐古味,要使真正一流的天浆。诗成捧腹便绝倒,书生说食真绝症。

江月五首(一)

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就像西湖,涌金门外看。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停鞭莫上,照我一杯残。

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他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心似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黄州惠州儋州闻汝平生功业。”在苏轼的一生中,政治上的起伏和落差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十多年的贬损生活是他生活的主题。他一生漂泊,暮年投荒,经历了无数的磨难。然而,他仍然可以用幽默的语言总结自己,这表明坡公宽宏大量。其中“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总之,自嘲也是自我肯定。在这三个州期间,贬值是他政治上最失败、生活中最痛苦的时期,但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也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人生意义和哲学体验最深刻的时期。正是因为这一时期,苏轼才成全了文人大夫的最高精神境界,一种伟大的人格,一种自由进退,超然人生。

苏轼是一个非常关心民事的人。贬官惠州期间,他“以济病涉者为东西二桥。”(《东坡先生墓志铭》)在惠州城东江水合流处原有桥,但久已废坏,老百姓靠小舟渡河,十分艰难,经常淹死人:“这种病涉久,公私困留稽。……不知百年来,几个人陨沙泥!”罗浮山道士邓守安主张用40艘船作为浮桥,随水起伏,称为东新桥。桥梁修好后,大大方便了群众:“安若堂陶澜上,安若堂与闺。无晨夜,醉病休扶携。”惠州西侧有丰湖,又称西湖。苏轼一生中去过三个西湖:“三个西湖一色秋,钱塘(杭州西湖)颍水颍州西湖)更罗浮(惠州西湖)。东坡原来是西湖长,不到罗浮就得休息”(杨万里《游西湖》)丰湖原有长桥,屡作屡坏。

苏东坡死得有多冤 好不容易等到皇帝大赦天下,却死于中暑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