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名将魏延: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能行得通吗?
对蜀汉名将魏延来说,能突出魏延名将的能力,除了一路高升的军职,还有他的战略意识,即著名的子午谷奇谋。
在第一次北伐中,魏延根据战争形势,大胆地向诸葛亮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战略想法——魏延上帐献策说:“夏侯楙(mao)乃膏梁(肥肉和细粮,比喻富贵人家)的孩子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拿路出褒中,沿秦岭以东,当子午谷投北,但十日,可到长安。夏侯谋若闻某突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阁而行。但是从东方来的,丞相可大驱士马,从斜谷进来。这样做,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备注:“子午谷奇谋”这不是三国演义的意淫产物,史书上也有记载。)
魏延的这一战略精略解释,即为由自己率领五千精兵取道子午谷直插魏国的重镇长安(并以长安为防御据点拖延魏军的增援),而诸葛亮则统帅余下的蜀军主力从斜谷出发,这样咸阳(长安)西面的地区都能被平定。
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提出的战略想法,知己知彼,大胆精明,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妙计。因为当时守卫长安、对抗蜀军的人,既不是战场上的将军曹真,也不是狡猾的首都司马懿,而是一个根本不懂军事关系的花花公子夏侯真(虽然掌权,但没有尝到战斗)。这个人的能力就像赵括李景龙。
本来,这样的时机是千载难逢的,因为在魏蜀之间的竞争中,蜀汉士兵少,实力薄弱,根本经不起与魏国的战争。此外,秦岭陡峭,易守难攻,道路崎岖。诸葛亮率领军队从这里攻击。粮食供应难以维持,供应线将被拉长,军队只会陷入被动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出人意料地获胜,我们才能抓住战争的主动权,赢得根本性的胜利。
但遗憾的是,诸葛亮不愿意采纳魏延提出的战略想法“这不是万全之计”作为理由,否定了魏延的计策,甚至压制魏延的兵权,而主张走陇右平坦大路,遵“依法进兵”之计。这样,就错过了有利的战斗机,让原本匆忙的魏军得到了喘息的时间,从而完成了调整部署。而蜀军则不得不在陕西甘肃地区的山区地形与魏军进行阵地战、消耗战,最后劳动者数年,不得不无功而返。
如果诸葛先生采用魏延的战略假设,三国历史可能会重写。
诸葛亮的主要对手司马懿事后评论道:“诸葛亮平平淡淡,不肯造次行事。但他不知道我的地理;如果我用兵,我会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魏延的战略建议至少是正确的,至少有很大的成功机会。
有人说这个子午谷奇谋是《三国演义》编出来的,没什么好讨论的。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之后?之后才知道这个子午谷奇谋确实存在,可以在魏略找到,但原文是这样的:
“闻夏侯牟(时镇长安)少,主婿也胆怯无谋。今假延精兵5000,负粮500,直从褒中出来,沿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但十日可到长安。如果你奄一息,必乘船逃跑。长安只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阁和散民谷足周食。与东方相聚,还有二十天,而公从斜谷,必须足够达到。这样,咸阳以西就可以一举定下来了”。但诸葛亮“认为这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所以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四十卷《魏延传》《三国志》引用《魏略》。
每次魏延参军北伐,他都请诸葛亮带领万兵。在另一次攻关中,他最终在潼关会见了诸葛亮。就像前汉将领韩信的例子一样,诸葛亮一直不允许。因此,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小,恨自己的才华。根据《三国志》补充《魏略》的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事议会上提出建议。由于长安守将夏侯真胆小无谋,他愿意邀请5000名精锐士兵从子午谷直接前往长安,认为夏侯真肯定会抛弃城市逃跑,诸葛亮认为这是一个危险的计划。
诸葛亮和魏延关于北伐之争的公案也引起了后世史学家的浓厚兴趣,甚至争论不休,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魏延献策由他率精兵五千,直出褒中,由子午谷偷袭长安,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趋长安会师,乃“奇谋”,如果是这样,一举而行“咸阳以西可定”。若诸葛亮采用,很可能北伐已成功,可惜诸葛亮谨慎得几乎胆小,最终错过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其他史学家则选择支持诸葛亮“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该策略认为,虽然出子午谷奇袭长安听起来是个好策略,但其可行性很小,几乎没有成功的希望。
其中,反对的主要原因有四个:第一,子午谷道路危险狭窄,风险因素巨大。一旦子午谷没有及时走出,魏军就卡住了谷口,被迫撤退,但军队没有死亡。第二,守卫长安的夏侯谋可能不会弃城而逃。即使是徐,也逃不掉重罪。第三,即使魏延率领奇兵攻下长安,也未必能守住,最终只会被魏军抢走。第四,如果战略失败,会对士气和兵力不高的蜀军产生很大影响。
那么这四个问题有什么依据吗?我先不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