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如何智擒? 鳌拜是怎么死的?
权臣是皇权时代的一个独特品种。在宪政民主的框架下,权臣几乎不可能出现,因为个人的政治权力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可以随时收回。没有人能一劳永逸地长期掌握政治权力。
权臣与皇权的关系往往是多方面和紧张的。两者既对立又合作,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权臣的崛起必须依靠皇权的支持。权臣本人往往为皇权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权臣势力的增强,他将部分抓获和侵犯皇权,威胁皇权,最终被皇权清算。
在清朝,中央集权达到了中国皇权时期的顶峰,所以没有太多的大臣。历史学家杨珍曾做过统计,只有7人认为清朝真的能达到大臣的地位(康熙早期的奥拜、康熙早期的索额图和明珠、雍正早期的年羹尧、龙科多、乾隆晚期的小沈阳、咸丰中后期的苏顺),其中奥拜是排名第一的强势人物。
鳌拜是满清黄旗贵族,三朝元勋。他从军功开始,在清军入关前的关键战役“松锦会战”他大败明军步军营,功劳突出。明朝总督洪承畴率13万大军来援,他随皇太极应战,“五战皆捷”。明军败逃,他率军追杀,大获全胜,“擒斩过半”。随后,他随阿巴泰进入长城,围攻北京,掠夺山东、兖州、临清。
1644年,清兵攻占北京,多尔贡评估群臣功绩,鳌拜“忠勤戮力,晋一等子”。后来,鳌拜随阿济格征湖北,破李自成军;随着豪格进入四川,与张献忠在川北西充作战,斩忠于阵。在明清鼎革之际,鳌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清朝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661年,顺治遗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四大臣。鳌拜军功最高,但由于资历和威望,排名第四。他不愿意这样做,所以他尽最大努力展示各种扩权夺权的手段。
夺权的第一要义是击败政敌。首先,在索尼和遏必隆的附和下,鳌拜杀死了尚书苏纳海、总督朱昌佐和巡抚王登联。因此,鳌拜成为四位辅臣中政治实力第一的权臣。
1667年,康熙满14岁亲政,四辅臣的政制安排应退出历史舞台。此时索尼已死,苏克萨哈要求辞职,还政康熙。鳌拜不愿意退出权力中心,于是他胁迫遏必隆,对苏克萨哈发动致命攻击。他诬陷苏克萨哈请辞。“背负先帝”,“别怀异心”,更罗织二十四条罪,将苏克萨哈斩首抄家。康熙以“核议不当,不得请求”。鳌拜在殿前对康熙疾言严厉,威胁威胁,刚刚亲政的康熙羽翼未丰,无法与鳌拜抗衡,苏克萨哈被绞刑。
在苏克萨哈死后,鳌拜的权力达到了顶峰。学者杨珍总结了鳌拜在权力巅峰的四个特点:一是鄙视皇帝,霸道。他经常在康熙面前大声问部长,拒绝执行康熙的命令。二是将朝廷治权私人化。所有政事,鳌拜先于私人协议,再实施。他经常把各地奏折带回家和亲信商办,把康熙当成无物。三是部分掌握生杀大权。上述杀害尚书苏纳海等人,以及罗织辅臣老苏克萨哈罪名致其死,都是其擅权决杀的骄傲之作。四是部分掌握人事大权。“受害者推荐,受害者陷害”,大力培养私党,严厉打击不附身者。行政权、司法权和人事权是皇权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却是鳌拜的一次或部分侵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