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不能阻止刘备伐吴?
221年,刘备亲自率军,顺江而下,大肆伐吴。222年,吴国大将陆逊在小亭(今湖北宜都北)重创蜀军,刘备匆匆退入白帝城(重庆奉节)。诸葛亮在成都听到刘备打败的消息后,“亮谈:如果法孝直若在,则可以制主,使不东行;如果复东行,就不会倾危,”刘备一意孤行,倾蜀军伐吴,违背了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制定的规定“东联吴会”面对这一重大军国决策,刘备不仅没有征求诸葛亮的意见,也没有和诸葛亮一起战斗。诸葛亮素以料敌如神,能谋善战,为何不征求诸葛亮关于蜀国安全的战争决策?诸葛亮素以料敌如神,谋善战为名。为什么他没有征求诸葛亮关于蜀国安全的战争决策的意见?几千年来,历史学家一直不解其中之谜。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必然结果是刘备入蜀后用人路线的变化。
《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做出了两个主要决定:一是占领益州,以益州、荆州为基地。二是东联孙吴,共同抗击曹魏。赤壁之战后,孙刘联盟已经形成,隆中对战略计划已经实现了一半。建安十七年,蜀中法正、张松一再为刘备提供益州军事情报,并积极赢刘备入蜀,为刘备提出建议。“阴献策于祖先说:“以明将军之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肱股,以响应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以此成业,尤其是反掌。”先主然之”法正提出了刘备入蜀后如何建立稳定统治的具体可行决策,使刘备深信不疑。于是建安十六年,“先留诸葛亮、关羽等守荆州,步卒数万人进入益州。”值得注意的是,夺益州,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既定方针,当刘备进入益州后,却把诸葛亮留在荆州之地。但益州仍掌握在刘章手中。刘备之所以不让诸葛亮随行入蜀,主要是因为他的就业方向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变化。刘备得到张松和法正的顾问后,不仅可以进入益州,还有人为他策划了详细的计划和统治策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的作用远不如理解益州的张松和法正重要。刘备入蜀后,张松被刘章杀害。法正被称为刘备的主要顾问。从建安19年(214年)到223年,刘备死前将孤儿托付给诸葛亮。刘备政权中的重大决定没有诸葛亮的痕迹:
(一)北伐汉中。“汉中是益州咽喉,生存的机会,没有汉中就没有蜀,这个家庭的灾难也是。”因此,北伐汉中是蜀汉政权以攻为守的国策,是法正首先向刘备提出的主张,“先主善其策,即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也从行。”
(二)就业政策。具体表现是上述许靖的安排,刘备完全听从了法正的意见。
(三)蜀汉中央政府法正权力仅次于刘备。法正就是刘备取得益州后,是“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行李,内部主人”,建安二十四年又是尚书令。自汉武帝中朝制度形成以来,三公的职位逐渐被剥夺,实权掌握在君主秘书官——在尚书手中,经东汉演变,尚书之长尚书令,已被称为君主的心腹之职,有权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日常具体事务。法正担任尚书令,无疑在蜀汉政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实权派。
(四)劝阻刘备。·法正传记载:“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不敢劝人。矢下如雨,正是先主前,先主云:“孝直,我与汝俱去。”遂退。”只有法正才敢劝诫,才能成功。
由此可见,刘备如益州后,就业路线发生了变化,诸葛亮在刘备政治集团中的权力大大降低。但法正在220年去世。刘备子,221年伐吴。此时,他的就业路线没有改变,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也没有做出非常重要的决定。因此,他不仅没有资格参与蜀国命运的重大决策,也不可能直接跟随刘备指挥军事行动。刘备独自一人,最终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