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五四运动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摘 要:五四运动是一项具有指导意义的革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许多研究人员看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五四运动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如今,更多的研究是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五四精神、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对运动中主要任务的分析。然而,很少有文章从评价的角度来理解五四运动。
自1919年“五四运动”自爆发以来,每年的5月4日都是值得纪念的一天。1925年5月,李大钊在短文中强调,“五四运动纪念日不应该被视为狭义的爱国运动纪念日。我希望从现在开始,每年在这一天举行纪念日都会增加一些新的意义”。[①]2014年5月4日是第95个纪念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表了关于《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并且指出“五四运动以来,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让五四精神辐射出更耀眼的时代光芒。”可见五四精神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一、五四精神
1919年5月4日,弱势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上的失败传到中国。热血澎湃的中国学生义愤填膺,齐聚天安门广场示威游行,大声呼吁“外争主权,内杀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等口号。学生们游到东交民巷,向英美等国公使提交游说贴,以示誓死收回山东权益的民意,“请求贵公使转达贵国政府、于和平会议和中国的同情援助”。[②]此后,报界利用了这项运动“五四运动”随后,罗家伦发表了这个名词《“五四运动”文章《精神》,本文将五四精神概括为“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精神”和“民族自决精神”。[③]一方面,它显示了中国学生的态度,也显示了当时学生对社会或爱国主义的关注,值得今天的学生学习。[③]一方面,它显示了中国学生的态度,也显示了当时学生对社会或爱国主义的关注,值得今天的学生学习。无论从什么角度分析这项运动,五四运动对中国后来历史进程的影响都不容低估。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后的中国社会政治地图是由五四运动和后来几代中国人改写的,他们都接受了“五四”洗礼,接受其精神遗产。
(一) 爱国精神
五四运动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的任务强烈凸显了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是运动的核心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主旋律。纵观历史,中华民族在抵御外辱的过程中,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在巴黎和会上,由于当时北洋政府的软弱和无能,中国的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失。正是爱国情怀激励学生团结起来,聚集天安门广场示威,大声呼喊救国救民的口号。正是爱国主义激励他们有勇气烧毁曹汝霖的官邸,导致反动政府的逮捕和镇压,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全国各地的人民通过罢工、罢工和罢工来支持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已经从简单的学生运动转变为以无产阶级为首的全国爱国运动,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从群众运动思想的转变可以看出,这项运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情怀。但是冯天瑜[④]他质疑五四运动的定义是反帝反封建。他认为五四运动的反封建理论来自陈独秀,并指出“以攻击封建为现代民主运动的中心主题,是陈独秀借鉴日本明治维新大正启蒙思想的法国激进民主观”。[⑤]
(二) 科学民主精神
陈独秀在《新青年》出版时,对封建专制的腐朽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并向当时的年轻人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当科学与人权并重时,中国人想要摆脱无知的时代,羞于浅化的人也急于追赶。”[⑥]与此同时,伟大的文学大师鲁迅在他的《随感录》中也指出:“现在有一群好说鬼话的人,最讨厌科学。因为科学可以教道理,教育人思路清晰,不允许胡说八道,自然成为胡说八道的对立。”[⑦]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对封建专制的反对和科学民主的弘扬可谓是泾渭分明。“在他的大量文学作品中,鲁迅代表了夸张的人物代表了中国人在传统伦理和制度约束下的性格缺陷,暴露了反复无常的特点,攻击了旧传统、旧思想和旧伦理。”[⑧]
(三) 解放思想创新精神
五四运动作为一项破除封建思想、寻求救亡图存的运动,本身就具有创新精神。人们从遵守“三从四德”封建礼教崇尚新道德,从君主专制皇权到自由平等,从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到苏俄发展模式。这些都深刻体现了创新精神的本质,正是这种不懈的创新精神使五四运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让年轻知识分子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从而促使他们转变观念,走出工农结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