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建议罢免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建议。
它提出的观点正好满足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废除数百个独尊儒家思想可以使国家思想统一,进一步巩固政治统一。同时,儒家思想适用于国家稳定,符合当时的历史。
秦汉之际,遭秦始王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家逐渐抬头,陈胜、吴广起义后,有些儒生参加了反秦斗争,如孔子后裔孔甲一度为陈胜的博士。西汉初年,著名儒生叔孙通被任命为太常,协助汉高帝制定礼仪。四年前惠帝 191年)废除《威胁书法》,进一步促进诸子学说复苏。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活跃,其中儒、道影响很大。
汉初,由于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统治阶级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此,在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在经济上实行轻赋。在思想上,提倡安静、无为和刑事名称的黄老学说受到了重视。当时,《五经》博士只是一名官员,在政治上没有得到重用。然而,儒家和道在政治和思想上的斗争相当激烈。
武帝继位后,建元元元年(前140年),丞相卫婉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全罢。”得到武帝的同意。太尉窦婴、丞相田芬还推荐儒生王臧为郎中令,赵婉为御史大夫,称赞儒术,贬斥道家,鼓励武帝实施政治改革,甚至建议不要向窦太后演奏。窦太后对此不满,于建元二年罢逐王臧、赵婉,太尉、丞相也因此被免职。窦太后死于建元六年,儒家势力再次崛起。元光元年(前 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古今之友”,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不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所有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人,都绝其道,不要让并地。”武帝高度赞赏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统一的思想统治政策。同时,元朔五年(前) 124年),布衣
儒生公孙弘出身相位。同年,武帝还批准为博士官设置50名弟子,根据成绩补郎中文掌故,选拔官有通一艺人担任重要职务。此后,公卿、医生、士官都是文学之士,了解儒家经典成为做官的主要条件。为了满足汉武帝的需要,治狱官员张汤、杜周也主张以春秋决狱,用儒家附会粉饰法律。儒家思想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道教等诸子学说在政治上被贬。
汉武帝“独尊儒术,罢废百家”具有时代特征。他所倡导的儒家思想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的一些思想,这与孔孟所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不同。汉武帝将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结合,形成“霸王道杂之”统治对后人影响深远。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