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养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是儒家孝行的最低内容。
《尚书》和《诗经》提出了赡养父母的道德问题。《尚书·酒吿》说:"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庆祝……"也就是说,在闲暇时,用车牛载货,到远处进行贸易,用来孝敬父母,让父母快乐。《诗经·大雅·文王之什·下武》曰:“孝思永言,孝思维则。”“永言孝思,昭哉嗣服。”意思是始终保持尊亲孝心,以此为行为准则;始终保持尊亲孝心,继承和发扬祖先遗德。子曰:“今天的孝者,就是能养”,当时大家都认为能赡养父母就是孝顺,但孔子认为这只是对孝顺的至少要求,是必须达到的最低水平。《孝经》还指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养父母,这个普通人的孝道。”这意味着要小心照顾自己的身体,小心开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来支持父母,这是普通人的孝道。
孔子的学生子路留给后人“负米之叹”,成为民间流行的二十四孝之一。子路是孔子骄傲的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很孝顺。早年家里穷,经常采野菜做饭,却从百里外负米回家伺候父母。父母去世后,他当了大官,奉命去楚国,随从的车马百乘之众,积累了一万钟的粮食。坐在常怀念父母,感叹:“即使我想吃野菜,给父母负米,我在哪里能再得到呢?”孔子称赞:“你养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这个感人的历史典故给了后人“树欲静,风不停,子欲孝,亲不等”之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