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名琛故事简介:叶名琛的最终结局如何?
马克思称赞的官员
1857年1月23日,人们在美国发布的《纽约每日论坛报》上看到了一篇社论,作者是著名的政治评论家马克思,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
这篇社论提到了前段时间在中国广州的清政府和英国政府之间的冲突。马克思在描述了整个事件后,提到了清政府的官员——两广总督叶名琛,言语中洋溢着对他的赞赏:“的确,这个中国人如此令人信服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两天后,他在另一篇题为《英人在中国的残暴行动》的社论汇中再次赞扬了总督,“叶总督礼貌而冷静地回答了激动人心的年轻英国领事的傲慢要求。他解释了逮捕的原因,并对由此产生的误解表示遗憾。与此同时,他拒绝否认任何侮辱英国国旗的意图。”他还说,面对英国人的蛮横无礼,“中国官员冷静冷静,彬彬有礼”。
谁能让马克思如此赞美叶名琛?而这件让他在海外出名的事件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一艘船引发的战争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东西方正朝着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此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的资本爆炸正在随着西方列强的扩张而遍布世界各地;东方的亚洲已经被殖民主义占领了一半:南亚和印度被英国完全统治,看似强大的清朝帝国已经开放,成为西方列强的新目标。他们跟随英国,在弱清政府手中获胜。经过五口交易,中国不再是中国人眼中稳定祥和的中国。
鸦片战争首次发生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作为商业港口。在这些地方,列强势力迅速渗透。他们往往忽视清朝的法律和地方政策,不断干涉和挑衅。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自然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厌恶。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社论中的中英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广州地方政府是当时五个通商城市中最强硬的。1840年至1857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规定,贸易港口开放。然而,当外国人来到广州时,他们被广州的一名官员拒绝,理由是他们没有明确表示外国人可以进入广州城墙。这使得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非常恼火,而这位拒绝列强的清朝官员是时任两广总督的叶。
面对广州当局长期的强硬态度,列强希望通过“修约”的方式进行解决,他们认为只要逼迫朝廷接受修约,就能解决广州问题,但是他们失算了,此时内忧严重的清政府,很明显不愿意再想列强低头。
20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达到高潮。洪秀全的太平军一路从广西到湖南,最后沿着河流攻击南京,形成了与清政府的南北对抗。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动军队围剿,但战争形势激烈,但效果不大。此时,列强提出修订合同,这让咸丰皇帝非常尴尬。农民起义尚未解决,外国人被无休止地掠夺。清政府的脸在哪里?
因此,在英国、法国和美国联合提出修订合同的照片会议后,清政府拒绝了正常的严格言论,因为条约的时间还没有到来,也没有修订合同的可能性。英国、美国和法国对清政府的回答感到惊讶,这个在鸦片战争中丢弃盔甲的古代帝国似乎并不那么容易处理。
为了打击清政府,英国决定在这个矛盾积累的时刻制造麻烦,跳起第二次战争,迫使清政府屈服。很快,一次普通的海关搜查引发的冲突成为英国政府使用清政府的借口。
1857年10月,广州一艘100吨货船“亚罗号”船主是香港华人叶亚明,在黄埔港停泊卸货,船上有12名船员,在香港皇家殖民当局登记。早些时候,清政府收到报告称,清政府通缉的两名海盗藏在船上。因此,10月8日上午,广州政府的四名武官和60名士兵被命令登船检查。船上的12名船员拒绝合作。双方发生冲突。最后,12名船员全部被捕,混乱中船上的旗帜被撕下。
这是一个普通的调查,但它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