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环球人物》杂志2010年第27期,作者:胡恒,原题:《谁设计故宫》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见皇居壮,安知天子尊?”唐代罗宾王的几首诗表达了世人对皇宫的尊重和好奇。今年10月10日是故宫博物院成立85周年,今年也是故宫博物院成立590周年。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几百年来一直极其威严神秘,直到被开辟为博物院,其真实面貌才逐渐向世界公开。
故宫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将北京分为东西两部分,城墙面积约72万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明清两代24位皇帝住在这里,几百年来发布了多少军国政策,改变了几代中国人的命运。故宫的文献和实物极其丰富,遗憾的是,建筑设计师的资料独缺。当时,工匠的社会地位并不高。虽然初建时有数百万人的建筑大军,但只有少数人留下了名字。至于设计师是谁,这已经成为历史的谜。
材料准备了11年
1402年,一直守卫北方的燕王朱迪竭尽全力夺取侄子建文帝的世界,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据说,当朱迪的军队突破首都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时,建文帝在火海中下落不明。从那时起,朱迪留下了一种心脏病,总是担心建文帝会从某个地方出来。
朱迪登基后不久,想为建文帝报仇的御史御史大夫景朝廷上谋刺,差点杀了朱迪。从那以后,他经常做噩梦,不习惯南京潮湿炎热的天气,所以他强烈怀念住了多年的基地北京。
四年后,以丘福为首的大臣建议在北京建一座新宫殿。朱迪很高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一个巨大的项目开始了。
朱迪先派人到全国各地开采珍贵的木材和石材,然后运到北京。仅仅准备工作就持续了11年。
珍贵的楠木大多生长在山中,人们冒险进山采木。许多人为此失去了生命,留下了后代“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描述采木的生命成本。宫殿里的石头也很难开采和建造。保和殿后最大的丹陛石了保和殿后最大的丹陛石。史书记载了运输时的情景:成千上万的工人每隔一英里在道路两旁挖一口井。当寒冷的冬天和农历十二月的温度足够低时,他们从井里抽水,倒进冰道,花了28天才送到宫殿。此外,还需要在苏州烧制皇家建筑专用的方砖——山东临清也要向北京运到北京。这些地方的大部分材料都是通过大运河运输的,所以才有“先有大运河,再有北京城”这句俗语。
皇帝叫他“蒯鲁班”
随着材料的准备,朱棣开始从南方调动大量能工匠,大兴土木工程,建设宫城。
故宫是严格按照封建宗法礼制设计规划的。前三个大殿是外朝,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后宫是内宫,后宫是皇帝家庭生活的地方。“左祖(太庙)右社(社姬坛)”故宫建筑中也运用了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根据中国古代的星象学说,紫微垣(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地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天人对应,所以皇帝的宫殿被称为紫禁城。
谁负责设计这个宏伟的建筑群?
据流传最广的说法,故宫的设计师是明代杰出的工匠,姓快(读“kuǎi”)名祥。他出生于洪武31年(1398年),成化17年(1481年),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香山人。
当时进京的工匠中有一个是吴县香山人或者他的门徒。他们往往擅长木工,包括优秀的泥匠、漆匠、石匠、堆灰匠、雕塑家和绘画家。快祥是香山帮工匠的领导。
他的一个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据说在建造宫殿时,缅甸向明朝贡献了一块巨大的木头,朱迪命令它成为大厅的门槛,但木匠不小心锯错了,短了一英尺多。木匠吓得脸色苍白,赶紧向快祥汇报。快祥看了,让木匠再锯一尺多,大家都很震惊。之后,快祥在门槛的两端雕刻了两个水龙头,然后在边缘镶嵌了一颗珠子,创新了门槛可以装卸。皇帝见面很开心,大加赞赏。俗称这个“金刚腿”(活门槛)。
快祥很聪明。在建造宫殿楼阁时,他只需稍加计算就可以画出设计图纸。施工完成后,建筑与图案尺寸相同。快祥的建筑造诣受到高度评价,皇帝“每每以蒯鲁班称之”。
仅仅9个月后,故宫建成1420年,就因雷击而失火,三大殿全部烧光。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朱迪在盖好宫殿后很自豪,找了个会占卜的官员,让他算了个卦。官员说:“明年4月初八宫会发生火灾。”朱棣大怒。没想到第二年的这一天,天气突然变化,雷鸣电闪,三大殿真的被雷火击中了。直到正统(明英宗年号,1436年—1449年),朝廷才重新修缮,这次还负责快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宫城图中,承天门(相当于今天的天安门)下画的人物据说是快祥。
工部左侍郎后来担任了快祥。富得流油的衙门在工部也是个不小的官职,但他很谦虚,很节俭。晚年,虽然辞官归隐,但每当有人问他关于建筑工程的问题时,他都非常热情地给予指导。过去,北京有一条快侍郎胡同,据说他住在那里。大多数后代继承了他的技能,直到晚清,仍然存在“江南木匠都出香山”的说法。
也许设计师还有别人
历史浩如烟海,消失了多少秘密。故宫设计师说快祥也有很多疑点。故宫博物院古建部高级工程师建部高级工程师,他认为,当快祥年轻时进入北京时,宫殿的建设已经是一个如火如荼的关键时刻,此时不可能开始设计。真正的设计师是名不见经传的蔡信。故宫博物院古建部研究员李也质疑,1417年故宫初建时,快祥只有不到20岁,在年龄和资质方面都很难胜任整个项目的设计。快祥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正统的重建上。
于卓云提到的蔡信是南直隶武进(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人。他的出生日期现在无法验证,但他参与故宫设计的下一个故事在民间流传。据说朱棣把建宫的任务交给了工部尚书宋礼。宋礼先找到蔡信,让他设计宫殿。蔡信也有两次,很快就交出了答卷。宋礼看设计图,很满意!与元朝相比,新皇城略向南迁;各大宫殿,按中轴线,左祖右社,十分规整;再挖南海,堆山。整个设计方正正,稳定,象征着明朝的长治久安。宋礼不放心,还亲自实地考察,确定设计创意十足,操作不难,于是报皇帝。朱棣也不懂设计,只听说新皇宫里有九重宫阙,999间半房,顿时心花怒放。据说天宫只有一万栋房子。皇宫只比天宫少一半,既显示了皇权的威严,又显示了人间皇帝的谦虚。因此,蔡信的设计方案得到了高度批准。1973年,专家们还做了专门的统计,发现故宫有8707间房间。
另一位专家提出,故宫的设计师应该是杨青。但他留下的信息更少。他只知道自己是一名瓦工。据说连杨青的名字都是朱赐的。
还有人综合以上几种说法,认为在故宫初建时,蔡信、杨青都起了很大作用。但当时二人年事已高,所以在蒯祥进京以后,由于他年轻力壮,参与过南京宫殿的设计与建造,又善于计算和绘画,故而主要的设计与建造工作由他来完成,其地位和作用也就由此凸显出来了。
李建平研究员认为,归根结底,宫殿的建设是由朝廷官员检查和决定的。无论是快祥、蔡欣还是杨青,他们都只负责木材、石头、绘画等具体工作。
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殿艺术的杰作,也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宫殿建筑之一。大量的工匠和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牺牲了无数人的生命,但他们都消失了。对我们今天来说,紫禁城更像是几百年前的建筑师“集体报告表演”,它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