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方类似,中国也有自己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理想,即家规和家训。在电视剧《白鹿原》中,我们看到白鹿原上的人们在祠堂聚会上一起读《乡约》,甚至执行民族规则,惩罚不遵守的人。但《白鹿原》中的乡约并不能经典而全面地代表中国的家庭教育文化,更能代表属于集体性质的协议。家训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和家庭理想的经典代表。什么是家训?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家训?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
什么是家训?
家训,又称家训、家范、庭训,是指中长辈对子孙的训诫和训示。家训是随着家庭的出现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每个家庭一般都有族规和家训,内容因家庭而异。家庭训练的内容一般包括:国家法律和法律,严格遵守;家庭和谐友好;尊重贤者,抚养孤儿,帮助穷人;礼仪教育,以正确的名义;尊重祖先,规范祭祀;培养道德,约束言行。说白了,家训是以前家庭治家的仪式,修身的标准,一定要大家遵守,堪称“一家之法”。
国家有法律,家庭也应该有自己的规则。家庭培训在促进家庭氛围、氛围和文化环境的培养和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历史上著名的家训
一、包拯家训
包拯家训:“后人孙仕宦,犯赃滥者,不得放在自己家里;死后,不得埋葬在大墓中。不从我的志向,不从我的子孙。”
包拯警告子孙后代,当官不得贪赃枉法,否则开除族籍,不得回包家;死后,不得埋葬包氏祖坟;如果你不遵守家训,不遵守我的意愿,你就不会承认他是包氏的子孙后代。包拯还告诉家人把家训刻在石头上,站在大厅的东墙上,警告后人。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包拯的家训,目睹一下包拯的手迹。它令人敬畏、正直、廉洁的风格似乎仍然在我们身边,鼓舞着世界。包拯手书家训可谓传家致宝,字字珍珠,对子孙后代有很强的教育和指导作用!
二、诸葛亮《诫子书》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章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尚、才华横溢的父亲,他对儿子的殷切教导和无限期望都在这本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洁、严谨的文字,深刻地表达了全世界父的爱,成为后世学生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节俭以养德。不冷漠,不明智,不安静,不遥远。夫学必静,只学也,不学不广才,不志不成学。慢就不能励精,险躁就不能冶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所以它变得枯萎,更多的人不会死去,悲守贫庐,将何去何从!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应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安静寡欲不能明确志向,不排除外部干扰不能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冷静专一,才能来自学习。因此,如果你不学习,你就不能提高你的才能。如果你没有野心,你就不能在学习上取得成就。放纵懒惰不能激发精神,不耐烦的冒险不能培养气质。时光飞逝,意志随岁月流逝。最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接触世界,也没有被社会使用。他们只能悲伤地坐在贫穷的房子里。当时,后悔怎么能太晚呢?
三、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家训——《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作品。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
隋文帝灭陈国后,隋朝杨帝就位前(约公元6世纪末)。是颜之推描述个人经历、思想、知识来警告子孙后代的作品。七卷,二十篇。分别是序言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嫁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步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
《颜氏家训》名句摘录
习闲成懒,习懒成病。
二、巧伪不如拙诚。
三、夜觉昨非,今悔昨失。
4.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以达到极致,情性不知其穷。只有欲满足,才是立涯限。
五、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大后,思考散逸,固须早教,不失机。
六、君子处世,贵能克己复礼,济时益物。
七、多言多败,多事多患。多为少善,不如执一。
八、不要偷人之美,以为自己的力量。
9.我见世人,清名登上金贝入,信誉明显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划。
有偏宠者,虽然欲以厚之,更是祸之。
四、曾国藩家书
清朝19世纪中叶,曾国藩的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这本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30年的汉苑和武术生涯,近1500封。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及其治理、治理、治理的生动反映。曾家书行文从容淡定,形式自由,随心所欲,挥笔自由,在平淡的家常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虽然曾氏留下的作品太少,但他的知识造诣和道德修养只能在一本家书中体现出来。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曾国藩对书信格式非常讲究,表现出了他严肃严谨的作风。
《曾国藩家书》共收录曾国藩家书435本,其中《与祖父书》14本,《与父母书》48本,《与叔叔书》9本,《与弟书》249本,《教子书》115本;还有《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本,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从祖父母到父母,中对诸弟,下对儿辈。严格来说,曾国藩的家书不是家训,但其内容极大地帮助和改善了家庭教育,客观上起到了家训的作用。
从《曾国藩家书》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曾国藩一生都在为人处世“拙诚”、“坚忍”行事。他在弟信中说:“我自信而诚实,只是为了经历世界的道路,饱受事变,参与一些机权的作用,就把自己学坏了!贤哥此刻在外,也急需将诚实归还,千万不要一路走进机巧,日益日落。”至于坚持功夫,曾国藩已经达到了极致。他说:“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他引用谚语说:‘英雄脱牙吞血。’此二语,是吾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学习,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里写道:“余教儿女以勤俭谦为主。
曾国藩认为,在,曾国藩认为武器与人的关系“用兵之道,人不在器”,“攻击和杀戮需要人而不是兵”。
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是一件死事,应该是“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强调用人“仁孝,血诚”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
五、《郑氏规范》
《郑氏规范》对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巩固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稳定、儒家伦理文化的世俗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重视郑氏家族孝义治家,以耕读为基础的家规家法,在明代法律中引入了许多《郑氏规范》。经过宋、元、明三代十五世,浦江孝义门郑氏同居共食350年,最多有3000人。
《郑的规范》规定,郑的孩子8岁上小学,16岁上大学,能背四书五经,能讲正文大义,才能加冠,成为成年人。孩子们赢得了冠军,学者们每月10日参加一轮考试。明朝开国大臣宋连在郑执教20多年,为郑培养了许多人才。祠堂前的柏树是宋连自己种的。
《郑氏规范》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厚人伦,倡导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勤劳节俭的原则;二是美育,开东明精舍,注重教育,教育好孩子;第三,从家庭的角度来说,廉政是有限的“奉公勤政,毋蹈贪黩”、“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得入祠堂”。
六、谢氏家训
泗门谢氏为炎帝后,西周申伯为得姓始祖。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沈伯三十六世孙谢衡为避免永嘉之乱,带着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到会稽县始宁县东山(今浙江省上虞市上浦镇)定居。
起初,东山的谢氏家族并不突出。后来,由于谢安、谢玄、谢灵运、谢谢等名人的众多涌现,他们成为了与琅琊王氏同名的江左王族。特别是谢安,44岁时,东山再起,以少胜多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他死于文靖,送了太傅,并封杀了庐陵县公。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谢家发展壮大。
谢氏家训全文以文言文书写,代代相传,翻来覆去,然后改编成册。
《谢氏家训》要说:孝父母,友兄弟,敬长,与邻居,安本业,学术明确,勤俭节约,趋势明确,结婚谨慎,祭祀扫地,交朋友谨慎,耐心重,戒溺爱等。为了方便记忆,现代人编写了七字组诗。写作如下:
家训的作用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了解家庭的成败,从而借鉴!中国家谱和家训是中国传家宝!家训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意义重大,树立正气,弘扬祖德,振兴家庭,修身养性,和谐社会;家风传承,编家谱,学圣贤,严于律己“削谱”,会在家里臭了一万年,被认为是对祖先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