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什么印度面对中国疫情如此恐慌?-上观)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印度作为中国邻国和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防疫出入境管理措施,如撤离华侨、减少航班、加强中国游客入境审查、限制签证发放、组织专家团队研究等。
根据印度公共卫生部门的最新报告,除了最早发现的三例新冠肺炎患者外,到目前为止几天没有增加了。
从印度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应该过多地指责印度的做法。
实事求是地说,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密集,经济实力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能够覆盖国家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体系仍在建设中,缺乏中国抗疫的组织和行动能力。
到目前为止,印度各界对1994年9月在古吉拉特邦爆发的肺鼠疫仍有余悸。
当时,近10万人和四分之一的疫区居民在疫情宣布后四天内逃离,包括仍处于鼠疫潜伏期的患者。很快,包括首都新德里在内的各大城市都出现了肺鼠疫患者,并迅速蔓延到全国,严重打击了当年印度的经济发展。
如今,中印之间的人文交流和贸易交流越来越密切,年人数达到100万。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虽然有世卫组织的理性评价和专业建议,但印度政府这次采取了不寻常的应对措施,因为美国率先实施海外华人撤离和禁航引发的非理性恐慌,以及一些西方媒体的渲染炒作及其在印度社交媒体上的传播。
不难想象,作为古吉拉特人,印度总理莫迪的大部分政治生涯都是在家乡度过的。他在这个国家连续执政13年,应该还记得肺鼠疫引发的巨大灾难。
想象一下,如果印度因新冠肺炎输入而传播疫情,很可能会把在很多国家出现的疫情推向更大更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这是中国人不想看到的。
作为举国抗疫的邻国,中国衷心希望印度能安全度过这场危机。
但是印度政府的早期做法能更冷静理性吗?
能不能像日本、韩国、巴基斯坦、柬埔寨一样,在考虑自身安全的同时,主动从政府到民间向中国伸出援助之手,而不是在疫情初期匆忙发布官方通知,禁止向中国出口口罩、防护服甚至棉花等原材料,迅速禁止方便快捷的电子签证?
这些措施在中国舆论领域掀起了波澜,影响了印度近年来在中国民间日益改善的形象。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国文化骨子里相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任何国家对中国的理解、支持和援助都是及时的帮助,这将让中国人民铭记在心,转化为促进双边关系可持续发展、稳步前进的强大动力。
在过去2000中印交往中,99%以上的时间相处融洽,不到1%的时间处于敌对状态。今年是中印建交70周年“人文交流年”,双方共同宣布举办70场庆祝活动。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印关系走出了洞朗对抗的阴影,两国领导人在武汉和金奈举行了两次非正式会议,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里程碑。
双方同意发展更密切的伙伴关系,都同意培养良好的战略互信,寻求尊重和理解是促进两国关系发展的基础。
中国和印度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也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10亿人口的国家。我还记得莫迪总理多次表示,两国文明的智慧可以启发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
如今,面对影响人类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印度有理由与中国携手应对,相互支持,更加冷静理性地评估疫情,了解中国抗击疫情的努力。
莫迪总理致信习近平主席,他将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帮助中国战胜疫情。印度政府还调整修订了疫情防护用品出口政策,允许出口医用外科口罩和手套。
这让人想起了2003年非典时期的印度。
在当年4月非典肆虐之际,印度时任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率团访华,不仅代表印度军方捐赠抗疫物资,还公开批评西方媒体的不实之词,得到中国高度赞赏,也为后续中印两国两军关系发展增添了满满的正能量。
回忆过去还不远,知来者可追,期待印度下一步做出更理性、更智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