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说到君臣相知的典范,很多人会联系三国时期的刘备和诸葛亮。对于刘备和诸葛亮来说,君臣相知相信已经成为历史上的故事。三国后,唐初的李世民和魏征也有类似的君臣关系。而且,《旧唐书》·《魏征传》记载了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以铜为镜,能正衣冠, 以史为镜,能知兴替,以人为镜,能明得失。然而,魏征死后,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砸毁魏征墓碑?为什么会这样?
一
首先,据史料记载,魏征(580-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下曲阳(现晋州市)。玄武门变更后,原本属于李建成王子的魏征,不仅被李世民赦免,还被后者信任和重用。魏征直言不讳地协助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后人称之为大业“一代名相”。贞观十七年(643年),63岁的魏征病逝,唐太宗李世民十分伤心,废朝五天。在此基础上,唐朝追赠魏征为司空、相州都督。“文贞”。
二
然而,不久之后,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终止将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并将魏征进入黄土“推倒碑石”“磨灭碑文”的侮辱。皇帝唐太宗不仅下令砸毁魏征墓碑,还下令的墓碑,还下令终止将衡山公主许可给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可以说,他对魏征非常生气和愤怒。所以,问题来了,魏征当时去世了,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这么生气?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新唐书》给出了原因:“郑尝推荐杜正伦、侯君集才为宰相,正伦以罪废,君集坐反击,纤人指阿党;楚遂良也是历史学家。”
三
具体来说,两件事促使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砸毁魏征墓碑。“魏征推荐的人犯了错误”,二是“魏征把生前劝诫的材料交给了史官”。其中,魏征推荐的侯君集和杜正伦都与王子李承乾有关,即涉及李世民的储君问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位继承人可以说是皇帝的禁忌。一旦大臣参与其中,往往不会有好的结果。例如,在三国时期,取得巨大成就的鲁迅因涉及王位继承人而被孙权指责,最终因愤怒而死亡。
四
最后,第二件事也违反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逆鳞。对唐太宗李世民来说,由于玄武门的污点,他非常重视自己的声誉,想塑造明君的形象,这也是他虚心接受建议的重要原因。然而,魏征把生前劝诫的材料交给了史官楚遂良,这被怀疑揭露了李世民的老底。如果劝诫的材料有什么负面的东西,显然不利于唐太宗圣明君主形象的塑造。在这两件事的影响下,唐太宗李世民终于爆发了脾气,下令砸魏征墓碑。然而,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亲征高句丽后,怀念魏征,重新为魏征树立了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