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颗小行星正式命名:吴汝康星
为了纪念曾复原“北京人”不久前,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10年8月7日发现的古代人类学创始人吴汝康,国际编号为317452号的小行星,已获批命名“吴汝康星” 。命名仪式将于下周一在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举行。
吴汝康 图片@中科院之声
谁来命名小行星?
北京天文馆名誉馆长、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委员朱进介绍,小行星的命名首先需要发现者对小行星的命名提出建议 ,包括小行星的永久编号和暂定编号,小行星的发现者和发现时间,准备起的名字以及对提名的简要说明。
一旦命名获得批准,这些信息将发布在小行星通报上。“原则上,小行星的命名应该表达发现者的意志,发现者有更大的自由空间来命名他们发现的小行星。”
朱进说,小行星最早是以女神的名字命名的。后来,小行星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名字。当女神的名字不够时,它开始放宽使用男神的名字。后来,它逐渐成为一个更广泛的命名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小行星的命名权只有10年的有效期,“也就是说,发现者必须在10年内给他发现的小行星起名字,否则命名权可能会交给别人。”
新华社 李响 摄
小行星命名的要求是什么?
朱进介绍,目前,对小行星的命名要求是非常开放的,但依旧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首先,发现者提出的命名不能太长,不能超过16个英文字符。第二,命名最好是一个单词。它不一定是英语的,但它应该在某种语言中发音。第三,命名不能具有攻击性,也不能让某些人感到不舒服。第四,不要太接近现有的小行星名称或现有的卫星名称。
此外,涉及政治和军事的事件或人物必须在事件发生100年或人物死亡100年后才能命名为小行星。不能涉及明显的商业性。对于不同类型的特殊小行星,有各种特殊的命名要求。
有多少小行星被命名?
朱进介绍说,在早期阶段,对每个发现者一次提名多少颗小行星没有限制。然而,随着望远镜巡逻技术的不断发展,显然不可能每月发现大量的小行星。有些人认为并不是每颗小行星都需要命名。
因此,近年来,小行星的命名有了新的规则:对于每个发现者或每个发现小组,每两个月只能提出两颗小行星的命名建议 。在这种情况下,发现大量小行星的大型巡逻项目发现的绝大多数小行星在10年有效期内无法被发现项目组命名。
截至2020年6月15日,小行星永久编号已经按顺序排到了546077号,其中已经被命名的小行星是22129颗,“也就是说,只有4%符合命名条件的小行星被命名 。”
已被命名的“中国星”
以人名命名:
杨振宁星、李正道星、吴建雄星、钱学森星、钱三强星、钱伟长星、王干昌星、陈景润星、朱可真星、郭永怀星、李佩星、南仁东星、袁隆平星、屠呦呦星、丰子恺星、巴金星、金庸星、陈嘉庚星、张衡星、祖冲星、郭守敬星、沈括星、林则徐星、黄家驹星、周杰伦星、林青霞星、徐克星、姚贝娜星等
以地名命名:
北京、广东、香港、澳门、台湾、河南、上海、西藏、扬州、广州、深圳、延安、黄山、喜马拉雅、敦煌、河源、南阳、紫金山、凉山 西昌星等
以单位命名:
希望工程星、国科大星、南京大学星、北师大星、光荣事业星、中国科学院星、自然科学基金星等
这些小行星以他们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