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在方庄村人的印象中,方洋洋总是穿着旧衣服,在家里四处走动。她的口袋里装满了零食、水果、瓜子和糖……她蹲在石头边吃瓜子,坐在木墩上,看着村民们来来去去。
洋洋爱笑,遇见相识的人,她会甜甜地叫,“伯伯”“婶婶”。
但她似乎没有好朋友。她偶尔会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玩,分享口袋里的糖果。她白皙、精致、高挑。村民们非常喜欢她。
离20岁生日还有26天,杨洋结婚了。她穿着白色婚纱和喜气洋洋的红色夹克,在全村人的注意下离开了方庄。
从那以后,村民们很少见到她,也很少想到她——如果不是三年后深夜传来的死讯。
初冬的雾气笼罩着整个方庄村,显得悲伤而孤独。方洋洋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洋洋照片。澎湃新闻记者 沈文迪 图
【一】
方洋洋出生时,父亲方天木已46岁,母亲,杨兰也32岁,智力二级残疾。
那是1997年1月12日,在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方庄村,贫困家庭负担不起住院费。他们邀请他们的接生婆去他们的土坯房,在那里他们去世了。
方家庭院。 澎湃新闻记者 沈文迪 图
方天木的侄子谢树山取名,“因为母亲姓杨,所以取了个谐音,洋洋。好听上口。”
其实,洋洋的母亲是不是叫杨兰,外人不得而知。方天木的弟弟方天豹说,这个智力“有点问题”嫂子是自己从外面出来的“捡”回来的。
杨兰的残疾证明。澎湃新闻记者 沈文迪 图
65岁的方天豹很瘦,穿着宽大的外套和帽子。他说,30多岁时,他出去工作,去过北方的许多地方。当他经过石家庄火车站时,他看到一个女人在角落里(注:方言,手指蜷缩)。
他回忆道,问,那个女人说她叫杨兰,饿了。方天豹给她买了食物,杨兰跟着他回到了山东的家乡。
方庄村村民刘福贵(笔名)曾问杨兰来自哪里。她说它来自四川。但口音不同,显然是北方口音。他还听说杨兰曾经找过别人,生过孩子,但没有人来找她,方的兄弟也没有去找她的亲戚。
方天豹说,哥哥大自己4岁,老实得“连话都不会说”,他必须先安排他哥哥的婚姻。于是,杨兰成了方天木的妻子,方天豹至今独身。
早年,杨兰还可以和人交流,下地拔草捡菜。“比如我们拉玉米玉米时,我们过去用牛车或拖拉机。杨兰骑着脚踏三轮回家。她做了所有的工作。”但刘富贵说,杨兰做不到太细致的工作,连衣服都洗不干净,家务就是“扫地倒垃圾,每天给自己蒸馒头”。
杨洋出生后,杨兰也会抱着喂奶,但大多数时候,她的祖父都带着它。方天木在家种地,冬天闲着的时候打扑克麻将,杨洋站在一边看;方天豹出去工作,把钱寄回庭生活紧张。
合影中,一头花白的爷爷抱着洋洋坐在板凳上,杨兰站在一旁,眼神飘忽。
杨洋和爷爷、妈妈合影 。澎湃新闻记者 沈文迪 图
母女俩有类似的大眼睛,但杨兰的肤色更黑。与喜欢笑的洋洋相比,这个圆脸有点富有的女人看起来很迟钝。
许多年前,杨洋的表弟谢树雷从北京当兵回来,带来了一台相机。给叔叔和家人拍照时,杨洋有点害怕,躲在房间里哭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她的母亲杨兰拥抱了她,下了唯一一张母女合影。
在这张褪色的照片中,留着短发的杨兰露出了罕见的微笑。
杨兰和杨洋合影。澎湃新闻记者 沈文迪 翻拍
方家描述说杨兰和孩子不是很亲近,但是杨洋六七岁的时候,她也会带着孩子上街,口袋里装着水果和瓜子。
与方家交朋友的邻居方耀尤(化名)说,方天木因为年纪大了,非常爱女儿,从来没有给她吃过,把女儿养得白白胖胖。
可方天木从不给洋洋买衣服。“他要么没钱,要么不给她买,我有时会去她家说她爸爸,‘给孩子买些衣服穿’,他不听。”方耀尤说,杨兰和杨洋的衣服都是村民家里剩下的,没有,给他们穿。
上学的时候,杨洋在附近的小学学习。方天豹说,虽然只有两英里,但方天木每天都接孩子。他在家的时候就去了,他的兄弟们从来不让孩子一个人走。
但洋洋的成绩跟不上,三年级就辍学了。“当时谁去帮孩子做作业啊,我哥种地,我出去打工。”方天豹说,家里从来没有买过玩具,杨洋小时候唯一的娱乐就是在家门口闲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