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春运妈妈
这是一次11年的搜索。2010年1月30日,全国进入春节旅游高峰的第一天。新华社记者周科在南昌火车站广场拍摄了这样一张照片:一位年轻的母亲背着一个巨大的袋子弯曲了她的身体,手里的背包看着地板,但右臂上的婴儿干净而温暖。年轻的母亲抬起头来,脸红润,大眼睛坚定而有力。
就在那天,这张名为《孩子,妈妈带你回家》的照片被新华社摄影部编辑流泪编发。当晚春运高峰的大量照片直接击中了人们的心,并被数百家网站和报纸选中。
2011年,该照片获得年度中国新闻摄影金奖和第21届中国新闻奖。
“一张震撼人心却又发人深省的照片!”
“肩上扛着生活,怀里抱着希望。”
“当妈妈看不到这样的照片时,她忍不住哭了。”
……
在过去的11年里,这张照片一直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上传播,并被主要媒体引用和转发“春运表情”。每到春节旅游高峰,人们都会想到这位中国母亲;每到母亲节,网民们都会发布这张照片来赞美母爱。
在过去的11年里,许多询问和反馈让记者后悔了“没有留下母亲的联系方式”。周科多网友和关注者不断发送的相关信息中,周科也开始了漫长的搜索。
随着信息的一点一点拼凑,照片一个个对比。前不久,母亲的轮廓越来越清晰:巴木玉布木,32岁,彝族。
“那张照片是我带二女儿回家的时候。”巴木玉布木说。不幸的是,第二个女儿回家后不到半年就因病去世了。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出去工作过。2011年,她的第三个孩子在出生后10天去世。
2021年春节前夕,周科围坐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瓦岩乡桃园村。随着跳动的火焰,他终于结束了搜索,遇到了11年前镜头里的年轻母亲。
“一次吵闹车站的陌生偶遇,到了几千英里外的重逢,苦苦寻找了一个11年不说话的陌生人。”周科感慨地说,这几年他带着相机走过了更多陌生的城市,然而,这位曾经出现在自己镜头里的陌生人却成了11年的牵挂。
“住在不漏雨的房子里是我童年的梦想”
当她看到巴木玉布木时,她笑得很灿烂,看不到岁月的沧桑。就像11年前的照片一样,她卷起头发,背着孩子迎面走来。除了稍微瘦一点,她仍然是明亮的眼睛。
1月21日,新华社记者周科(左)与巴木玉布木合影。李思佳的照片
在她身后,是新建的新房子,钢筋混凝土结构,结实的板门窗。“住在这个大雨漏不进去,寒风吹不进来的房子里,小时候梦想着。”曾在土坯房住了30年的巴木玉布木,童年的家在半山腰,婚后的家在山脚下,变成了海拔,不变的是土坯房。
住在新房子里,巴木玉布偶尔会做噩梦:害怕孩子们醒来,更担心房子倒塌。
曾经,每到雨季,屋外下大雨,巴木玉布木的土坯房里都是小雨。雨落在地上并不重要,但它经常滴在床上弄湿被子,全家人都睡不着。把脸盆放在床上接雨,一个不够,另一个,不能用桶……
巴木玉布木回忆说,当时家里没有电。在黑暗的夜晚,这对夫妇在家里摸了摸,找到了漏水的地方来接雨。整晚,我抱着睡着的孩子,盼着黎明。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屋顶上的瓦片被翻弄了多少次,雨中不眠之夜又过了多少次。
在未拆除的老房子之前,记者推开了几扇由木板组成的门,简单的木床,补充了床上用品。从柜子里翻出几件黑色的彝族察尔瓦(披衫),巴木玉布木说,“白天穿衣服,晚上穿被子。”她说她偶尔去集镇买衣服,一件2元,一件5元,但家里很少买,“更多的是别人穿旧衣服不想捡回来。”
十年前,位于全国“三区三州”桃园村是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苦日子不是巴木玉布木。
从她家门口望去,村庄周围的山梁和梯田清晰可见,山上的草枯叶黄。远处,大石山高耸入云,根本看不到外面的世界。
“不出去工作,光靠几亩地吃饱就好。”桃园村第一书记刘健说,“村里土地贫瘠,很多还悬在半山腰上,播种一颗种子可能长不出一粒粮食。如果遇到洪水和干旱,一年的收获就会消失。”
巴木玉布木家族有6亩旱地。他们的祖先主要种植玉米、荞麦和土豆。他们的年收成几乎不能让家人填饱肚子。我想在镇上买米饭,但我家根本没有钱。2007年,我的大女儿出生了。巴木玉布木偶尔会用省下来的零钱买几斤大米,和玉米粉混在一起,给女儿“加餐”长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