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太空宅男"装WiFi
6月17日下午15时54分,神舟12号与天河核心舱完成了自主快速交会对接。18时48分,宇航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进入核心舱。
航天员进入空间站后首先要做什么?今天早上有哪些工作安排?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空间站任务总师孙军表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后,首先要做的是设置电解氧档,安装水箱,解决一些与基本生活有关的工作。此外,他们还整理睡眠区。
此外,航天员组还将进入货运飞船,将货运飞船的一些物品运到核心舱安装。WiFi该设备已被带到太空,航天员组计划于18日上午安装。
孙军介绍,我们的天网和地网是一体的。WiFi之后,宇航员可以与地面人员,甚至他们的家人顺利沟通和视频通话。
WiFi覆盖:全屋智能家居
天地通话:还能和家人说话:“私聊”
为了改善航天员的太空生活“舒适度”,中国设计师为宇航员预留了相对充足的生活环境。舱内活动空间从天宫一号15立方米提升到全站110立方米,简直是从“筒子间”搬进了“大平层”。
随着中国无线通信和物联网技术在过去10年中的不断飞跃,设计师们不断升级以往的整体设计方案,采用新的信息技术,使中国空间站“移动WiFi”,并创造了智能家居生活空间。
在中国空间站,设计师为每个宇航员准备了一个手持终端,宇航员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通过APP调整室内照明环境、睡眠模式、工作模式、运动模式……舱内不同的灯光可以调节宇航员的情绪,避免长期处于单调的环境中带来的不适。
设计师们只体验了舱内的照明环境和温度环境,反复验证和调整,尽可能让长在太空的宇航员尽可能舒适地生活。
在以往的载人航天活动中,天地通话是“传统项目”。在中国空间站的运行中,设计师将为宇航员预留一个私人语音通道,宇航员可以在这里打电话给家人“说悄悄话”,分享你在太空生活的心情。
通常,宇航员带着骨传导耳机,舱内WiFi它们可以方便地在站立的各个舱段相互交谈,也可以在任何地方与地面交谈。
功能分区:保证“私密性”“便利性”
基于中国空间站“人性化”生活区和工作区分别设置了设计理念。生活区有独立的睡眠区、卫生区、锻炼区、太空厨房和用餐区。考虑到设计的隐私和便利性,大大提高了宇航员的太空生活质量。
航天员也可以在太空中实现“睡觉自由”,享受独立的睡眠区,确保睡眠不受干扰。尽管还是要把自己放在一边“装进睡袋”,但已经实现了从“站睡”到“躺睡”的变革了。独立的睡眠区可以让宇航员更放松,享受相对高质量的睡眠,让他们的空间工作和生活更多“元气满满”。
虽然宇航员不能享受和地球上一样的淋浴和洗澡,但每个人都可以在一起“包裹淋浴间”里面,拿着喷枪,把自己擦干净,最大限度地解决个人卫生问题。
验证再生保护技术 这次我们要“吃螃蟹”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为了长期经济运行,空间站应尽可能实现站内物流的回收。对于再生保护技术,我们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在早期阶段,如天宫1,我们也试图模拟一些空间条件来验证技术,但再生保护技术是关键,它是在长期失重环境中可靠运行的技术,必须有人参与才能真正验证,如果需要调整轨道参数,更换消耗品需要人们直接完成。他们是第一个完成这项任务的人。
杨利伟:这个“家”太大了,太羡慕他们了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立伟在三名宇航员成功进入中国空间站后,接受了新华社的采访。
杨立伟说,他很高兴看到战友们在发射场出去。他很高兴宇航员们顺利进入太空,尤其是核心舱,以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就。
作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这项任务的成功让杨立伟感慨万千。他还开玩笑说,这个“家”太大了,我羡慕他的战友能入驻其中:“刚才和很多同事开玩笑,太羡慕他们了。进去后,这个家太大了。”
杨立伟说,这也反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自2003年飞行任务以来,中国航天已经从第一步和第二步迈向第三步,“我们空间站的建设不是拉开序幕,而是已经进入建设阶段,现在正处于验证阶段。”
杨利伟还提到,他也关注网民对空间站设施的关注“三室一厅”调侃,未来两个实验舱发射后,空间站的规模会更大。
杨利伟接受了新华社的采访
至于三名宇航员进入空间站后的下一步安排,杨立伟表示,宇航员下一步将做大量工作,科学实验可能会一一展示给大家,不仅有实验,还有出舱。
“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的整个航天发展正在从一个伟大的航天国家向一个强大的航天国家迈进。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不仅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所有的宇航员,特别是宇航员,努力建设我们的空间站,以更好的成就回报全国人民的关心和爱。”他总结道。
(原标题:航天员今天做什么?Wi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