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刑法执行制度中,减刑假释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法律对此也具有非常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减刑假释程序方面,我国法律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也缺乏对减刑假释程序诉讼化的认识。接下来要探索小编将进一步分析减刑假释程序的相关内容,希望帮助大家理解这方面的知识。
一、减刑 假释程序是怎样的
(一)减刑的程序
1、对于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的减刑,执行机关应当提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监狱管理机关审核同意的监狱减刑建议书;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包括减为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罪犯的减刑,执行机关应当提出减刑建议书;被宣告缓刑的罪犯,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确有重大立功表现,需要予以减刑,并相应缩短缓刑考验期限的,应当由社区矫正机构与提出书面意见,由中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对于公安机关看守所监管的罪犯的减刑,由罪犯所在的看守所提出意见,并由中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
2、人民法院受理减刑案件,应当审查执行机关移送的材料是否包括下列内容:
(1)减刑建议书;
(2)终审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历次减刑裁定书的复制件;
(3)罪犯确有悔改或者立功、重大立功表现的具体事实的书面证明材料;
(4)罪犯评审鉴定表、奖惩审批表等。经审查,如果上述材料齐备的,应当收案;材料不齐备的,应当通知提请减刑的执行机关补送。
3、人民法院审理减刑案件,应当依法组成合议庭。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减刑建议书起1个月内审理完毕作出裁定;对于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包括减为有期徒刑)的减刑案件,由于案件复杂或者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1个月。
4、减刑的裁定,应当及时送达执行机关、同级人民检察院以及罪犯本人。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的减刑裁定不当,应当在收到裁定书副本后2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纠正意见。人民法院收到书面纠正意见后,应当重新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并在1个月内作出最终裁定。
(二)假释的程序
1、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2、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
3、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十年。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二、减刑假释程序诉讼化的重要意义
(一) 保证减刑、假释的正确执行
减刑、假释程序诉讼化对于保证减刑、假释的正确执行,实现刑事诉讼目的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刑事诉讼从立案到审判的各种程序,无罪的人被过滤掉,有罪的人被判处刑罚而进入执行环节。执行作为刑事诉讼的最后一个程序,是刑罚权得以实现的关键程序。刑罚的目的在于报应与预防的统一,[1]无论刑罚的报应目的还是预防目的,均有赖于执行而实现。如果刑罚不能得到正确执行,罪犯得不到有效的惩罚与改造,那么侦查、起诉、审判等工作就会前功尽弃,就会破坏刑事诉讼的效果,影响诉讼目的的实现。减刑、假释是刑罚执行变更的两种主要形式,其中减刑是对原生效裁判刑罚的改变,假释是对刑罚执行方式的改变,两种变更方式对服刑的罪犯的合法权益影响巨大,对犯罪被害人心理影响甚重,社会关注度高,理应通过合理公正的程序进行。减刑假释的诉讼化,有利于纠正各种影响和破坏减刑假释的违法情况,确保刑事诉讼任务的实现,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二) 促进严格执法
减刑、假释程序诉讼化对于促进刑罚执行机关严格执法,提高执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推进,公民对于刑事执法能力的要求更高。但是刑罚执行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以钱抵刑”、徇私舞弊等发生在减刑假释环节的司法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对罪犯改造质量不高,在押人员犯罪或走上社会后又重新犯罪的不少。这些都给刑罚执行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对减刑、假释实现诉讼化,就是检察权对刑罚执行变更权的制衡,从而防止刑罚执行机关滥用减刑、假释造成权力过度膨胀形成专断和腐败。因此,加强减刑、假释检察监督,建立发现违法、纠正违法和预防违法的机制,有利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促进监管机关公平、公正、文明执法。
(三) 保障刑罚执行力
减刑、假释的程序诉讼化对于保障刑罚执行力,树立司法权威具有重要意义。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具有强制性、稳定性的特点,表现为终局裁判的执行力。这是国家赋予审判权以专属性和独立自主性,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必然结果。刑事裁判是国家刑罚权的核心,生效后必须依法执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就会影响司法的公信力,损害司法权威和司法公正。刑罚执行力不仅约束罪犯,而且约束法院和执行机关。检察机关通过对减刑、假释提起公诉,贯彻法治原则,监督罪犯、法院和执行机关不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变更裁判的内容,这对于树立司法权威,建设法治社会是一道有力的保障。
综上所述,通过对减刑假释程序的相关知识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从而增强了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在实际生活中,减刑假释的裁定程序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行政审批,而应朝着诉讼化程序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此方面的认识也至关重要。此外,为了更好地了解减刑假释程序的讯息,人们也可以进一步向要探索进行一定的咨询,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到减刑假释程序的法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