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历史上有两位被称为孝庄皇后的皇后。一是明英宗皇后钱氏,称孝庄钱皇后;二是清太宗妃子,博尔济吉特,康熙朝追尊皇后,称孝庄文皇后。孝庄文皇后(1613年3月28日至1688年),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也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次女。清太宗爱新觉罗·孝端文皇后的侄女皇太极妃,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生母。是历史上名的女政治家,一生培育,辅助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此外,这位三代皇帝背后的女人——孝庄皇后的情史是什么?多尔衮和孝庄真的有情吗?历史上孝庄皇后嫁给多尔根了吗?
孝庄是蒙古显赫的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二女儿,13岁时成为34岁的皇太极新娘。
孝庄凭借自己的智慧,笼络了各方势力,在皇太极死后,让自己唯一的儿子福临登上了皇位。
孝庄失去爱子后,协助幼孙康熙继承大业,开创盛世,努力工作,尽力而为。
这是清初三代皇帝背后的一个女人孝庄。
说到孝庄的事迹,野史和正史都有很多记载和传说,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她的许多传奇故事也令人困惑,比如她是否爱上了多尔根,她是否曾经被称为玉儿,她是否在尊为太后时嫁给了多尔根等等……
无论如何,根据史料记载,后人剥去了历史的迷雾,依然能清楚地看到她的伟大、隐忍、大胆和正义。
庄妃奇梦诞生后,福临诞生
皇太极称帝前,生有五位皇子:长子豪格,公元1609年生,封肃亲王,其母是继妃海西女真乌拉部的乌拉纳喇氏。公元1611年出生的次子洛格,11岁去世。公元1611年出生的三子格博览会,7岁去世。公元1627年出生的四子叶布舒,封铺国公,其母是妾颜札氏。五子硕塞,公元1629年出生,封承泽裕亲王,其母是海西女真叶赫部叶赫纳喇氏。五宫后妃都没有孩子,从公元1628年到公元1637年中间,九年没有王子出生,只有八位皇女出生。皇帝、后妃甚至整个宫廷都期待着天赐麟儿。
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七月八日,东宫大福晋海兰珠生下一子,皇八子的诞生,让年已45岁的皇太极兴奋不已。这一年,他连得三位皇子,唯独皇八子是有名号的皇妃所生。遗憾的是好景不长,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正月二十八日,皇八子患天花夭折。
永福宫庄妃怀孕11个月,超过预产期。她首先有三个女人,当然,她渴望生下一个王子。八个儿子的死实际上增加了对她的压力。生下一个王子不仅可以安慰皇帝内心的痛苦,而且可以弥补八个儿子的死带来的三个侄子的缺点。
皇八子去世的第三天,正月三十日晚上八点左右,皇九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出生了。
小福林的哭声划破了笼罩在盛京宫殿上空的乌云。人们跑去告诉对方,脸上露出安慰的微笑。皇太极应该欣赏他的圣明:以永福命名西宫。庄妃真是一颗幸运星。这颗幸运星再次照亮了他的心,让整个宫殿感受到了幸福的到来。因此,它被命名为福林,为皇九子。
传说福临诞生前夕,庄妃梦见一个神人抱着一个男孩给了她,说:这是统一世界的主人。庄妃接过孩子,把孩子放在膝盖上,那个人就不见了。所有这些,无非是制造舆论,让世界人民承认,皇九子不是凡人,而是真龙天子。
孝庄嫁给多尔根?捕风捉影的太后下嫁
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十一月,多尔衮擅改“皇叔父摄政王”为“皇父摄政王”,这也是孝庄太后下嫁传说出现的源头。摄政王而又冠以皇父,中国古代历朝无此先例,一时“民间议论纷起”。人们由皇“父”联想到皇“母”,皇“父”是摄政王,皇“母”是孝庄太后,猜测想必是摄政王与孝庄太后成婚了。
孝庄秘史
前辈学者孟森先生在《太后下嫁考实》一文中讲述了这种情况。他说:清朝虽然不敢说朝廷说的话,但说清朝太后下嫁给政王,没有南北,没有老幼,没有男女,所有爱讲故事的老传说者都说不出来。
孟森先生认为,皇父的名字,就像古代的尚父和仲父,是皇帝对臣下的尊称,不能指皇后结婚的证据。例如,周文王称吕望(姜子牙)为尚父,称之为可尊尚的父母。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意思是事如父。总之,尚父和仲父的名字并不是真的成为父亲,而是国君对辛勤劳动的重要官员的尊称。多尔根被称为皇父。
从事抗清斗争的张煌言写的《太后下嫁说》最早出自太后下嫁诗。
据史书记载,慈宁宫建于清朝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孝庄太后今年才搬进来,42岁。如果你在慈宁宫结婚,你必须在顺治十年后。但是多尔根在顺治七年十二月去世了。皇太后嫁给谁?
春官昨进新仪注,意思是礼部结婚的礼仪程序,后来演绎成草案太后下嫁仪注的礼部尚书就是钱谦益。到目前为止,礼部还没有任何太后下嫁的新仪注。钱谦益曾做过南明弘光小朝廷的礼部尚书。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钱谦益降清,明年5月被清廷任命为礼部侍郎,担任秘书院事务,充当史馆副总裁。六月,以病退休。当顺治五年冬多尔根称皇父摄政王时,钱谦益早已回到原籍,说他以礼部尚书领衔演奏太后大婚,实在是子虚无有。
张的诗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是南明清对抗在文学领域的延伸。说到历史,没有事实依据,任何评论都是极其不可取和不可信的。
帮助儿子削弱议政王会议的权力
正月十二日,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即摄政王多尔根死亡一个多月后,福临举行了亲政仪式。顺治帝亲政时14岁,少年天子,难以肩负起治理这么大一个国家的重任。引导和协助他的责任首先落在孝庄太后身上。顺治必须在会议前后或遇到问题时咨询母亲,重要的奏折也必须批准母亲阅读。朝廷上下就需要皇太后协助皇帝掌管朝政达成共识。为方便皇太后过问国事,特将内三院衙署移送紫禁城。此时内三院大学士有范文程、刚林、宁完我、冯泉、洪承类等。
孝庄文皇后
当时,战争仍在进行中。要巩固北方,统一南方,我们必须依靠八旗强队。国王要么领一面旗帜,要么领一些牛记录。他们是满族、蒙古族和汉族军队。人数多的人数达到数万,人数少的人数达到数千。他们在战场上做出了贡献,在法庭上有权利。皇帝在亲政后必须依靠他们,因此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相对较大,管理范围较广。有时他甚至不关注年轻的皇帝,顺治皇帝的命令也被否决。
顺治八年二月初五,议政王大臣等议处罗什、博尔惠等五人罪,其中罗什、博尔惠死亡,没有家庭,其他三人开除家庭为人民。顺治皇帝认为处理太多,要求国王重新讨论罗什和博尔惠是否可以避免死亡,但国王不同意,皇帝不得不服从人民的意见。
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的皇帝不可避免地会感到不安,并不时地生气。此时,他的母亲和女王帮助他解决了这个问题。首先,建议皇帝有耐心,做出适当的妥协和让步,以获得国王对皇帝的支持。与此同时,皇后还帮助皇帝计划削弱议政王会议权力的措施。
当皇太极还活着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问题,王权太大,与汗(皇帝)的权力发生了冲突。通过不断调整和扩大议政王公和议政大臣的数量,有效削弱了王权。皇太后利用历史经验帮助顺治改变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人员组成,增加其配额。
仅顺治八至十二年就任命了30多名议政大臣。这有利于集思广益,改变个人独断专行、操纵议政大臣会议的局面。
冷静掌舵江南战局
顺治16年6月(公元1659年),南明重要将领郑成功率军北征,23日攻占镇江,26日入围江宁(今南京)。消息传来,立刻震惊了,吓坏了人。
顺治皇帝看到奏报时惊慌失措。如果江宁失守,东南财富很难保存,北京将受到严重威胁。在关键时刻,他去见母亲后,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放弃北京,迁往首都,率众返回盛京。孝庄太后坚决不允许。清朝的目标是统一全中国,不仅北京不能丢,而且以北京为中心向南发展。她斥责顺治,指出这是丢弃祖先事业的懦弱行为,相当于把祖先辛辛苦苦打下的世界让给敌人。
孝庄皇后 孝庄皇太后 孝庄太后
在接受了母亲的训诫后,年轻的皇帝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召开了王公大臣会议,宣布将领导军队亲征。王大臣不同意,认为皇帝最好坐在首都。皇太后也试图劝阻她,指出这是一种轻率和鲁莽的冒险行为,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波动。最好试着调动士兵和将军来消灭入侵的敌人。
7月8日、7月15日、7月17日,皇帝先后派出四支军队组成征压大军,直接驱赶江宁。8月1日,好消息传来,江宁之围已经解决。在关键时刻,皇太后掌舵少年天子,把握方向,做出正确决策,把局势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