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许多刑罚,如凌迟处死、腰斩、杖刑、流放、充军等。让我们谈谈流放和充军。这种惩罚可能不比杀头轻。
网络配图
流放就是把犯罪分子从故土放逐到偏远荒野。在医疗交通条件不发达的古代,去烟雾弥漫的地方无异于死路一条。此外,在安土重迁的中国古代,每个人都希望死后埋在地里,但流放后,这条维持宗族、姓氏和血液的道路无疑被切断。从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好收五骨瘴江的诗中可以看出,韩愈深感绝望,但别忘了韩愈以官身降职到潮州,情况与平民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清朝以前,历代流放犯人多在西南部,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夜郎西然而,明朝以后,流放的地位逐渐被不在五刑之列的充军所取代。原因是明朝初立时边境不稳定,内部州县因战争不断改变行政区域。这种混乱的管理也滋生了奸犯科。因此,朱元璋决定在明朝实行严格的充军制度。
顾名思义,充军就是充军前效力。明朝在北方设立了大量的军事堡垒,如卫所和其他游牧民族南下。因此,此时充军的重点主要是宣大和辽东。洪武二十六年规定,所有被判充军的犯人,在大理寺审查后,将档案交给刑部十三个清官司的陕西司登记册。重新安排后,将100户被送到管理犯人的家庭领取充军。当时,北方的囚犯大多在云南、四川等地充军,而南方的囚犯则交付给当时的北平、大宁、辽东各卫所,然后增加了向极端沿海地区充军的规定。
网络配图
充军在明代甚至比流放还要严重,流放在明代还可以减刑,但充军之法事关国家安全,所以一旦被判充军,就是终身在卫所效力。此外,还有永恒的效力者。乍一看,他们的生活和永远一样,但本质上,永远充军意味着囚犯死后被亲属取代,所以他们一直循环到永远,与国同休。而且朝廷每年都会派御史到边境清军,逢缺必补。有些人甚至已经离开了家,但如果充军名单上的名字还没有被取消,他的空缺将由政府派人来填补他的家庭、里长或靠近村庄的人的空缺。
后来,在明朝嘉靖年间,皇家历史周时亮和胡宗宪感受到了充军的痛苦。他们分别要求嘉靖皇帝同意用银赎减少充军的刑罚,但朱厚荣说:我们怎么能预设这个例子,等待犯罪分子呢?万历两年后,他严中和事中的言论,要求皇帝永远不要充军。然而,万历皇帝不允许。直到最后,他才下令绝户充军人犯,不必逮捕其他人来填补。最初,充军作为流放补充刑法,是次于死刑的惩罚,但结果却成了伤害家人的恶事。此外,充军人员前往卫生中心的衣服和费用由家人负责。即使在明朝亡国后和清朝统计户籍时,这些永远充军的后代仍然存在,最糟糕的刑期是这个人。
到了清代之后流放与充军也渐渐融合为一体,而且由于西北和辽东的统一,清代流放与发配的地点也变得更多了,但也正是因为地点多,所以管理制度也很混乱。乾隆八年,刑事部编辑了《三流道里表》,根据里数和地点安排流放目的地。乾隆三十八年,军事部编辑了《五军道里表》,所有配送者都被列为表格。该地区也成为尚阳堡、宁古塔、齐齐哈尔、黑龙江、乌鲁木齐、巴里坤等地。为了区分明朝,清朝也将充军流放的罪行仅限于罪犯本身,不再伤害家人和邻居。
网络配图
1900年以后,清朝的国家制度和现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当时的清朝zheng政府也在追求新政,刑法就是其中之一。光绪28年,山西巡抚赵尔浔向皇帝写信,要求在各省设立犯罪习惯所,使犯人圈能够得到照顾,产生劳动价值。经刑事部审核后,实施了这一建议,并规定流放和充军者不必前往军前效力。他们可以在分配地的艺术研究所工作。流放2000英里的人工作6年,2500英里的人工作8年,3000英里的人工作10年。然后规定,任何流放和充军期满的人,释放后都可以自谋生计,并可以在当地转入民籍。此后,流放和充军人数急剧减少。
光绪二十九年,刑部奏准将充军从刑律中删除,并将流放改为安置习艺。此后,经过张之洞、刘坤一等人演奏的t恤刑狱折子和西方法律的引入,五刑中的鞭杖逐渐变成罚银,徒流也变成了习艺所的安置。就连死刑中的斩决和斩监侯也变成了绞刑。就在全国刑法体系开始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宣统三年到了,所有的成就都化为乌有,古代刑法中流放和充军的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