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是人类文明生命进化文明发展的源泉,但水火也是无情的。如何预防火灾已成为自古以来人类的共同命题。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人们早已有了防火意识,防火已成为各朝代城市安全的主要命题。几千年来,古人在防火方面也形成了独特的防火文化。
首先,古代防火理论非常早期和完整。第63卦既济卦出现在西周周公的《易经》中,即以火灾为例。相关古籍解释为:水在火上,既济。绅士们用思考来预防。这句话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即使火灾熄灭,消防任务结束,也应提高消防意识。这是中国早期防火思想防患于未然的最早来源。
战国法家代表人韩非子在《韩非子》中·余老指出:一个100英尺高的房间被一个突然的缝隙焚烧。这意味着无论房子有多大,从烟囱裂缝中爆发出来的火星都可以烧毁它。韩非子利用防火的真理,隐喻生活态度,揭示了先秦人对防火重要性的深刻理解。
图:《易经》第63卦既济卦,包含了古人的防火意识
到了汉代,人们已经强调在萌芽状态下消灭灾难。东汉人荀悦申请学习·杂言中说:一是防,二是救,三是戒。先是预防,发而止,行而责。防为上,救为下,戒为下。荀悦的思想已经非常符合现代防火理论。
根据《周礼》,古人对防火的认识从很早就深入人心·天官记载,当年负责宫内火灾安全的宫正,春秋禁止木铎修火。也就是说,在每年容易发生火灾的春秋两季,宫殿都会摇动木铎,提醒大家严格防止火灾:半夜三点,小心蜡烛和寒冬腊月,蜡烛要小心……”
图片:更夫是传承千年的职业,主要职责是提醒居民防火。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除了美学和生活适宜外,防火也是古代设计师在设计中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今天,我们在紫禁城看到了一个专门用于防火的大铜缸。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马头墙不仅是为了美观,而且是为了防止火灾蔓延。
图:漂亮的马头墙是防火的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水和火将被视为无情的自然灾害类别。因此,在建筑中放置厌恶镇火的设计理念随处可见。在北京紫禁城,每个宫殿都有防火的厌恶。例如,太和殿的屋脊两端都有一个对称的龙形物——古代建筑称为正吻或大吻,其设置是为了减少镇火的设计和考虑。
正吻在早期也被称为尾、吻、龙龙尾、龙吻、蚩尾、蚩吻等不同名称。据唐代苏娥的《苏氏演义》记载,汉武帝刘彻修建了白梁殿。由于宫殿火灾频发,一些术士说蚩尾是水的精华,可以辟火。因此,正吻已成为古代大型建筑中不可缺少的设计。
这种厌恶的东西是鱼尾星,是灭火的神。在清朝,可以降火的水龙也被用作防火厌恶的东西。例如,故宫博物院的文渊亭是皇家书籍的地方,防火第一,屋脊的前后两侧雕刻了9条龙。据说大禹在治水时降服了九条龙,乾隆皇帝邀请他们治火。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正吻虽然不能防火,但可以防雷,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防雷装置。其原理是正吻在建筑物的顶部,出头,经常先被雷击,以避免雷引起的火灾。中国建筑设计中的龙吻防火似乎仍有一定的依据。
如果龙吻防雷有一定的科学性,那么在古代有一种防火图(实际上是春宫图),完全出于早期祖先的生殖崇拜、性jiao崇拜了。
古人也注重五行中水克火、火克金的防火文化,所以古建筑的阁匾会门不带钩,阁必有水,鱼、龟等水生动物也成为古建筑设计师的最爱。浙江世界第一藏书楼天一阁。天一是传说中能生水的星宿,是防火的。
对纵火犯和失火犯的处罚,殷商时有殷王法规定: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周代《周礼·夏官·凡国失火,野焚莱,则有刑罚。 春秋战国时期,失火和纵火的概念更加明确,强调对火灾责任人的处罚。《墨子·号令中说:谨慎不敢失火,失火者斩其端;失火者认为乱者车裂;伍人不能,斩;得了,除了。对造成火灾的第一犯,故意纵火的,以谋乱罪处车裂;与纵火犯同伙,知情不报的,也要处死刑,积极举报的可以免死。
到了魏晋,对火灾责任人的处罚有了进一步的规定。·《刑法志》记载,贼烧人积累,盗窃盗窃五件以上,弃市。故意放火烧私人或者政府房屋,盗窃赃物五件以上的,处死罪,弃尸。
十六国时期以后,赵君主石勒在火灾管理方面更加严格。《太平御观》引用《后赵录》,称石勒禁火,百鼓后燃火者鞭100;延火烧一家,砍五个都督。百鼓之后,即晚上起床后;五个都督是指不同地区和行政分工的领导。火灾和纵火的责任已经是行政长官的带制,堪称历史上最严格的消防法。
隋唐以后,中国的防火法规更加规范具体。·《杂律》明确规定,对故意纵火行为要严惩不贷,即使是最轻的也要徒三年,最重的也要绞。看火不救也要治罪:看火不救,要告不告,救不救,减火罪二等。这意味着从这种错误中减少。守卫宫殿、仓库和囚犯不得离开守卫处灭火,违者杖100。
此后,宋、元、明、清代大多是处理火灾责任人的死罪。金熙宗时期,皇统九年(公元1149年),燕京(今北京)发生火灾,连续燃烧9天。最后,243人因火灾和不救火罪而受到惩罚,这是历史上最大的火灾问责事件。
图:石勒手中出台了史上最严格的消防法
安全第一,防火,大家都有责任,需要从身边的细节和小事做起。古人在各方面都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丰富的经验。(夜狼啸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