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之家,如果儿子被设为皇储,母亲一定会喜不自胜,因为从此,母亲可以凭子贵享受财富和荣耀。然而,在南北朝的北魏皇室里,后妃们害怕生下王子,因为按照祖先的规定,一旦儿子被设为王子,她就会死……
网络配图
子贵母死了,残酷无奈
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北方政权。在进入中原之前,鲜卑族首领继承人的立场和立场往往取决于母亲一族的力量。登上王位的不仅仅是皇储本人,还有强大的母亲支持。这种母强子立制度一直持续到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继位。道武帝即位后,积极扩大领土,并于386年成立北魏,三年后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帝。有远见的道武帝意识到,以前的部落制度不再适用,北魏需要建立超越一切的专制君权。在原有的母强子立制度下,母权对皇权的影响是巨大的。为此,道武帝下定决心建立残酷的子贵母死制度,即一旦一个王子被立为储君,储君的母亲就会被赐死。
制度一建立,道武帝就把王子的母亲刘贵人送死了。年轻的王子伤心得哭了。道武帝对他说:我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妇女干预未来的政权,让外戚陷入混乱。你必须继承这种方法。旁边的大臣们也很快附和道:是的,古代圣明的君主也这样做了。
大臣指的是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一事。汉武帝晚年想册立钩弋夫人所生的皇子刘弗陵为继承人,又担心自己死后皇帝年幼,太后容易把持朝政祸乱朝廷。于是,为了皇权的稳固,汉武帝狠心赐死了年轻貌美的钩弋夫人,以绝后患。
这样,作为北魏的祖先制度,已经有了先例的子贵母死制度,历代皇帝都必须遵守这一制度。这让生下王子的妃子们感到痛苦。儿子被设为皇储是件好事,但这意味着他们的死亡已经宣布。
网络配图
出身于尼姑的胡太后
胡太后年轻时曾入佛寺做尼姑。她在佛寺学习佛法,了解许多佛经义理。她的姑姑也是尼姑,经常出入皇宫。北魏宣武帝即位初年,阿姨介绍她入宫宣传佛法。长相漂亮,口齿伶俐的小尼姑,很快就打动了宣武帝。于是宣武帝下诏封她为世妇,留在宫中。她不把子贵母死制度放在眼里,拼命为宣武帝生下一个王子。宣武帝将她生下的王子立为皇储,废除了子贵母死的残酷制度。儿子即位后,胡太后花了很多钱挖石窟,建佛寺,生活奢侈,荒淫无度。她的胡作非直接导致了北魏的分裂。
一立一废,两场悲剧
然而,这种极端的制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
小皇帝的生母被赐死,需要其他女人照顾他。于是,北魏出现了三位皇太后共存的奇怪局面。一个是皇帝的生母。皇帝即位后,母亲将被封为皇太后;另一个是皇帝的养母。因为他们有养育皇帝的恩情,他们也会被封为皇太后;第三个更神奇。根据北魏拓跋的古制,皇帝的妃子需要亲自铸造一个金人。只有铸造成功的人才有资格成为皇后。因此,在前朝成功铸造金人并被选为皇后的人(非皇帝生母)后一朝,自然被尊为皇后。
在这个制度下,后两位皇太后仍然有能力控制皇权。因此,子贵母死制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因为这个制度对每一位皇帝来说都是童年的噩梦,北魏的许多皇帝都想废除它。著名的孝文帝向祖母冯太后求情,因为他不忍杀死他的爱妃林氏,但他没有得到答应。
网络配图
直到北魏第八任皇帝宣武帝元恪在位,他才宣布废除这一制度,因为他相信佛教,不忍心杀人。但善良的宣武帝没想到,他的善良换来了王朝的衰落和灭亡。
宣武帝不忍忍受杀死王子的母亲胡充华。宣武帝死后,即位的孝明帝只有六岁,对世界一无所知。胡太后在朝鲜听政治,独占权力。她不仅在中国建造了土木工程、佛教寺庙和石窟,而且非常喜欢宴会和娱乐,在朝廷掀起了一股奢侈的风来比较财富。与此同时,她还重用了陈,养育了情人,使朝廷变得瘴气。
孝明帝逐渐长大,觉得胡太后的所作所为一定会导致王朝的灭亡,于是想尽办法夺回权力。但胡太后势力深厚,亲信遍布朝野内外,孝明帝根本不是她的对手。后来胡太后竟联合亲信毒死孝明帝,消息传出,天下哗然。大都督尔朱荣趁机兴兵作乱,攻入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将胡太后和她刚刚扶立的三岁皇帝淹死在黄河中,杀2000多名大臣。这就是著名的河阴之变。事件发生后不久,经过170多年的北魏王朝终于耗尽了气数,分为东魏和西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