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农历新年,我们通常会想到秦叔宝、尉迟恭、钟馗、赵公明等。其实三国名将马超、马岱的画像也很流行。
为什么尊马的兄弟是门神?有人说,因为这两兄弟在河北杀死了袁绍将军郭援,类似于张辽在合肥逍遥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成名。这是否有依据且不仔细研究,但马岱勇敢、忠诚、谨慎、谨慎的性格与门上沉默、专门保护房屋的门神武将非常匹配。
马岱,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市)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马超的表弟。早年,他跟随马超与曹操作战,反击陇上,围攻成都和汉中。诸葛亮去世后,他被命令杀死蜀汉著名将领魏燕。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马岱是诸葛亮生前授权去魏延诈骗的,这样他就可以轻易地杀死魏延。问题是蜀汉人太多了。为什么诸葛亮在死前只安排马岱而不是别人杀魏延?我们说马岱天生适合魏延身边的余则成。
魏延作为蜀汉大将,勇敢善战,功勋卓著,深受刘备的重视。刘备赢得汉中之战后,选择魏延守汉中,弃用了很多人看好的义弟张飞。有一次,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清居之欲云?延对说:如果曹操举天下来,请为王拒之;偏偏将十万之众到,请为王吞之。也就是说,如果曹操带着全国各地的兵马进攻,我会为国王抵抗他;如果他派其他人带着10万军兵进攻,我会为国王杀了他! 多么威武霸气!
魏延后来确实在汉中建立了一个值得称赞的防御体系,但他很骄傲,很难相处。诸葛亮计算出,一向高度自视的魏燕在死后不会服从别人的管带,很可能会反对蜀国。所以他一路埋伏:让马超的弟弟马岱带领少数人假装避难魏燕。
后来,正如诸葛亮所料,诸葛亮一死,魏燕就反了。当时,没有人能与之竞争。这时,诸葛亮的奇兵出现了。当魏燕喊道谁敢杀我?时,马岱手起刀落,将魏燕砍在马下。正是马岱的反击意外地杀死了魏燕,避免了蜀汉的内讧。
诸葛丞相为什么只选马岱?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首先,马岱是蜀汉武功高强的将军。恐怕如果廖华、张毅等太弱的将军真的和魏延打架,就很难保证没有问题;强大的姜维、王平等是指挥官或指挥官的将军,不能因为案件而影响整体规划。
其次,姜维、王平、张毅、廖华等都是蜀汉的老人。他们跟随刘备的父子和诸葛丞相,对蜀汉忠诚。聪明的魏延可能不会相信,因为他们中的一个人被骗了。马岱和他的兄弟马超一起投靠刘备。至少从外表上看,马岱的投降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魏延的疑虑和预防心理。当然,马岱更容易成功;此外,马岱当时属于魏延。
第三,由于具体的历史渊源,以马超、马岱为首的马家军基本上是自成一体、相对独立的野战军。与其他军队相比,与蜀汉整个军事体系的瓜葛较少。这样可以避免马岱与蜀汉魏延下属、老部等粉丝的猜疑、摩擦和内耗,减少不稳定因素。毕竟魏延是蜀汉后期首屈一指的战将,功成名,劳苦功高。虽然身体上让他消失了,但消除他的影响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
最后,马岱做事认真细致,性格谨慎不张扬,赢得了诸葛亮的信任。当马岱还是个年轻人第一次随马腾进入许昌时,老江湖马腾和其他诸子都被杀了。只有马岱才能假装逃跑,才能看他谨慎能干,最适合做潜伏。当然,这种性格可能是他从小就经历过西凉马家族的血腥生涯,从一个树大根深的大家庭中逐渐形成的。
此外,在当今国际社会,所谓的双面间谍甚至三面间谍经常出现,这表明潜伏者处于一个特定的高压环境中,通常面临潜伏取软硬手段购买、吸引、分化、分解、欺诈在特定环境中有转化为真正下降的风险。如果马岱无法忍受诱惑或勒索成为真正的下降,然后与魏燕串通表演,蜀汉非常危急,但有以下因素确保马岱永远不会真正下降:
虽然马岱和马超半路归蜀,但前半段在兄弟马超的带领下结盟韩遂、与曹操、投靠张璐、依附刘章的结果,不仅道路越来越窄,而且信用也越来越差。后期,不仅马家破人亡,妻儿分居,甚至投靠往往成为监控使用的不受信任状态。
蜀国的祖先刘备和马氏兄弟的祖先马腾在共同帮助汉朝时建立了历史渊源;虽然蜀汉不是最强大的,但它也是三足鼎立之一。马超死后,马家已经散落在马岱的独生子女身上,再也受不了折腾。看来马岱只是忠诚地与蜀汉的荣辱分享。
魏延一直处于魏蜀斗争的前沿,三国中魏越来越强大也是不争的事实。魏延投降必须选择曹魏,但马超、马岱和曹操复仇(马超的父亲马腾和两兄弟都死在曹操手中),曾经强大的马家族主要被曹操打败,占据基地,所以曹魏是马家族的敌人和敌人,曹魏投降会让马岱愤怒,果断杀死他。
还有,马超在世时吸取教训——紧密“团结中yang对刘氏表示极大的忠诚。当刘备克服心理障碍进入汉中王时,马超带领劝说。临死前,马超哭着说:臣氏门下200人被曹操杀死,只剩下弟弟马岱。当我卑微的宗族让他继承时, (只有从弟岱,作为微宗血食之继)。因此,马岱也死心塌地跟随蜀汉,受到诸葛亮的极大信任。
此外,马氏兄弟在蜀汉是后发先到,有意无意地拉近了与蜀汉皇室的距离。马超的女儿嫁给了安平王刘莉(刘备的第三个儿子)为妃子,所以马岱也是皇室的亲戚。他必须小心谨慎,所以他不会放弃。
我们说:诸葛亮选择了马岱,也是历史选择了马岱,他是假降潜伏者的最佳人选,可以说是魏延身边天生的余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