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姓氏传统经历了几千年的不断演变。家喻户晓的《百姓》已经成为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的启蒙,它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图片来自网络
《百家姓》是中国流传甚广的一部脍炙人口的奇书。据说是北宋初年浙江钱塘(今杭州)一位老儒生写的。百家姓实用性强。中国古代农村地区以家庭自然经济为主体,宗法观念极其重要,因此非常重视姓氏。例如,中国农村姓氏的概念非常强烈,建立家谱和家谱非常普遍。我们非常需要了解我们自己的家庭和姓氏的谱系,以及其他姓氏的谱系。建立或检查家谱和家谱已成为维持家族姓氏的重要社会活动,阅读百家姓可以为此提供便利。
《百姓》原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一位学者编写的一本蒙古书。它把常见的姓氏写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就像一首四字诗,然后被读和记住。因此,它流传至今,影响深远。《百姓》原本收集了411份经典礼品,补充到504个姓氏,其中姓44个,复姓60个。
图片来自网络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之前,姓氏和姓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氏来自母系社会,同一姓氏表示同一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氏大多来自「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
所以,当我们读到的时候「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当时可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炎黄二帝原分为两个部落或部落联盟,一个姓姜,一个姓姬,他们有一个名字,说他们的父权主义和父母制领袖;列山,轩辕。姓氏和姓氏之间有严格的区别,同时使用的情况表明,母权制已经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仍然存在,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逐渐消亡。
图片来自网络
在文字记载中,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公元1125-1210年)25-1210年)。他有一首诗《秋郊》:孩子冬学闹邻居,但据案愚儒自珍。教完村书闭门睡觉,一年四季都不看人。诗下自注:十月,农民被派去上学,叫冬学。读《杂字》《百家姓》之类的,叫村书。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认为,百姓很可能是宋朝以前的基础,而在北宋初年,它是由吴越地区(杭州地区)的一位无名儒生编辑和加工的。一千多年来,《百姓》已经翻印了无数次,有许多版本,包括各种各样的延续百姓和扩大百姓。在不同时期,它被许多人删除和修改。
图片来自网络
明清两代都是由zheng政府出面编颁布了新的《明皇千家姓》和《皇家百家姓》,试图取代赵宋的《百家姓》,但结果都是徒劳的。明初,由官方旨意、翰林院编修吴沈牵头,编成《明皇千姓》。它从当时的朱字开始,从朱奉天运开始,共收入1968个姓氏,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呈现太祖朱元璋。但这本书不能在民间推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留下样本。我们只能从《明文衡》中所载的吴沈《进<千家姓>《表》一文中推知事情的大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