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军叫绿营?
众所周知,绿营是清代常备军队之一,遍布全国,是八旗兵的数倍。但为什么叫绿营呢?如何退出历史舞台?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关闭后,清廷为了弥补八旗兵力的不足 加强全国统治,招降明军,招汉人,组建军队。这种军 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又称绿旗兵,简称绿旗兵 营兵。全国绿营兵总数时有增减,咸丰前约60万, 比八旗兵多三四倍。绿营主要是步兵,分为战士和守兵。 还有马兵(骑兵)和水师。清初,尤其是康熙初,平定三藩之 绿营在之前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代绿营系沿袭明朝,分省建设,其主要任务是镇守地。清朝 统治者将全国划分为十一个战略军事区,每区下辖一至数省,区的最 高军事长官为总督,不设总督区的,由兼领提督的巡抚为最高长官; 省最高军事长官是提督或兼领提督的巡抚;省下是镇,镇长官是 总兵;镇下分协,协会长官为副将;协会设营,营长官为参将、游行 击、都司、守备;营下设汛,洪水的长官是千总,总,外委千总,夕卜 委把总。
绿营兵驻扎在内地各直省,但经制和兵额不同,包括闽广 安徽最多最少。绿营军职以提督为最高,控制总兵以下各级军职 官。各省区绿营,自巡抚、提督、总兵各标以下,归总督节所在 制。巡抚原则上不节制提镇。但在没有总督的省份,巡抚兼任提督 所有省份都可以控制镇协。此外,江苏、湖南、福建、台湾、甘肃、新疆 在贵州等省,巡抚也有控制总兵的权利。总督、巡抚、提督、总兵除统一外 除本标官兵外,还有多个合作伙伴。伊犁等个别省份的八旗驻军将军 将军、成都将军也统辖,控制部分绿营兵。在边区,新疆、蒙古和西部 藏族建立了屯驻制度。地方绿营的基本任务是仔细巡逻,准备征兵。此外,还负责差役、西北兵役、东南海防和边防、驻军、河工、水运、守陵等 任务。
绿营军在制度上有严重的弊端。通常,绿营军实行洪水(指 讯地官兵)驻防制度,其兵力极度分散。绿营军政不分,差操不分, 此外,微薄的工资不足以支持家庭,有些甚至做小生意,从而形成了绿营士兵 钻营狡猾、懒惰、赚钱、漫无纪律、贪生怕死的积累。 营军由兵组成,兵有兵籍,隶属于兵部,世业继承。
绿营军地位低,待遇极差。zheng为了控制军队,政府在全国实施 八旗军成全国军事控制网络,制定了八旗军与绿营交叉驻防的政策 加强了八旗对绿营军的控制。康熙初年,八旗军往往是统治者 对待汉军,打骂辱司空见惯,甚至体罚折磨至死, 因此,八旗军与绿营军的矛盾十分突出。
绿营兵制建立后,经过几次改进,到康熙大帝时已经相当严格了 将不再拥兵自重。兵部直接管理绿营将军,将军不能直接统兵, 战时只临时拨给bu队,而统兵之将多由文官担任,文臣不知兵,以 文制武。虽然绿营兵制很好地防止了武将的专权,但由于将不知兵,兵 遇到战时临时抽调成军,上下不相习,号令不同,各自为战, 败不相救,导致战败如山倒。
康熙也渐渐认识到不重视绿营军的弊端很多,开始逐步地启用一 一些汉人充当重要军职,倡导满汉一体,赋予绿营军更大的自主权, 让他们与八旗军自成一军、独立或平等作战,绿营士兵的作战 战争热情提高,绿营军成为平藩胜利的主力军。只是没有 绿营兵和八旗兵一样多久。
清朝中后期,由于长期没有战争,加上绿营内的腐败, 徇私舞弊,绿营兵的战斗力急剧下降。太平天国起义时,绿营兵 战争一触即溃,其职能逐渐被后起的湘淮军所取代。清廷为 为了节省开支,光绪帝即位后开始大规模撤绿营训练,最后改为 绿营兵在失去常备军的作用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