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案,至今没有实情

2022-11-11 14:55:27 作者:可爱女生
导读:民国第一案,至今没有真相,人潮汹涌的上海火车站,传来三声枪响,时任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应声倒下。1913年3月20日,31岁的宋教仁在国会选举大获全胜后即将北...

人潮汹涌的上海火车站,传来三声枪响,时任百姓党署理理事长宋教仁回声倒下。


1913年3月20日,31岁的宋教仁在国会推举大获全胜后马上北上赴京。假如不出不测,他将成为中国汗青上最年轻的总理。


刚到车站剪票处,宋教仁就被凶徒连开3枪,此中一枪击中关键。


前来送行的黄兴、于右任、廖仲恺等人急遽将宋教仁送往病院救济。


两天后,3月22日破晓,宋教仁不治身亡。


宋教仁遇刺案成为中国近当代史上的一个大案,至今没有定论。


后人读史至此,常将这一变乱视同多米诺骨牌的坍毁,其使本来相互妥协的南北当局走向决裂。乃至有人灰心地以为,民主宪政在中国的试验,就此闭幕,民国刚一创建,就已名不副实。


▲宋教仁(1882-1913)





1



作为这一案件的主角,宋教仁是其时政坛的明星人物。


民国创建后,共和之路存在两种选择,一是接纳美国式的总统及议会共和制,即总统制,二是内阁制,也便是由商讨院占多数的政党选出内阁总理,内阁总理自定内阁成员。


即即是在革命党人内部,也存在着两种制度的不同。


宋教仁是内阁制的铁杆粉丝,他以为,“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更易之,如必欲更易之,必致动摇邦本。”


他的主见是,一方面要像日本明治维新一样,搞中间集权,防备各省纷纷独立,中间形同虚设;另一方面要实验内阁制,由议会中的多数党魁领出任内阁总理,由总理组阁,内阁对议会卖力,云云一来,总统就像英国国王那样,只是有职位地方和光荣,而无实权的国度元首,但是不克不及世袭。


孙中山则是总统制的拥趸,1911年,武昌首义后,他返国主持大局,在与革命党人商量当局体制时说:“内阁制乃平常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卖力,断非此非常期间所宜。”


学者迟云飞以为,孙主见集权于总统,是为了推行计划中的军政、训政,而宋则是盼望中国一步到位,进入宪政期间。


革命党人在南京开会,南京暂时当局采纳了总统制,正式推举暂时大总统时,孙中山获16票,尚有一票投给了黄兴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暂时商讨院在南京建立。



然而,孙中山没能成为执盟主者。


武昌叛逆后,北洋军首领袁世凯前线复出,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气力,周旋于清廷与南边独立各省之间。


因为北洋军军力富强,南边独立各省难以反抗。革命军战时总司令黄兴率军在汉阳与北洋军的冯国璋一战,才打了6天就节节败退,汉阳立即失守。正值冯国璋想要乘胜追击拿下武昌时,袁世凯却下令其暂缓进军。


其时,清廷将权利倾授袁世凯,盼望他救清室于危难之中。南边独立各省打不外北洋军,也告竣共鸣,声称袁世凯假如横竖,当公举为暂时大总统。


黄兴亲身电告袁世凯的幕僚杨度:“中华民国大统领一位,断举项城(袁世凯)无疑。”革命党人语言算数,厥后南北媾和草约中也划定,“先颠覆清当局者为大总统”。


为此,袁世凯不得不做出选择。


谋士王锡彤对他说:“革命之气已盈海内,若再以军力蹂之,后患方长。为袁公计,亦殊不值得。盖独裁国之大臣,立不世之功,效果只有两路可走:一为岳武穆,身故而国危;一为曹孟德,风利而不得泊也。此二者非君杀臣,则臣杀君,将何故处袁公乎?”


辛亥革命的后半程由袁世凯完成,他夺取了清廷职权,又在得到革命党的“暂时大总统”之位的允诺后,迫使宣统天子溥仪逊位。


1912年,清帝逊位,袁世凯白捡了个 “暂时大总统”,中国封建帝制至此闭幕。


在权利马上移交给袁世凯之际,南京暂时当局通过的《暂时约法》中,又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这是革命党人的警惕机,假如形成政党内阁制,袁就雷同于“虚君”,现实行政权将由同盟会人士把握。


这一窜改,给了宋教仁这一政党活动妙手大展技艺的舞台。


▲1912年3月,北洋当局第一任内阁合影:左二为农林总长宋教仁,宋教仁于当年7月辞职。





2



民国创建之初,立宪派、革命党等政治权势对袁世凯原来满盈期望。


1912年,孙中山、黄兴赴北京见袁世凯,共商国事。


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孙中山与袁世凯碰面达13次之多,每次都谈了泰半天,配合商量了八条政纲,包罗兴办铁路矿山、资助百姓实业等。


孙中山对袁世凯印象不错,说:“维持近况,我不如袁,计划未来,袁不如我。为中国现在计,此十年内,似仍宜袁氏为总统,我专努力于社会奇迹,十年今后,百姓欲我出来服役,尚不为迟。”意思是,他可以放心把国度交给袁世凯,用心造他那20万里的铁路去了。


宋教仁却没有情愿为在野党,而是想实现他的内阁制抱负。


《暂时约法》划定,在商讨会建立后10个月进行国会推举,选出多数党。


在孙中山赴北京的同时,宋教仁为了通过国会推举实现政党组阁,正在北京舍命造党,将同一共和党、百姓共进会、百姓公党、共和实进会等四个小党派,与同盟会集并成百姓党


孙中山到达北京的第二天,归并五党的百姓党在北京召开建立大会,孙中山以1130票的肯定上风,当选为总理事长。


孙中山力辞此职,没有接办这个在野党首领的职位,改由宋教仁署理。是以,宋教仁成了民国初年百姓党的创造者和现实首领。


宋教仁对这个复活的党有本身的界说:这个政党没有地下的运动,没有暴力的斗争,便是一个在当局议政的政党,一个泰西式的政党。他招呼百姓党制止统统活动,满身心投入到推举之中。


怀着内阁制的抱负,宋教仁到各地演讲,并传播:“我们要在国会里头得到过对折以上的议席,进而执政,就可以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 退而在野,也可以精密地监视当局,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 应该为的,也使它有所惮而不敢不为。”


其时,袁世凯对其谋士杨度发过一段批评:“孙中山度量豪迈,是简单相处的,灵活的黄兴也好应付,顶难驾御的,只有一个宋教仁。……以暴乱本领来劫掠政权,我倒不怕;以正当本领,来争夺政权,却锋利得多了。


主见政党内阁的宋教仁,成为袁世凯在民国初年的真正敌手。与此同时,袁世凯也鼎力大举支持梁启超级构造政党来反抗宋教仁。


1913年的第一届国会推举中,宋教仁领导下的百姓党在参、众两院取得压服性的多数席位,成为国会中的第一大党。


有学者统计,1913年,在商讨院党籍可知者,百姓党占全院的54.5%;众议院党籍可知者,百姓党占全院的60.4%。这是一场大胜。


简洁地说,百姓党博得推举后,宋教仁可以遵照约法,通过第一大党的支持构造政党内阁,当上国务总理,对袁世凯形成挟制。



宋教仁对此犹豫满志,在这一年巡游杭州的诗中,写有“徐寻屈曲径,竞上最岑岭”、“海门潮正涌,我欲挽强弓”等诗句。但在不久后,一颗罪过的子弹在他马上北上组阁时夺走了他31岁的生命。


这便是钱穆老师说的,传统中国,人事永久强过制度。然而,宋教仁“顽固不化”。


▲宋教仁(1882-1913)





3



宋教仁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抱负主义者。17岁时,有志于革命的他,常与三五摰友纵谈时势,被称为“狂生”


这位来自湖南的少年狂生大胆地预言:“有好汉起,雄踞武昌,东扼九江,下江南,北出武胜关,断黄河铁桥,西通蜀,南则取粮于湘,击鄂督之头于肘,然后可以得志于天下。”厥后,武昌果然成为首义之地。


在《革命军》、《警世钟》和《猛转头》等革命著作的影响下,他投身革命,与章士钊刘揆一等革命者以黄兴30岁生日的名义聚会,开办了华兴会,确定“驱走鞑虏,再起中华”的宗旨。


宋教仁年仅22岁时就成了避难者,为躲避清廷追捕,逃到日本,厥后参加建立了同盟会


▲1905年,华兴会部门成员合影,前排左4宋教仁


可在爱国的态度上,宋教仁与被他视为敌人的清当局也有过互助。1908年,日本蓄意挑起“间岛”国土争端。


间岛,实为我国延吉四县,日本欲派出部队据有此地,而清廷昏聩无知,任由日本掠夺长处。


避难日本的宋教仁得知此事,费数月之功,引用中、日、俄等国度的93种文献资料,编著《间岛题目》一书,全方位无去世角地论证了间岛向来为我国国土,并托人呈交清当局驻日公使。


清当局在得到宋教仁提供的质料后,乐成驳斥了日本人的伪证,在交际谈判中保住了延吉四县领土。


袁世凯、那桐等清朝大臣听说宋教仁的才气,恳求朝廷赦宥其反清之罪。袁世凯还致电驻日公使,请宋教仁返国任职,却被宋推辞。


26岁的宋教仁面临高官厚禄不为所动,评释本身反清与爱国的态度都坚决不移,复兴驻日公使道:“某愚不幸,素持与当局立于不两立之主义。……人各有志,不必相强,笑我詈我,岂所计及!惟此心能见白于此,则惟行吾志可矣。


宋教仁说:“吾著此书,为中国一块土,非为小我私家之赚几文钱也。”


袁世凯在清末就已见地过宋教仁的气节,仍盼望其为己所用。袁世凯成为暂时大总统后, 先后组建了唐绍仪、陆征祥内阁。


1912 年 8 月,陆征祥内阁倒台,刚创建不久的北京当局再次瘫痪,袁世凯派人请宋教仁出山组阁,还请此时到京的孙中山和黄兴出头具名奉劝,但宋教仁都坚决地拒绝了,他寻求正当的内阁制,不肯沦为附庸。


其时,袁世凯还以资助政治运动的名义,给宋教仁送去50万的支票,盼望与其告竣互助。宋教仁原封不动地退了归去。


都说身正不怕影子斜,但政治的屠刀,不会放过一个端正的君子。


▲宋教仁遗容





4



1913年3月22日,病榻上的宋教仁伤势恶化,不幸逝世,举国上下震惊。


临终前,宋教仁向同为百姓党元老的于右任托付后事:“今以三事告知:一、全部在南京、北京及东京寄存之册本,悉捐入南京图书馆;二、我本敝宅,老母尚在,如我去世后,请克强(黄兴)与公及诸故交为我顾问;三、诸公皆当鼓励而行,勿以我为念,而放弃责任心。我为调和南北事费经心力,造谣者及一班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误会,我受幸福也是该当,去世亦何悔?”


宋教仁还对袁世凯寄予了盼望,即便身负枪伤,仍托黄兴代拟电报,请袁世凯“开诚意,布公正,尽力保障民权,俾国会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去世之日,犹生之年。”


直到最终一刻,宋教仁仍旧期望民主共和的实现。孙中山在挽联上写道:“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值得一提的是,其时孙中山与袁世凯都以为是对方下的手,两边都下令赏格破案。


宋教仁去世后仅仅已往两天,刺客军人英与其店主沪放哨长应桂馨(别名应夔丞)同时就逮。


军人英是刺宋案中的直接凶手,倒是一个小人物,与宋教仁既无私仇,也非公敌。


他不外是辛亥革命后受南边裁军影响的浪荡兵痞,流离到上海谋食,坑蒙骗人,无所不为。由于军人英曾当过兵,会利用枪支,才机遇偶合下成为刺客的人选。


依据军人英的口供,他是受江苏驻沪放哨长应桂馨的托付,而且后者对其允诺,事成之后可入共进会,并得到1000大洋。


共进会,是其时上海的一个由前帮会成员构成的半政团性子的构造。应桂馨原为上海的帮会头目,辛亥革命时取得同盟会元老陈其美信托,与青红帮权势关心陈其美夺得沪军都督之位,本身也在民国后混上了官职。


认真捋一捋,应桂馨大有来头,他既是陈其美好友,也做过孙中山暂时大总统府的卫队长,还在黄兴麾下当过差,彷佛是革命党本身人。


▲陈其美(1878-1916)


不外,应桂馨与北洋系也有联络,实为南北两派之间的双面人。他被捕后,家中被搜脱手枪一支,弹壳两个,密电本三本,手枪内有子弹两颗,同时另有很多与宋教仁有关的函电证据。


此中,有内务部秘书洪述祖发给应桂馨的密电:“毁宋酬勋位,相度机宜,妥准备理。”


这些密电牵涉出了洪述祖的上司,时任内阁总理赵秉钧,也将矛头引向了袁世凯。


宋教仁成为总理,由议会占多数的政党构造内阁,对北洋系而言是倒霉的。从理论上看,袁世凯有刺杀宋教仁的动机。但是,宋教仁遇刺案的线索一起顺藤摸瓜,到洪述祖这里就断了。


更吊诡的是,与刺宋有关的人都在之后几年古怪去世。


宋教仁逝世两个月后,凶手军人英忽然暴毙于狱中,去世因成谜。


雇凶杀人的应桂馨在二次革掷中趁乱逃狱,逃到青岛德国租界,自称杀宋教仁有功,要入京请赏,于1914年在津京快车上遇刺身亡。


洪述祖重复坚称,他发给应桂馨的电报中“毁宋”只是粉碎宋教仁的光荣,而非刺杀宋教仁,否定本身有罪。今后几年,洪述祖躲入租界,到处避难,于1919年“五四”活动前夕,民族感情飞腾之际,被实行绞刑。


厥后,史学界恒久以为,袁世凯是刺宋的幕后主谋。但比年来有不少人提出贰言,宋教仁遇刺案又成了未解之谜。


据史料纪录,宋教仁遇刺的消息传到北京时,袁世凯曾愕然道:“有此事乎?”宋教仁去世当天,黄兴等人的电报到后,袁世凯更是耐人寻味地感叹道:“这是怎么好?百姓党失去宋遯初(宋教仁号),少了一个大主脑,今后越难语言。”


正如袁世凯所料,南北短暂的宁静场合排场在宋教仁遇刺后急转直下,并敏捷走向破裂。


▲宋教仁(1882-1913)





5



1913年上海火车站的子弹,刺杀了意气风发的宋教仁,更开启了民初的乱局。


这一年炎天,因为洪述祖避难、赵秉钧拒不出庭,宋教仁遇刺案的过堂陷入僵局,迟迟查不到实情。同时,北洋系也在扩武备战。


革命党中的激进派决定提倡“二次革命”,武力诛讨袁世凯。


1913年5 月初,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通电阻挡袁世凯的“善后大乞贷”,南北辩论一触即发。


7月,李烈钧公布江西独立,二次革命发作。仅仅已往两个月后,二次革命失败,百姓党对南边7省的操纵权全部丧失。袁世凯不久后获选正式总统,下令遣散了国会与百姓党,之后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3年,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与列国驻华使节合影。



宋教仁盼望使用《暂时约法》等执法体系,由政党来管理国度,将北洋系这只巨兽捆住,使国度向民主宪政的偏向困难前行。究竟证明,他的政党并没有充足的气力来支持他的政治理想。


作为抱负主义者的宋教仁,别名“渔父”。


宋教仁幼年到场革命,躲避追捕时,在故乡的江面上曾为一名渔翁所救,为了感念渔翁的救命之恩,他自号“渔父”。宋教仁这位渔父,却在日后走上了屈原的路,“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环球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的去世,预示着更多的曲折与捐躯。





参考文献:

宋教仁:《宋教仁日志》,湖南人民出书社,1980

费正清 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书社,1998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复旦大学出书社,2002

迟云飞:《宋教仁与中百姓主宪政》,湖南师大出书社,2008

吴相湘:《宋教仁传:中百姓主宪政的先驱》,东方出书社,2014

尚小明:《宋案重审》,社会科学文献出书社,2018

李鸿谷:《民主政治的开始与失败——宋教仁》,三联生存周刊2011年第33期

侯宜杰:《谋害宋教仁的主谋尚难定论》,史林2013年第01期

章永乐:《从“大妥协”到“大决裂”:重访1913年》,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05期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