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谢说:当下,肠道菌群已经成为了“研究爆款”,我们也渐渐对寄居在本身肠道中的这些“小同伴”相识的越来越多。肠道菌群会受到宿主饮食的影响,再反过来影响宿主的新陈代谢,这种相互影响的应用代价让很多研究者为之着迷。但是,真的可以通过筛查肠道菌群来相识和猜测康健状态吗?
饮食风俗与肥胖和2型糖尿病(T2DM)的进展有关,肥胖和T2DM则是心血管疾病(CVD)的常见伤害身分[1]。更直接来看,饮食风俗会直接影响肠道菌群的构成,然而,微生物对人类代谢的干系却尚不明了。
为了降服上述题目,来自比利时的科学家Asninar、Berry和同事举行了不懈的高兴,通过膳食组合试验的本性化反响研究(PREDICT 1)将营养观察进步到了一个新程度。这项研究旨在通过解说饮食与微生物构成在代谢中的相互作用,来量化和猜测对尺度膳食的代谢反响的个别差别,文章于本年2月份颁发在Nature Medicine 杂志上[2]。
本研究证明,遗传身分在确定个别营养反响中仅起次要作用,而且这种反响黑白常本性化的。在295个相干性阐发中,有56个在微生物构成与饮食,小我私家特性和代谢参数之间在统计学上具有明显的相干性。与之前的人类研究得出的效果同等[3,4],肠道菌群品貌与BMI、内脏脂肪构造量和猜测的肝脂肪变性呈负相干,相比之下,肠道菌群品貌与心脏代谢危险身分(比方高密度脂卵白胆固醇)呈正相干。别的,PREDICT 1研究还发觉了肠道菌群品貌与一些新兴的心脏代谢生物标记物之间的联系关系,包罗脂卵白颗粒巨细和糖卵白乙酰化(一种炎症生物标记物)。
这项研究的上风在于,并非依据营养身分给食品举行单一身分分类,而是依据植物性照旧动物性以及是否被以为是康健的,被分为四类,如图二所示。康健的饮食被界说为可以低落慢性疾病危险的食品组合。研究者发觉,饮食差别则微生物种群差别,也便是说,我们肠道中的小菌菌和我们的口胃同等。
别的,研究职员还确定了由15种肠道微生物构成的“风向标小组”,这些微生物与低落某些疾病(如肥胖和T2DM)的危险有关。有味的是,“风向标小组”中的15位并非我们所熟知的面貌,乃至是“初识”,这猛烈地评释,我们对小菌菌及其功效的相识还远远不敷。
回忆一下,我们之前说到,肥胖和T2DM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伤害身分。于是,研究职员针对选定的心脏代谢标记物开辟了基于微生物组的呆板进修模子,以探究肠道微生物与心脏代谢因子之间的联络。效果发觉,通过微生物可高度猜测餐后甘油三酯和胰岛素浓度,这大概是因为肠道菌群对胆汁酸的作用差别所致。值得细致的是,另有很多其他代谢产品本研究并未探究,比方短链脂肪酸等。
固然,本研究只是发觉了这些微生物与人的一些代谢表型相干,但并不克不及确定是因果干系。乃至,纵然在差别的研究中重复观看到,也存在强的相干性,却照旧无法包管因果干系,好比关于Subdoligranulum spp [5]和Akkermansia muciniphila [6]的研究。
最终来答复这个题目,可以通过筛查粪便微生物来相识和猜测康健状态吗?
就现有的证据来看,通过筛查粪便微生物来相识和猜测康健状态有很大的可行性,但必要越发美满的体系和更富厚的证据,以及稳健的试验可重复性。现在,研究职员正在举行PREDICT 2和PREDICT 3研究,详细会带来哪些令人惊喜的新发觉,我们拭目以待。
文/盛杰
责编/Jane
参考文献
[1]Cani PD, Van Hul M. Do diet and microbes really 'PREDICT' cardiometabolic risks? Nat Rev Endocrinol. 2021 Feb 24.
[2]Asnicar F, Berry SE, et al. Microbiome connections with host metabolism and habitual diet from 1,098 deeply phenotyped inpiduals. Nat Med. 2021 Feb;27(2):321-332.
[3] Le Chatelier, E. et al. Richness of human gut microbiome correlates with metabolic markers. Nature 500, 541–546 (2013).
[4] Dao, M. C. et al.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and improved metabolic health during a dietary intervention in obesity: relationship with gut microbiome richness and ecology. Gut 65, 426–436 (2016).
[5] Van Hul, M. et al. From correlation to causality: the case of Subdoligranulum. Gut Microbes 12, 1–13 (2020).
[6] Depommier, C. et al. Supplementation with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human volunteers: a proof-of-concept exploratory study. Nat. Med. 25, 1096–1103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