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二十年:一个文明爱护传承史上的“觉悟年月”

2022-11-16 15:37:09 作者:虎背熊腰萝莉心
导读:“非遗”二十年:一个文化保护传承史上的“觉醒年代”,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时,国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几乎还一无所知。20年...

2001年,昆曲被团结国教科文构造评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时,国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观点险些还一窍不通。

20年后的今日,中国已成为入选天下级“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度。总体来看,国内非遗爱护执法法例体系日趋健全,项目名录日益富厚,爱护程度连续提拔,“活化”使用生命力茂盛。

在众多无垠的中国传统文化序列中,非遗只是很小的一部门。但其20年的进展进程,却极为典范地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财产从懵懂不自知,到渐渐觉醒、起势、发展的历程。

这个历程里,有履历,也有教导;有灿艳,也有昏暗;有高歌大进,也有跌跌撞撞;有小我私家的心血,也偶然代的眼泪。

在觉醒的年月,从来没有一帆风顺。大汗青观报告我们,置于一段时间跨度之中去观察,汗青的历程时常出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此中的迂回波折险些难以幸免。觉醒即意味着向前看、向前走,只要向前,终见灼烁。

©摄图网

觉醒:从外部驱动到内生动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观点,正式显现的时间比力晚,也就近来十几年的事。

1997年,团结国教科文构造通过创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定,其时的观点里还没有“文化”二字。2001年,评比出了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此中包罗了中国的昆曲。2003年又评比了第二批,包罗中国古琴艺术。

2003年10月,团结国教科文构造第32届大会通过了《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条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点自此流传开来。此前评比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厥后也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其时,这些名单并不是列国自主“报告”的,而是由团结国的专家们在全天下范畴内重复研究甄选出来的。第一批只有19项,第二批28项。简直是优中选优。

两次当选中,证明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上有充实的上风。也正是这种来自外部的肯定和驱动,让国人开始越发聚焦地存眷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传承题目。

但这并不是说,在2001年之前,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没有举行爱护事情。在此之前,尚未诞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观点更常见的因此民间文化、民风文化,少数民族汗青、说话、民俗、艺术等情势显现的。我国也在渐渐增强对这些传统文化形态的爱护,好比,2003年1月,其时的文化部和财务部、国度民族事件委员会、中国文化艺术团结会还配合启动了“中百姓族民间文化爱护工程”。

但缺乏一个会合的抓手,这些爱护事情相比拟较零星,爱护效应也没有得到充实发挥。

©摄图网

2003年10月团结国《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条约》通事后,为全天下所遍及承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观点,就成了该项事情一个最好不外的抓手。

《条约》通事后不到一年,2004年8月,第十届天下人大常委会第11次集会审议答应我国参加《条约》。同时,天下人大还把正在研究中的《中华人民共和百姓族民间传统文化爱护法(草案)》,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法》(草案)。

自此,我国非遗爱护传承事情驶上了自驱的快车道。从外部驱动到内生动力,是一个非常敏捷、流利、迎刃而解的变化。非遗的历程史评释,一个更开阔的环球视野、更全面的天下视角,每每更有利于推动内部事情。这大概对双轮回新进展格式依旧有极大的启发代价。

制度:局部到团体,天下+地方

在我国非遗爱护中,一向存在“官方”与“民间”两条线。这两条线是相辅相成的,许多时间也是相互启示、相互促进的。但同时该当认可,因为我国幅员宽阔、民族浩繁、非遗形态遍及且零星漫衍以及制度体制的实际特点,自上而下的官方爱护发挥着非常紧张的作用。

非遗爱护制度体系的设置装备摆设是官方爱护门路中极其紧张的一环。站在20年乃至更久的时间线上回忆,这套制度体系对付整个非遗爱护事情来说意义庞大。

这套制度的创建历程有两个特点:从局部到团体,天下与地方并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面非常广,包罗传统工艺、大众文学艺术、民间习俗、礼节、说话笔墨等。非遗立法的历程也是从局部的爱护开始的。好比,1997年,国务院发表《传统工艺美术爱护条例》,专门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爱护作出划定;1990年,宁夏发表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民间美术、民间美术艺人、传承人爱护方法》;1993年,江苏省发表《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爱护暂行条例》等。对局部项目标爱护立法是一种积极的探究,从局部到团体的过渡也渐渐提上日程。

在团体性立法历程中,地方性立法与天下性立法之间的联系关系非常紧密。2000年,非遗资源富厚的云南省出台《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爱护条例》,算是开了先河。今后,贵州、福建、广西、宁夏等省区也分别出台了民族民间文化爱护条例。


©摄图网

险些就在地方立法启动的同时,天下性的行动也随之而来。实在,早在1998年,九届天下人大就开始就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立法题目开展了调研。2000年,天下人大、文化部、国度文物局在云南团结召开“天下民族民间文化爱护事情立法漫谈会”,就国度和地方立法事情举行了钻研,今后渐渐形成《中华人民共和百姓族民间传统文化爱护法》(草案)。2004年,草案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法》(草案)。今后,颠末重复的钻研、修改,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天下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集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去失了“爱护”二字,内在更为富厚,具有里程碑意义。

以非遗法为焦点,非遗爱护执法法例体系日趋健全。天下29个省(区、市)先后出台了非遗爱护条例,一些市、县出台地方性法例,有的针对特定非遗项目出台专项法例。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时期新增地方性爱护条例37部。

名录:厘清家底,也需挤失水分

梳理非遗名录,厘清家底,是一项紧张又困难重重的事情。

困难重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技能上的,要全面把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目、漫衍状态、生存情况、爱护近况及存在题目,还要运用笔墨、灌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以及实物搜集等种种方法,对非遗举行真实、体系和全面的记载,创建档案和数据库。这是一项巨大而繁琐的工程。

浙江省是国内第一个颁布非遗名录的。2005年5月5日,浙江省颁布第一批省级非遗名录,一共64项,包罗36项民间演出艺术类,23项民间造型艺术和5项民风风情类。

故意思的是,就在当年的5月下旬,中国艺术研究院还专门举行了一场“国度级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报告事情培训班”。可见,报告的热忱、狐疑和题目都已经渐渐涌现,亟须指导。

©摄图网

2005年9月,海南省也颁布了第一批省级非遗名录。

2005年11月,团结国教科文构造颁布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报告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中国、蒙古国团结报告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

2006年5月,国务院答应颁布第一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后,一批又一批名录颁布,有42项非遗项目参加团结国教科文构造非遗名录名册,位居天下第一。同时,创建国度、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认定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此中国度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有1557项;认定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此中国度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8人。

成绩是斐然的,但同时也引出了名录认定中的另一个更深条理的困难,那便是抵挡勾引、认定真正有代价的非遗项目。

随着“非遗”渐渐成为一个金字招牌,在非遗项目标报告和认定历程中显现了许多急功近利的乱象。好比,很多食品类的项目进入名目,物质性很强,背离了“非物质”的原则。曾担当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委员会主任的冯骥才曾叹息:“中国那么大,每个地方的口胃都纷歧样,逐一报告,非遗爱护名录最终就成食品大全了。”

这类乱象每每与贸易长处精密联合,不少企业、行业协会、地方当局等出于差别的长处思量,越来越简单孕育发生暴躁心态。是以,既要进一步器重非遗档案和数据库设置装备摆设,也要有刻意挤失名录的“水分”以及相干乱象,可以探究推出非遗的“退出”机制,这大概是下一步在寻求数目的同时也必要去探究推进的。

使用:驾驭好标准必要再次引起存眷

二十年间,非遗的活化使用取得了令人瞩目标成绩。尤其是与旅行财产联合,助力脱贫攻坚和墟落振兴的乐成实践,走出了一条融入当代生存、表现今世代价、展示高质量进展新动能之路。数据表现,文化和旅行部支持地方设置装备摆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凌驾2000所,动员项目凌驾2200个,动员近50万人就业,助力20多万贫苦户实现脱贫。

实在,从单纯谈“爱护”到提出“公道使用”,这一看法的变化也是履历了一个历程的,在政策端也有一个嬗变的轨迹。

©摄图网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增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事情的定见》,以及2005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增强文化遗产爱护的关照》,重要谈的都是爱护,并未提及公道使用题目。

2006年第39号文化部令《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与治理暂行方法》,提出“使用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举行艺术创作、产物开辟、旅行运动等,该当敬重其原真情势和文化内在,防备污蔑与滥用”。这内里提到了对非遗举行开辟使用的运动,但重要是从“负面清单”的角度提出了克制性要求。

2011年通过的《非遗法》则在第三十七条中明白提出,“国度鼓舞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别上风,在有用爱护的底子上,公道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辟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物和文化办事”。这时的提法已经酿成“鼓舞和支持”。

再次回忆这种看法的变化历程,仍旧是有益的。现在,没有人再见猜疑非遗的活化使用事情的紧张性,“非遗+博物馆”、“非遗+旅行”、“非遗+文创”乃至“非遗+演艺”等等都在积极推进。从单向“输血”到自身“造血”,是一个爱护传承看法的前进,而非遗与多财产的融合进展也正成为一个趋向。

然而,正是立于这种期间气氛中,却是必要鉴戒过分的活化使用。尤其是一些地方将非遗与贸易化捆绑得过于精密,孕育发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形下,对付非遗活化使用肇始就秉持的慎重、稳妥、渐渐放开的态度,现在也应该重新得到必然水平的器重和再审视。

近期公布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计划》提出贯彻“爱护为主、救济第一、公道使用、传承进展”的事情目标,照旧可圈可点的。

气氛:非遗观点深入民气

一些地方对非遗的过分使用从反面印证了一个究竟,即“非遗”的观点和代价已经深入民气,成为社会遍及共鸣,形成了一种大家喜好、憧憬、寻求的繁华气氛。

这种气氛的形成,离不开20年来各个部分、机构与社会民众协力对非遗举行的鼎力大举宣传。

©摄图网

2005年7月,郑孝燮等11名专家学者联名致信党中间、国务院向导同道,发起中国设立“文化遗产日”。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自2017年起又调解为“文化和天然遗产日”,到本年已是第16年,每年都有一个主题。

在这一天,各地都要进行各种宣传运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一向是此中紧张的构成部门。好比,2021年的文化和天然遗产日,文化和旅行部开展了主题为“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系列非遗宣传展示运动,各省区市举行的非遗宣传展示线上、线下运动达4100多项。

其他的非遗宣传渠道和各种运动也发挥了紧张作用。好比,2006年开通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连续举行的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非遗展览会、天下非遗曲艺周等紧张运动,以及其他官方与民间机构举行的种种非遗文化展览、表演、钻研会、艺术节等等,包罗每一批次非遗名录的报告和颁布,都是对非遗的一种有力宣传,促进越来越多的人相识非遗、热爱非遗、参加到非遗的爱护传承中。

追问与瞻望:路漫漫仍待求索

固然非遗事情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行否定的是,在一些方面另有不少必要办理的题目。

好比,传承人的年事广泛偏大,现在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已经有了认定与治理方法,但省市非遗传承人认定与爱护还必要更健全的制度设计。同时,一些步伐化的报告流程偶然会将部门传承人“挡”在门外。好比一些少数民族的非遗传承人既不会讲一般话,更不会写字填表,无法报告。针对这种征象,该当有针对性的普查息争决步伐。

前文中所提到的过分贸易化等题目,也黑白遗面对的紧张题目。一些打着非遗旗帜的产物缺乏真正的文化内在,每每陷入劣质的复制、流水线化的生产。而增强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治理,也彷佛箭在弦上。

在公道使用门路上,非遗衍生品格外是涉及文化创意类的开辟周期长、投入资金大,对其孕育发生的知识产权又很难严厉界定并爱护。实际中非遗衍生品的大众资源属性和私有产权收益时常处于轇轕之中。

别的,固然非遗的“觉醒”与爱护已取得了很猛进展,但相对付今世主流文化来说,仍旧是范围小、影响力衰的“非主流”文化。很多非遗项目后继无人,很多旅客对非遗的热忱仅范围在景区里的昙花一现。

联合宏观配景和团体形势,从详细事情来看,将来非遗的分类爱护、增强青年传承人造就、非遗进社区、非遗序列中的传统工艺振兴、打造非遗的品牌流传项目、推动将非遗融入百姓教诲体系等照旧很有看点的,也会对非遗的可连续爱护传承孕育发生久远的积极作用;从办事国度计谋来看,非遗与墟落振兴、新型城镇化等会举行积极“勾连”,乃至也会“串联”文旅部分正着力推进的黄河、大运河、长城、长征等四大国度文化公园,进一步深化此中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研究阐释,这应该是政策端乐见其成的。

觉醒之后的非遗,依旧另有很长的路要走。(原题《“非遗”二十年:一个文化爱护传承史上的“觉醒年月”》周易水)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