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非典”疫情,我不会在晚上呆在家里东一个台、西一个节目标看电视。电视里照旧那些长篇累牍的长期战,要么娇情、要么胡打、要么乱猜遇着偶合,再加上没完没了的告白玉人、让民气惊的非典疫情等等,着实让人无法埋头消闲晚上的时间。于是,想起了还可以看书,便在家中翻了个遍,却没有找到。白昼便到书店借了两本。一本是苏童的漫笔《纸上玉人》,一本是余秋雨的《山居条记》。
我看得很快。一是由于我这人懒,懒得寻思细想;二是对这些漫笔,觉得不是很合口胃。苏童的漫笔,大概是由于他早期的工具,觉得上浅了些,短短地散漫地记载着。余秋雨的倒是太长了,看完了背面的,觉得前边已经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觉得他一向以一个文人、学者的心田去探究四周的统统,和四周的曩昔。内里有一个曾经吵得很锋利的《苏东坡突围》,我小我私家以为,内里完全表现了他从文化这个方面来评价一个昔人,而不从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来评判。
固然,我们每小我私家,当代人和昔人,险些都在重复着瞽者摸象的故事。谁也不行能完全全面地对待题目。横当作岭,我们便说那是岭——没错;侧当作峰,我们便说那是峰——也对。如果是以而争辩下去,将会陷入毫偶然义的辩论。
他们两小我私家的笔墨,感性的工具太多太浓。我并不是说感性的工具欠好。了解这个天下,我们必要理性的阐发,也必要感性的触摸。正是理性与感性的互补,才会“百家争鸣,百花盛开”。
从小我私家感性上讲,我是喜爱理性工具的。但不管感性照旧理性,每小我私家写笔墨,大概出版,反应的都是作者本身了解天下的要领和看法的。我们从中进修的,也是我们可以或许承认和担当的工具。我们不会由于他是大作家而不敢说点什么,也不必由于对方是个小门生而不屑于说点什么。我们每小我私家都在走本身的路,看本身的景,想本身的事,说本身的看法,以是,就没有须要人云亦云,也没有须要是以而吵个不断。
批判照旧要的。打骂不即是批判,由于事物的差别方面,由于本身所站的角度,以是,对事物的了解就有偏失。以是,批判即是更多地相识事物的一个很好的要领。只要客观地批判,而不是恶意打击,统统,都市有益而无害。
两本书,《纸上玉人》,《山居条记》,我草草地看了前半部门,后边的就没有看。我这人懒,这几天能拿起书来看看,本身也觉得已经变了小我私家似的。还没有看明确人家两位老师写得怎样,便在这里妄谈,着实有些不自量。不外,既然本身以为没有什么不行以说的,也就任意写写,只因夜来无事闲看书,便闲来无事顺手写。并偶故意得,顺手记下。
夜来无事闲念书,墨香孤灯伴蜗居。
聊罢古人笔下字,也觉熟识也陌生。
成书自需正反面,行文也有对错处。
莫理卷内苦恼事,尽入春梦随风去。
写于2003年5月21日
——接待存眷知本学社。我是宗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