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熙:独一活到毛主席去世后的教师,师生友谊超过半个多世纪

2022-11-17 08:46:03 作者:你在看孤独的风景〃
导读:黎锦熙:唯一活到毛主席逝世后的老师,师生情谊跨越半个多世纪,毛主席于第一师范读书时期的档案史册中,记载着他与许多位老师的交往故事,每一位都对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为人所熟知的有杨昌济、袁仲...
梁启超,沈从文,黎锦熙 这些名人说的方言普通话,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毛主席于第一师范念书时期的档案史乘中,纪录着他与很多位老师的来往故事,每一位都对他孕育发生过很大的影响,为人所熟知的有杨昌济、袁仲谦、徐特立等

但有一位老师,毛泽东曾在信中不无蜜意地说道:“弟得意左右,如婴儿之得慈母。”这位在毛泽东眼中如慈母般的老师,便是说话笔墨学家和教诲家黎锦熙。二人在长达60多年的来往当中,到处体现着真正的“知心师友”,堪称榜样。而黎锦熙也成为了毛主席平生浩繁老师当中,唯一活到主席逝世后的一位。


修业中相识 探究中厚交

很多人知道,黎锦熙是当代语文教诲学的奠定人,是当代汉语语法的始祖,但是,他和毛主席之间超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师生友谊,却更是被人津津乐道。

黎锦熙,字邵西,1890年2月2日诞生在湘潭县石潭坝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他的祖父黎稼堂是前清的一位举人,父亲黎松庵是清末秀才。黎锦熙和七个弟弟都受过高等教诲,并成名,以是兄弟八人另有“黎氏八俊”的美称。

黎锦熙从小就聪颖过人,乃至还被称为是个“神童”。4岁时父亲就讨教师抵家,教黎锦熙读《诗经》发蒙。10岁左右,到场父亲和齐白石等人构造的罗山诗社。12岁时开始对峙写日志,这一风俗在今后的70多年时间里,也从未中断。

黎锦熙16岁时,去应县试、府试,都压倒一切,中秀才。1911年冬,21岁的他以第一名的优秀结果,结业于湖南优级师范书院。随后他开始任职于湖南省督秘书。

1913年1月,因不满其时当局的糜烂,23岁的黎锦熙毅然辞去了这一优职,来到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当起一名一般汗青老师。偶合的是,毛泽东也在这年春天考入了“四师”。

由于毛泽东衣着俭朴,双目有神,听课时细致力高度会合,也从不暴躁,逐步地,黎锦熙不自发地就开始把稳起了这位青年。厥后他在回想其时的情况时说:“毛主席在当时就体现出了非凡的胸襟,言谈之间,时常表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风格。他衣着朴实,一望即知来自乡下。上课听讲时,一双眼睛灼灼有光。课间苏息时他从反面他人打闹,对统统事物总是在静思、观看。”

1914年春,“四师”和“一师”归并之后,黎锦熙和毛泽东都转到了“一师”。黎锦熙对毛泽东的文笔非常观赏,以为他年龄轻轻就能写出云云头脑缜密、气概磅礴的文章,非常难能难得。


而毛泽东知道黎锦熙是湘潭人,和本身是同亲,只比本身大3岁,所教的汗青又是他最感兴趣的课程之后,二人的相处渐渐多了起来。毛泽东尊重这位年轻有为的老师,每每到黎锦熙住处讨教,黎锦熙也非常珍视毛泽东这位气质特殊的门生,每每耐烦辅导

两人在一路研究学问,说旧道今,纵论天下大事,很快就成为了相知恨晚的挚友、兄弟。毛泽东曾在给朋侪的信中说,黎老师的头脑与本身的想法很相合,他的层次越发精密,动手的要领越发完备,可见他对这一老师的确是非常喜爱。

黎锦熙也在1915年7月31日这一天的日志中写下过对毛泽东的评价:“晚,在润之处观其日志,甚确切,文理优于章甫,笃行俩人略同,皆大可造,宜示之以方也。”一年相处下来之后,二人已经是老朋侪般的熟习了。对与本身年事相仿的黎锦熙,毛泽东也开始以“兄”相称。

在“一师”这所新学校当中,优异的西席们既承继了湖南的学术传统,又担当了一些西方近代科学知识。毛泽东在这里修业时期,也开始形成了本身的政治头脑,造就起了对汗青、哲学和消息等连结了平生的喜好。

但让他最感兴趣的课程,却都是黎锦熙传授的课。黎锦熙在学校里先担当汗青老师,后又兼任国文老师。汗青和国文这两门作业,都是毛泽东从小就很喜好的课程。再加上黎锦熙富厚的学识和埋头学术的人生旨趣,使毛泽东领会了很多学术天下的玄妙。

1914年,黎锦熙与杨昌济、徐特立等西席一路,开办了“宏文图书编译社”,并附办了《公言》报,来宣传民治头脑。黎锦熙任总编辑,险些逐日都亲身撰写一篇社论大概是一则时评,宣传民治头脑,颁发公平谈吐,缓缓赢得了广阔热血青年和公理人士们的同等好评。

他们颁发的文章多数是夸大天下宁静同一,尽力主见民治,一些时评也写得很好,毛泽东也成为了这刊报纸的老实粉丝,每每先睹为快。

人品不好的人,有这几个特征,一定不要深交


知道毛泽东这个屯子青年来修业不易,生存上非常俭朴,穿的衣服每每是褪了色,破了洞也舍不得扔,缝缝补补陆续穿,而生存费则大多数都用来买报纸刊物,以是黎锦熙每每会请毛泽东等门生来关心誊录稿件,给必然的报酬。

几十年后,黎锦熙曾欣慰地说:

“在湖南办报时有三个青年关心誊录过文稿。一个是不看内容,什么都抄;一个是看到文稿中有题目都市提出来,还代为修饰;另有一个是看到差别意的文稿直接不抄。这三个青年厥后各自的成绩也纷歧样。第一位冷静无闻,第二位厥后成了闻名作家,即田汉,第三位成了巨大的人物。”

最终这位巨大的人物便是毛泽东。

1915年1月,编译社租下了长沙李氏芋园(即李星沅第宅),到场编译社事情的二十余人都搬在一路住。其时宏文图书编译社的同仁们还配合提倡构造哲学研究小组,每每商议一些哲学题目。毛泽东在此时也每每收支芋园,他与黎锦熙的来往也日趋紧密起来。

不外《湖南公报》因为主见民主革新,是以只办了几个月,就被查封了。

书信不停的恒久来往

1915年9月黎锦熙应民国教诲部的约请,来到北京担当教科书特约编审员,这对师生及挚友也迎来了分散的时间。这年11月,毛泽东在听到袁世凯拉拢各学界名流,包罗计划拉拢黎锦熙这件事之后,深感不安,立即给黎锦熙写去了一封信,请他速回湖南执教。最终还在信中道出了本身不克不及日日倾听黎老师教导的难过:“平生不见良师友,得吾兄恨晚,甚愿日日趋前讨教。

从这封信里可以或许清晰地看到,这位22岁的青年门生,对国度大事的深入关怀水平以及对本身尊重的师长的真诚。看到毛泽东的信后,黎锦熙也以为:“(其)大有看法,非庸碌者。”赐与了毛泽东极高的评价。


这一年陈独秀开办的《新青年》,受到黎锦熙等有识之士的高度歌颂。毛泽东等热血青年,也更是积极同意它的主理偏向,喜爱思索《新青年》刊物上提出的种种题目。也由于它,毛泽东的头脑了解有了质的奔腾和改变。

他还将本身心田孕育发生的彻底革命的头脑、正在火急地探求精确的科学的革命理论,都写信见告了黎锦熙。在阅读完这封满盈革命豪情的书信今后,黎锦熙也是深受冲动。他对毛泽东的先辈头脑和弘远理想越发敬佩不已。他想,润之既有轶群的才气,又有特殊的头脑,并有矫健的体魄,未来必成大器。

1918年炎天,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结业,此时,他最尊重的另一位老师,杨昌济,已经应聘荣任北京大学文科伦理学传授。不久,毛泽东接到杨昌济从北京寄来的信,劝他到北京大学念书,并见告了他“赴法国勤工俭学”的运动情形。

于是在10月尾,毛泽东就和第一批赴法国勤工俭学的青年们一路,前去北京。在杨昌济的家中住下之后,毛泽东就马上赶去探望了黎锦熙。

11月初,杨昌济向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传授李大钊先容之后,毛泽东荣幸地来到了北大图书馆,当了图书治理助理员。固然人为不高,但却有大量的图书供他享用,以是毛泽东对这个事情很有兴趣。从今,他开始一头扎进书堆里。

而黎锦熙在北京也开始有了一番举措,力主“国文科”改“国语科”,提倡口语文。次年,他又提倡建立了国语研究会,宣传国语同一,即推广一般话同意言文同等,即遍及口语文,由此也翻开了我国国语活动的序幕。

1918年,教诲部建立国语同一筹办会,颁布了“注音字母”。黎锦熙任筹办会常任理事,并兼任北京市完全科师范学校(北都门范大学前身)“国语”及“新文学”课的老师。


毛泽东每每会使用本身苏息的时间,去访问黎锦熙老师,同他交心。和从前一样,黎锦熙仍旧是非常诚挚地看待毛泽东,并每每到毛泽东的住处问寒问暖。黎锦熙知道他人为菲薄,生存清苦,便一向都对他赐与更多的照看。

每逢星期日的时间,黎锦熙就会让他来本身家中聚谈,同时还会预备一顿丰盛的饭菜,让毛泽东好好地吃一顿饱饭。他很接待毛泽东每逢苏息日就到他家来同他会谈,乃至还放弃了今天的其他许多要事,特地摆设出来大部门时间。

知道毛泽东的烟瘾大,却又买不起好烟,黎锦熙总是会把本身招待客人的“大炮台”香烟装满铁筒,让他过足烟瘾。

1919年春节时期,黎锦熙也将毛泽东请抵家里一路包饺子,这也让毛泽东度过了本身人生当中第一个具有北京风韵的春节。1920年3月,毛泽东脱离了北京,到上海欢送赴法国勤工俭学运动的同砚以及摰友。

随后,他又来回于上海、武汉、长沙,修业、结交、办学,参加创建共产党早期构造,向导秋收叛逆、上井冈、历长征,把“星星之火”一起播到了陕北……

因为厥后的毛泽东很少写信了,黎锦熙对他的行踪也不清晰,但他始终惦记取毛泽东。于是他便像收藏本身的书稿一样,把毛泽东写给他的信件全部都逐一收藏起来。

他冒着很大的危险藏着这些信件。面临严格的告急时势,他怕忽然查抄,就把这六封信都藏在字纸篓里,假如被查抄出来了,也无法若何怎样他。纵然是在赤军长征时期毛泽东存亡不明的日子里,黎锦熙也未曾将这些信件弃毁。


为革命各奔工具

抗战时期,毛泽东在陕北延安,北师大迁至陕南城固,改称为西北联大。黎锦熙仍在该校任国文系传授、主任。同样在学校任职的马师孔教授,是陕西米脂人,这年冬天他回家探亲时,来到了延安。

毛泽东得知他是黎锦熙的同事,特地宴请了他,最终还不忘嘱咐道:“返回陕南后,代我问候我的老师黎劭西老师!”

不久,毛泽东又托人送了一本《论长期战》给黎锦熙。黎传授收到此书,大喜过望,很快就专心地把这本五万多字的新书通读了一遍。厥后,他又重复举行了阅读、思索和研究之后,更加以为在毛泽东在延安抗战研究会上,关于论长期战的这个报告真的是好极了。

这临时期,毛泽东也成为了中国社会大舞台的风云人物,黎锦熙从未吐露半点他与毛泽东的特别干系,而是在内心悄悄为本身能拥有如许一位青年挚友而自豪。

1944年秋,正是抗战最告急的时期,也正是人民要求完结百姓党的实验民主、保障谈吐自由呼声很高的时间。黎锦熙相应中国共产党关于创建同一战线的招呼,与知识界同仁在本身家里聚会会议,配合提倡构造民主科学社,主见创建一个民主的科学的新中国

1946年,他与许德珩、潘菽、黄国璋等民主科学社的几十人在重庆聚会会议,庆贺抗克服利一周年龄念日,并将民主科学社更名为九三学社,连合著名望的知识分子,同前进门生站在一路。


这一年,北师大重新复校,黎锦熙也返回了北平。这时,他的女儿已经进展为了一名中共隐秘党员。黎锦熙得知后不露神色,一向在黑暗予女儿以鼎力大举支持。

1948年年末,人民解放军困绕了北平之后,北都门范大学教务处曾两次关照黎锦熙匹俦预备乘飞机南迁,但黎锦熙却一向不动身。最终,北师大教务长黄金鳌直接亲身来关照他,还拿出了退却关照书,说这是“上命”,一定实行。

效果黎锦熙直接将关照书撕了个破坏,微笑着对教务长说:“感谢你,我们不走!”黄金鳌见状,气得直叫:“你留下来究竟是为了什么呀?”黎锦熙哈哈大笑了起来,直接用湘潭话对他说:“我们要在这里等一位唐宗宋祖都稍逊风骚的伟人!”

1949年5月,中间从香山搬进中南海不久后,北师大代校长、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同砚汤藻贞,写信给毛泽东,表现想要相聚话旧。 收到信后毛泽东冲动不已,马上快乐地打德律风已往和他取得了联络。

当得知黎锦熙和黄国璋、博仲荪等几位传授都在北师大时,毛泽东立即表现,下战书要亲身去学校探望他们。自从1919年北京分别之后,他和黎老师也已经整整30年没有晤面了。

下战书2时,毛泽东驱车来到了位于北温和平门的师大教职员工宿舍,一晤面,家人们就感触有说不完的话,不知不觉就聊到了薄暮5点多钟。

汤藻贞马上叫家里预备晚餐招待毛泽东,毛泽东听到后忙说:“不贫苦你们了,今日我宴客!”


毛泽东立即让身边的事情职员叫来两桌酒,一桌摆在客堂里,一桌摆在侧边房里。毛泽东同传授们在客堂就餐时,请黎锦熙坐上座。黎老师忍让说:“您是主席,应该请您坐上座。”“那边那边,您是我的老师,并且,今日在我们这些人当中数您年长,固然应该请您坐上座。”

毛泽东说着就用手来拉他,黎老师见推辞不了,就笑着说:“好好好,尊敬不如服从。”家人们就座后,毛主席还亲身给黎老师等列位传授敬酒夹菜,氛围非常融洽。

席间,黎锦熙对毛泽东说:“您托人送给我的那本《论长期战》,我收到后爱不释手。您的预见性真强,原理说得真透彻,我非常敬佩。”毛泽东谦逊地答复他:“老师过奖了。”

聊到重庆会商的时间,黎锦熙想起了本身冒着危险储存他的信件的事,便说:“冒点危险也是须要的。您从前写给我的信,我至今还收藏了六封哩。”毛泽东听了颇为惊喜地说:“真不简洁,感谢您对我那些信的器重。真的,如今黎师母身材好吧?”“好,还很好。”

黎锦熙知道毛泽东讲的“黎师母”,指的是本身的原配夫人黄龟年,他没有讲如今已经和她分家了,只在过年过节和她生日时才去看看她。接着,毛泽东又快乐地对家人们说:“黎师母很贤惠,我每次去,她都热忱地留我用饭。她炒的菜很好吃,我每次去了都要饱吃一餐!” 毛泽东的话说得家人们都笑了。

厥后,毛泽东也多次派车去接黎锦熙来中南海丰泽园家中用饭叙谈。1954年国庆节,黎锦熙应邀到场了天安门城楼观礼,毛泽东绕到他身边,又一次和他叙及了往事。提到一些长远的小事时,黎锦熙心田深受冲动,没想到日理万机的毛主席,竟然还记得这些。

暮年伟人的格外照看

黎锦熙平生的重要精神都放在了学术上。从1915年到北京开始,他就选择了最为冷清的说话笔墨学作为本身终身的研究偏向。30年月初,他还和钱玄同探讨好,预备对中国笔墨学作一番基础的革新。

解放后,黎锦熙仍不改初志,陆续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毛泽东对他的研究非常器重和支持,得知黎锦熙向中间报告构造编辑大辞典后,便在1950年5月22日给他写去了一封信,肯定了黎锦熙的假想,并和各个部分都同意了这一想法定见。这无疑是对黎锦熙的最大鼓动。

不久后,毛泽东便亲身指定黎锦熙、郭沫若、茅盾等七人,构成“中国笔墨革新协会”。黎锦熙不负众望,为了餍足广阔群众们进修文化和政治的需求,他先后主持编写了《进修辞书》、《汉语辞书》等册本,到场了订定汉语拼音方案、简化汉字、推广一般话、汉语范例化等大量的事情,为中国的笔墨革新奇迹做出了环球瞩目标庞大奉献。


在事情和生存中,毛泽东一向都对黎锦熙非常关怀。一次恰逢荷花盛开,他还饶有兴致地聘请黎锦熙一路泛舟赏花,好像又重新回到了30年前的校园时间一样;他还将各个兄弟民族送给他的人参果、阿胶、红参、麝香、血草等宝贵补药,分送给黎老师。

就连在那段特别时期里,毛泽东和周恩来也曾对黎锦熙加以爱护,以支持他陆续举行学术研究。1972年末,在毛主席、周总理的亲身干涉下,黎锦熙搬家向阳门内北小街一套四合院里,从而有一个更好的治学情况。

1976年,对付黎锦熙来说,是最极重繁重的一年,先是周总理逝世,几个月之后,巨大首领毛主席逝世的噩耗又传来时,黎锦熙感触悲伤万分,几天都是茶饭不思的状态,身材也日渐衰弱,没过多久就病倒了。

一年之后,黎锦熙在书房里不警惕跌倒在地上,就再也没能站起来。1978年3月,黎锦熙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走完了他革命人生的最终旅程。

在临终前,他就曾立下遗嘱,将本身平生中所留下的全部资料,都无偿奉送博物馆,此中就有他收藏58年的和毛主席的6封往来书信。这一对师友的友谊,将永久为后人所歌颂和仰慕。

盘点中国领导人的拉美情缘 结下了深厚情谊新闻频道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