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墨客写给休息者的诗

2022-11-17 09:57:54 作者:说好了不见面
导读:古代诗人写给劳动者的诗,劳动创造了世界,而创造世界的劳动者在古代社会中却没有地位。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信条的束缚,古代的文人墨客,为劳动者写下的...
多事之秋面前,希腊又双叒叕大选其实不值一提

劳动制造了天下,而制造天下的劳动者在古代社会中却没有职位地方。受“万般皆下品,唯有念书高”信条的束缚,古代的文人书生,为劳动者写下的诗甚少,传播下来的就更少了。然而,也有不少有看法的、怜悯民间痛苦的墨客,写出了壮美篇章,今日看来,仍觉线人清新。可见文学作品生命力的壮大。


现代诗歌 搜狗百科

李白像

唐代墨客李白(701-762),写下一曲《秋浦歌》,描绘出了古代冶炼工人劳动的壮丽局面和豪放风格,炉火通红,火花飞溅的景色,劳动号子振民气弦。

诗曰: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郞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宋人王禹偁(954-1001),诗风平庸俭朴,深谙民间痛苦,写了不少反应田舍生存的诗歌,生动、生动,意趣昂然。他的《畲田调二首》,是赞扬田舍,赞扬劳动的诗歌,就像民歌一样:

家人们齐力斸孱颜,

耳听田歌手莫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

豆萁禾穗满青山。


北山种了种南山,

相助力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

也应四海少荒田。


白居易像

唐代闻名墨客白居易曾写过一首《寄胡饼与杨万州》的诗:

胡麻饼样学都门,

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与饥馋杨医生 ,

尝看得似辅兴无。

他写的是其时都门长安著名的芝麻饼小吃。热乎、浓香、酥脆的芝麻饼,叫人垂涎。也好像让人体会到了诗后边那位技术超群、而又艰苦的技术人。


苏东坡像

宋代墨客苏东坡(1037-1101),谪居海南岛儋州时,他的邻人是个做煎馓子的老妇人,技术精致。苏东坡为他写了一首赞扬诗:

纤手搓来玉色匀,

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

压匾美人缠臂金。

馓子是一种细条状、油炸的的面食,浓香,酥脆。墨客把馓子的颜色、形状及制作的历程 写得传神鲜活,真是“秀色可餐”了。还不忘交接老太太的劳累疲乏的感觉,怜悯心跃然纸上。

旧时的劳动者,固然技术精深,却无法逃出贫苦的运气。唐代秦韬玉写的《贫女》,便是为绣娘写的一首悲歌。它诉说了贫女悲凉的处境和难言的心事。固然只是社会一角,却也道出了人间不屈,传播了千余年。

篷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骚高格调,共怜时势俭打扮。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针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不屈则鸣。在古代,剃头是不被人看重的职业,偏偏有文人英气冲天,挥手为剃头师们写了一副春联:

抖擞精神,问天下头颅多少?

操刀而试,看老汉本领怎样!

清乾隆56年(1791),湖南新化县一个小镇的榨油作坊开业,少年陶澍为作坊写了一副春联:

榨声如雷,轰动满天星斗

油光似月,照亮万里天地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油坊的生产工艺特点,贴切而又气概磅礴。

两联的开头二字恰好是“榨油”,

可谓妙想。那一年,陶澍才13岁。


朱元璋像

故意思的是,明朝建国天子朱元璋(1328-1398),登位那年(1368年)的新年,提倡家家户户贴春联。他微服私访,来到一家苗姓屠户家,见门上没贴春联,看到纸笔已经备好,便提笔为屠户写了一副春联:

双手劈开存亡路

一刀切断黑白根

朱元璋幼时家贫,曾为田主放过牛,当过僧人,是一位布衣发迹的天子。他家世看法不强,能同等地看待这家人,还为屠家写了春联,着实难能难得。这也许是中国最“牛”的春联了。一是天子御笔,二是内容霸气。这段春联故事一向传播至今。

现在,期间变了。劳动者成了国度的仆人,劳动制造着社会财宝,劳动制造着优美生存。劳动者理应成为诗歌赞扬的主角。人们期望着我们的文学家、艺术家,用差别的文学艺术情势去誊写、去体现他们的生孕育发生活。从这里,必然会孕育发生出不朽的作品来的。

年轻人别刷朋友圈和抖音了,练练书法吧 墨客书院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