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制造了天下,而制造天下的劳动者在古代社会中却没有职位地方。受“万般皆下品,唯有念书高”信条的束缚,古代的文人书生,为劳动者写下的诗甚少,传播下来的就更少了。然而,也有不少有看法的、怜悯民间痛苦的墨客,写出了壮美篇章,今日看来,仍觉线人清新。可见文学作品生命力的壮大。
李白像
唐代墨客李白(701-762),写下一曲《秋浦歌》,描绘出了古代冶炼工人劳动的壮丽局面和豪放风格,炉火通红,火花飞溅的景色,劳动号子振民气弦。
诗曰:
宋人王禹偁(954-1001),诗风平庸俭朴,深谙民间痛苦,写了不少反应田舍生存的诗歌,生动、生动,意趣昂然。他的《畲田调二首》,是赞扬田舍,赞扬劳动的诗歌,就像民歌一样:
白居易像
唐代闻名墨客白居易曾写过一首《寄胡饼与杨万州》的诗:
他写的是其时都门长安著名的芝麻饼小吃。热乎、浓香、酥脆的芝麻饼,叫人垂涎。也好像让人体会到了诗后边那位技术超群、而又艰苦的技术人。
苏东坡像
宋代墨客苏东坡(1037-1101),谪居海南岛儋州时,他的邻人是个做煎馓子的老妇人,技术精致。苏东坡为他写了一首赞扬诗:
馓子是一种细条状、油炸的的面食,浓香,酥脆。墨客把馓子的颜色、形状及制作的历程 写得传神鲜活,真是“秀色可餐”了。还不忘交接老太太的劳累疲乏的感觉,怜悯心跃然纸上。
旧时的劳动者,固然技术精深,却无法逃出贫苦的运气。唐代秦韬玉写的《贫女》,便是为绣娘写的一首悲歌。它诉说了贫女悲凉的处境和难言的心事。固然只是社会一角,却也道出了人间不屈,传播了千余年。
不屈则鸣。在古代,剃头是不被人看重的职业,偏偏有文人英气冲天,挥手为剃头师们写了一副春联:
清乾隆56年(1791),湖南新化县一个小镇的榨油作坊开业,少年陶澍为作坊写了一副春联: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油坊的生产工艺特点,贴切而又气概磅礴。
两联的开头二字恰好是“榨油”,
可谓妙想。那一年,陶澍才13岁。
朱元璋像
故意思的是,明朝建国天子朱元璋(1328-1398),登位那年(1368年)的新年,提倡家家户户贴春联。他微服私访,来到一家苗姓屠户家,见门上没贴春联,看到纸笔已经备好,便提笔为屠户写了一副春联:
朱元璋幼时家贫,曾为田主放过牛,当过僧人,是一位布衣发迹的天子。他家世看法不强,能同等地看待这家人,还为屠家写了春联,着实难能难得。这也许是中国最“牛”的春联了。一是天子御笔,二是内容霸气。这段春联故事一向传播至今。
现在,期间变了。劳动者成了国度的仆人,劳动制造着社会财宝,劳动制造着优美生存。劳动者理应成为诗歌赞扬的主角。人们期望着我们的文学家、艺术家,用差别的文学艺术情势去誊写、去体现他们的生孕育发生活。从这里,必然会孕育发生出不朽的作品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