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迷信:“三磅宇宙”的评话人︱卞毓麟

2022-11-17 10:12:31 作者:空了城″旧了梦
导读:走近科学:“三磅宇宙”的说书人︱卞毓麟,关注风云之声提升思维层次导读顾先生推崇的克里克、拉马钱德兰、萨克斯这些科学大师的科普作品,乃是元科普的典型,他深盼国内在一线...

存眷风云之声

提拔头脑条理

导读



顾老师推许的克里克、拉马钱德兰、萨克斯这些科学大家的科普作品,乃是元科普的典范,他深盼国内涵一线从事研究的一流科学家写出有关他们本身研究的科普作品,真是再次说出了我的内心话。

本栏目由 “天下科学” 和 “赛老师”团结出品


本篇报道围绕2018年上海市科技前进奖三等奖项目“脑科学科普”睁开,该奖项由复旦大门生命科学学院顾凡及传授得到。


“人类只有了解了脑,才真正了解了自身。”这是多年前杨雄里院士为“名家报告录”丛书所著《探究脑的神秘》(上海科技教诲出书社,1999年8月出书)的卷首题记。


大脑对全部的人都极具吸引力,我们没关系说,它如同一部奇妙的秘笈。埋头破译释读这部秘笈的群体是脑科学家,而为了助益社会民众领会这部秘笈的风范,又必要善于娓娓道来的“评话人”。脑科学“评话人”面向的听众配景差别,阐释的内容深浅各别,表达的情势天然富厚多彩,采纳的要领亦各尽其妙。但是,无论你如何考量,顾凡及传授无疑都是一位出类拔萃的“评话人”。


复旦大门生命科学学院顾凡及传授(已退休)



01





2020年11月12日,在中国科普研究所、上海市科学技能协会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配合主理、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等单元包办的“增强作批评论 繁荣原创科普——顾凡及科普作品钻研会”上,顾老师本人的发言题为《走上科普之路》。


面临顾老师的大量科普作品,听了这篇发言,我久久不克不及安静。一小我私家退休了,难免会想想本身做些什么好。但是,可以或许很谨慎地思索以什么作为“余生的奇迹”者,却未必许多。“奇迹”二字,重量重啊!顾老师的刻意是:“以科普著译作为余生的奇迹”!


顾老师1961年结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同年到中国科学技能大门生物物理系任教。

1961年至1965年曾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学习生物操纵论。

1979年调到复旦大学任教,直至2004年在传授、博导岗亭上退休,其间于1983年至1985年曾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做访问学者。

顾传授的重要事情范畴是生物操纵论和盘算神经科学,科研讲授结果丰富。

2004年退休之后,埋头脑科学的科普著译,今据未必完备的统计,已出书科普著作10本,译作4本,漫笔逾70篇。

顾老师自认退休后的这十几年是他做得比力好的年初,“由于有充实的时间做本身感兴趣的事——写作、翻译与脑科学有关的科普作品,并乐在此中”。诚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并非稀有,但要搞清晰这迢迢千里怎样走,却又谈何简单?


就此而言,顾老师的科普进程也堪为榜样。他归纳综合本身的起步点是“高兴写出熔科学性、意见意义性和前沿性于一炉的脑科学故事”,此类书的重要目标是引起读者对脑和心智猛烈的兴趣和洽奇,向读者先容这方面的有关知识和最新希望。内容不求其全,每个故事皆可独立成篇,每一篇都从曲折的发觉故事,或令人不解的奇事,或当前的某个热门提及,最终阐明一个科学原理。


效果共出书了4本书:


《好玩的大脑》(少年儿童出书社,2008年)

《脑科学的故事》(上海科学技能出书社,2011年)


《心智探秘101》(少年儿童出书社,2015年)

《脑科学的新故事——关于心智的故事》(上海科学技能出书社,2017年)


顾老师的第二步是“高兴讲清晰我们现有的脑科学知识是怎么来的,力求使读者不但知其然,并且还要知其以是然


他很欣赏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坎德尔(Eric Kandel)的看法:相识曩昔的科学家对题目怎么看黑白常有关心的,“我不光想知道哪些头脑门路最终取得了乐成,并且也想知道哪些头脑门路最终失败了,而且是为什么失败的”。


顾老师进而引申:“这统统不正像是一部谜团重重的悬疑小说吗?你还能想出有比揭开脑和心智之谜更难的谜题吗?别的,这部小说到末端还没有实情明白,另有许很多多疑问有待澄清,有很多地方有好几种大概的差别解说。纵然是柯南道尔和克里斯蒂也想不出如许的作品。”


基于这一引导头脑,顾老师写出了《脑海探险——人类如何了解本身》(上海科学技能出书社,2014年)和《三磅宇宙与奇妙心智》(上海科技教诲出书社,2017年)这两部互为姐妹篇的作品,生动地表现了科普作家应该“不但先容知识,还要先容头脑要领,不但是抽象地先容原则,而是通过详细故事先容,使读者有所感悟”。


顾老师走的第三步是:“上了书的就必然都对吗?另有什么开放题目?指导读者同步思索前沿困难。


我以为,对付科普创作,尤其是高端科普,顾老师所言“指导读者同步思索前沿困难”是格外富有创见和开导性的——后文将再次谈及这一点。


现在,年逾八旬的顾老师志存高远,另有着进一步的目的:高兴把这三步融为一体。



02






《脑海探险——人类如何了解本身》和《三磅宇宙与奇妙心智》,报告了自古至今脑科学进展史上一次次的猛烈争辩和庞大突破,它呈献给读者的不但是脑和心智的知识,更是探求知识的艰苦进程和求真精力。书中不光不回避至今科学界另有争辩的题目,并且还能在如实先容时提出本身的看法,鼓舞读者思索推断。


(点击图片购置)


这两本书,前者偏重于作为物质实体的脑自己,兼及人脑相对付其他动物的脑的奇特之处、脑的多学科研究进程以及脑研究的远景瞻望。后者的主题是“脑与心智”,也便是探究客观的脑如何孕育发生主观的心智,或脑与心智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干系,即所谓的“心身题目”。


书名中“三磅宇宙”的寄意,是说我们每小我私家身上都有一个“小宇宙”,即大脑。它固然只有三磅(略少于1.4千克)重,却好像无垠的宇宙一样庞大和神奇。是以,很多科学家就谑称大脑为“三磅宇宙”。探寻人类心智是怎样从这“三磅宇宙”中诞生出来的,乃是当代认知科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面对的最大挑衅。


顾老师在《三磅宇宙与奇妙心智》的“自序”中写道:


和《脑海探险》的写作头脑一脉相承,“本书并不是一本单纯的认知神经科学史,也不是一本认知神经科学祖传记集,更不是一本认知神经科学教科书,而是试图把这三者的有关内容有机地构造在一路”,来答复所提的题目。


底稿竣工,作者又认真重读,“发觉有很多拘泥于科学史细节,而对普通读者甚少关心,乃至松弛了读者念书兴趣之处,并予以删除。不外……本身的败笔本身不太简单看出来,是否真能做到笔者对本身提出的要求,这只有广阔读者才气评判。”


云云经心打造,产物的结果本相怎样?


此书的责任编辑王洋以“科普大家的情怀与匠心”为题,在“顾凡及科普作品钻研会”上说道:《三磅宇宙与奇妙心智》出书后,即入选由中宣部出书局、中国图书批评学会、中间电视台团结举行的“2017中国好书”;2019年又荣获第七届中华优异出书物奖提名奖。自出书两年多来,刊行量逾4.4万册,这在今日的中高端科普图书中殊未几见。



03





顾老师谈到他的第三步“指导读者同步思索前沿困难”时,格外发问:如今有关脑和心智的了解,纵然上了教科书被以为是“定论”的知识,是否真的那么确凿无疑?


他以为,把本身放在一个门生乃至是孩子的视角去读、去想是有利益的,或许倒可以在某些情形下看清“天子的新衣”。


对此,顾老师回望2012年欧盟人脑打算将启未启之时,本身对新打算所提的十年内造出人工全人脑深表猜疑。


他曾和一位同事商议这个题目,同事表现:“这些人都是些聪慧人,他们不会想不到连我们也能想到的题目。”但是,顾老师想到,天子的大臣们也是些聪慧人,然而好坏干系却使他们冒充“看到了”天子的新衣。这促使顾老师同国表里的一些偕行更深入商议这个题目。


偏巧,一位德国IT工程师卡尔·施拉根霍夫(Karl Schlagenhauf)博士,也像他一样对这些题目有猛烈的兴趣,并且也已退休。他俩从未见过面,而是通过配合的朋侪先容开始网上通讯。先是关于对欧盟人类脑打算的评价,进而商议和争辩脑科学中的种种开放题目、人工智能的希望与远景、意识题目、脑科学大打算以至科学要领论题目。


如许商议了三年之后,他们重读旧信,以为值得整顿成书出书,最终成为中英双语洋洋三大卷的《脑与人工智能:一位德国工程师与一位中国科学家之间的对话》(上海教诲出书社,2019年),三卷书名分别为《脑研究的新大陆》《意识之谜和心智上传的迷思》和《人工智能的第三个春天》,书信内容定时间排序。


(点击图片购置)


两位作者说明,他们并不奢望本身的见解都精确,究竟上他们两人对一些题目的见解也有不同。但是,他们的目的很清晰:以理性头脑来思索这些题目,并盼望引起读者对脑科学和人工智能题目举行独立思索,而不至于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我认为,这的确是高瞻远瞩的科普之道。


顾老师的脑科普译作也蔚为大观,包罗:


  • 科赫(Christof Koch)著《意识探秘——意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上海科学技能出书社,2012年)


  • 拉马钱德兰(V. S. Ramachandran)著《脑中魅影——探究心智之谜》(湖南科学技能出书社,2018年)


  • 埃德尔曼(Gerald Maurice Edelman)和托诺尼(Giulio Tononi)著《意识的宇宙:物质怎样酿成精力》(重译本,上海科学技能出书社,2012年)

04





“科技创新、科学遍及是实现创新进展的两翼”,这两翼必有深层的共通之处。顾老师尝谓本身“不自发或自发地实验用做科研的态度来做科普”,而从他的大量科普实践中不丢脸出,现实上他是相称自发地“以做科研的态度来做科普”的。


顾老师阐发、归纳综合了做科研和做科普这两者之间的精密联络,对此我深有同感。


用做科研的态度来做科普有很多利益,科研养成了:

存眷和跟踪科学进展的风俗,对议题紧张与可行的敏感性和推断力,思索题目的严谨性,连结头脑开放的态度,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学会提出题目和举行批驳性的评价,能从失败教导的角度感悟他人的乐成……全部这些,都不是仅靠书籍就能真正领会到的。



顾老师说:“科研和科普都要求人善于找出得当本身的课题。科研和科普都要求人们相识古人对本身感兴趣的课题做过如何的研究……对现有的了解中是否存在题目并提出本身的疑问。对付科研来说,科学要领表现于科研历程的始终,也决定了科研可否取得结果;对付科普来说,则是通过讲科学家做动身现的故事向读者先容他们的要领。”



这些都值得科普人细细咀嚼。


顾老师在《走上科普之路》发言的末端是:



我的科普著作多数实在属于编著性子,只是搜集了很多他人的事情,消化汲取后重新构造,而比力少真正属于本身的原创,写不出像克里克、拉马钱德兰、萨克斯这些科学大家基于本身事情之上,既富文采又有本身创意的科普作品。盼望国内涵一线从事研究的一流科学家写出有关他们本身研究的科普作品。



这番报告,使我追念起4年前在《文报告请示》(2017年7月16日)“科技文摘”专刊以整版篇幅评论辩论“期望我国的‘元科普’力作”。


什么是“元科普”呢?这里没关系再略作回忆:


《辞海》对“元”的释义有十几项,重要意思包罗“始、第一”“为首的”“原来、原先”“重要、基础”等。


“元科普”便是科普中的元典之作。它是事情在某个科研范畴第一线的领武士物(或团队)生产的科普作品,这种作品是对本事域科学前沿的清楚阐释、对知识由来的体系梳理、对该范畴将来进展的理性瞻望,以及科学家切身沉醉此中的奇特感悟。


假如把科普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元科普便是这棵大树的基本,它差别于专业的论文综述,也差别于职业科普事情者的创作,而是源自科学前沿团队的一股“科学之泉”。


它既为其他形形色色的科普作品提供坚固的依据——包罗可靠的素材和令人佩服的说理,又真实地通报了探究和创新历程中深深蕴含的科学精力。


依照顾老师本人的说法,他的很多作品彷佛尚不属“元科普”之列,但是它们至少是很靠近元科普了。顾老师推许的克里克、拉马钱德兰、萨克斯这些科学大家的科普作品,乃是元科普的典范,他深盼国内涵一线从事研究的一流科学家写出有关他们本身研究的科普作品,真是再次说出了我的内心话。


天下科学”团结“赛老师”微信公号,在上海市科学技能委员会资助下,开发“走近科学”栏目,对得到国度及上海市科技嘉奖的结果举行科普化报道。


END


扩展阅读:

我的科普门路:寻求三重境地与更高 | 顾凡及

欲驾御AI,先与AI共生:马斯克的“超人”打算能乐成吗?| 返朴

人脑研究不应过分吹捧,否则78亿也会汲水漂 | 袁岚峰

你信赖意识上传和数字长生吗?| 袁岚峰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为卞毓麟,1965年结业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今国度天文台)从事科研30余年,1998年转赴上海科技教诲出书社专事科技出书,2004年退休。曾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等。从事科普创作40余年,著译图书30余种,颁发科普类文章约700篇。作品屡获国度级和省部级奖,《追星——关于天文、汗青、艺术与宗教的传奇》一书曾获国度科技前进奖二等奖、第五届中华优异出书物奖等。曾被表扬为天下先辈科普事情者、天下优异科技事情者;荣获上海市大众科学奖、上海科普教诲创新奖科普奉献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前进奖二等奖、中国天文学会九十周年天文学突出奉献奖、首届赛老师科学和医学大众流传奖等。文章2021年8月4日颁发于微信民众号 天下科学(“三磅宇宙”的评话人︱走近科学),风云之声获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陈昕悦

精彩图集